白粹昭:媒体对《纯粹中医》的十三个提问 内景隧道,唯返观内视者能照察之 2024-04-16 08:23:53 敢不敢点开阅读原文啊?选自学苑出版社新书《纯粹中医》1问:为什么取这个书名?答:我的名字里有个“粹”字,最初,有学生陈能杰、王静帮助做了个文集,取名《纯粹中医》。出版前,有几百个朋友、学生讨论书名。如《拾粹中医》,这样更谦和,中医学传承几千年,博大精深,是个宝库。一个人,一个书,沧海一粟!出版社决定用《纯粹中医》》。题写书名时,请教北师大的秦永龙教授,《纯粹中医》能做书名吗?秦老师回答,可以啊!像在蒸馒头,没加玉米面,没加菜叶子。我心中顿觉释然。梁冬老兄在序言中做了个解释:“纯为大,粹为白,用大体、直白的方法,介绍作者治学、行医的路径”治病,古人讲,总要杂合各种方法,治愈疾病,要得大体,认识关键,就是“洞于要会”。不是标榜自己纯粹,别人不纯粹。2问:中医的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呢?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有:“内景隧道,唯返观内视者能照察之”怎么理解?答:气化论、经络论是中医基础的两大支柱。袁鸿寿教授是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对现代文史、中医、佛学的研究做出重大的贡献。在旅法期间,就认识周恩来,是九三学社的社员,在中国科学院历史所、北京中医学院工作过,文革中,也收到周恩来总理的保护。我们现代都不熟悉这些大家了!他中医方面著作有《窦汉卿及其著作考》、《中医之过去、现在与未来》、《袁鸿寿医案选录》《留云馆习医琐言》。他曾说过:“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呢?一个字,‘气’。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有:“内景隧道,唯返观内视者能照察之”。古人对经络和气的体验,就是安静下来,向内来体察自身的生命活动,这就是内求、内证。 在《明史·李时珍传》最后赞颂他:“即智且仁,道术以成,遐之媲之,景纯通明。”这个景纯通明,就是指对身体气脉能在景象,纯熟、明了。7月份,国家体育总局约我在井冈山的一个训练班讲个中医课,内容有“气化论和经络论,学员是全国高校的体育老师,多数有副教授以上职称。除了理论部分,我们做了针灸的实验。给四五个学员扎针,就对有四肢和腰疼和腿痛的学员做个试验,当场治疗,都有明显的改善。有位女学员腰疼,不能弯腰,扎腹针后,取中脘穴、肓俞穴、气海穴等,她是经络敏感者,讲述体内有酸胀痛,有沿着路线循行感觉。起针,腰腿轻松、灵活。直观感受感觉到气的循经运行;疼痛的消除,就是气化的过程,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当然,这是最粗浅的经络体验。书中有大量用药、用针和用灸后,患者内在经络和气的变化记录,这些记录,就是内求,内证的实验记录。3问:武侠小说里我们经常看到打通经脉这样的情节,现实生活里我们真的能感受到经络和气吗?中医的经络论和气化论,这些理论如何知道临床诊疗呢?答:经络与气很容易感受到的,尤其是经络敏感的人。平常人的经脉也是自然流通的。《行气玉佩铭》是出土的战国时期一件文物,在这件玉佩上有54个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1973年,郭沫若先生把它翻译成白话文,这是很早的关于修炼气脉的文献,很朴素。武侠小说里如打通任督二脉,增强真气在体内运行的状态,可以增强功力。在金元时代,民族矛盾尖锐。在对抗中,古人也明白,没有神佛保佑,武术也达到鼎盛时期。但祛病延年,是不强调打斗的,武功高手,一出手是要死人的。我遇到过一些真正的武术家,他们都是温和的,也会看病。4问:《黄帝内经》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到了现在这个季节,北京的秋冬,很多人会有鼻炎、咽炎,这些病是怎么产生的?答:阴阳是一体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养生,就是养这个元气,这个真气。人体形气神也是一个整体。秋冬养阴,其实最重要的睡眠。“逆秋者,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秋气舒缓,要荣平,从容平定。要“早睡再起,与鸡俱兴”,像鸡一样,要收敛神气。可这几乎做不到,城市生活的动感太强了,我们的神气被牵扯的太多。北京的秋冬,雾霾重,鼻炎、咽炎的患者很多,尤其中小学生。我在这本书里就有写过敏性鼻炎的文章和病例。说鼻炎,是鼻腔及头脑为浊阴所困,所谓炎症是郁而生火,因郁滞而产生的郁热、假热。不光是鼻腔,眼睛、耳朵、咽喉都会有相应不适的症状。内忧外患,空气、水的污染、饮食生冷。在《难经·四十九难》里说:“形寒饮冷则伤肺”冷气、冷饮,内外夹击。脾胃伤了,“土生金”,脾胃是土,不能肺金正常提供能量。这算是外患。内忧,用抗生素太多了,液体从静脉直接进入机体,寒邪直中,伤的不但是脾胃,直接影响肝肾。有一个北中医的学生找我治疗鼻窦炎,我问他,知道“颃颡窍”,回答知道,学问不错。在中医里有一个病叫“颃颡岩”,是指鼻咽癌。肺开窍于鼻,鼻炎有肺经的阻滞、凝滞,需要肝气的通达来治疗。这个“颃颡窍”就在咽上部和后鼻道。《灵枢·营气》:“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究,终也,这个蓄门,有医家解释就是鼻孔。肝经上达巅顶,就是头顶杨家将的故事“穆桂英打破天门阵”,道家功夫有个暗喻,就把肝气练充足,来开通天门,这样人的智慧就开发了。咽炎、鼻炎,两方面入手,温通肝肾。肾是给肝提供能量,水生木,肾水肝木。肾是先天之本,肾的阳气不足,肾的能力不能充分表达。肾经也是经过咽喉部的。《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鼻炎患者,往往有便秘,多是寒秘。肺和大肠是相表里的,大肠不能正常的肃降。往往是给肝肾有寒邪。要暖肝温肾是根本。5 问:中医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您在书中有很多腹诊的内容,那么腹诊是属于哪一种?为什么您这么重视腹诊的方法?答:“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腹诊属于切诊。现代中医切诊,多是切寸口脉,就是两手的桡动脉,根据脉部位、脉频率、脉力量、脉形状、脉流的流利度来对身体脏腑气血运行做出判断。腹诊也是古老的方法,在《内经》《难经》就有腹诊分位、切腹定病、预测预后的雏形。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重视腹诊,把腹诊的证状和治疗合为一体。每一个腹证,又有对应的方剂治疗。日本的汉方医,现在仍重视腹诊,是汉唐遗风。《医心方》是日本国宝级的医学著述,作者丹波康赖就是东汉灵帝的后代。汉唐民风开放,明清拘于所谓礼教,腹诊式微。清代医家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有“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的论述。书中详细论述了腹诊的方法。有什么情况,摸摸胸部、肚子就了明了很多。患者也能有直观的感受。6问:您书中提到过敏性鼻炎可以归入“冲任寒凝”的诊断,这和腹诊有什么关系呢?答:我在书中提到,以肚脐为中心,画一个大的十字,竖的一条线,自胸至小腹,这是任脉;横的一条线,经过任脉、冲脉(肾经肓俞穴)和胃经、脾经,叫神阙、肓俞、天枢、大横,一以贯之。冲脉就在任脉的两侧,是和肾经重合的在体表。在这个十字线上按压、摸索,就可发现任脉、冲脉的问题。“冲任寒凝”是书中用过很多的诊断用语。上个月回老家,有朋友见面,有三个有鼻炎,有一位老兄,脉诊后,我用手一按他的中脘穴,痛的嗷的一声。“这是鼻炎的病根”。他感叹:我老婆是主任医师,从来也没这么讲。另外一位老兄,他,腹部症状不明显。腹诊时,反应明显,是正邪相争剧烈,正气充足,反而容易治疗;寒邪入内,一摸不痛,服药后,再腹诊,感觉到痛了,正气起来了。鼻炎,乃鼻腔及头脑为浊阴所困,闭塞、狭隘。所谓炎症,郁而生火也,因郁滞而产生郁热、假热。五官相连,鼻炎以过敏性为多,同时还会有眼睛、耳朵、口腔、咽喉等不适。三点一线,上热下寒头脑、胃脘、肚脐下的小腹深处,是三个人体能量的汇集处。肚脐上4寸中脘穴的胃脘部,是五脏能量的中心。肚脐是出生前从母体汲取生命能量的源头。鼻炎似乎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轻者,表现为胃脘部的痞结,是脾胃的运化升降失衡;重者,表现为肚脐四周的痞结,是肝肾为寒所困,肾不能为肝提供能量,使脾胃不能运化升清,上达脑窍。若腹诊,手指指腹会感受小腹部的寒凉。鼻腔有炎症、口腔或许有口臭、胃部或许喜冷饮,郁而生热,是假热。小腹的寒凉是真实的。一派上热下寒的格局。7问:其实还有很多我们平时不会觉得这些病是和腹诊有关系的?比如抑郁症或者痤疮与粉刺,您给我们讲讲从中医的角度,为什么这些病可以通过腹诊诊断和治疗?答:(1)抑郁症是现代西医学用的名词,抑制郁闷,情绪的低落,消极悲观,甚至企图自杀等等。抑郁症应大致属于中医郁病的范畴。《灵枢·本神》曰:“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郁病的根结是“脏气弱”、“思虑过深”,这个思虑像是佛家讲的“妄念”,这又最消耗人能量。身子骨本来弱,头脑中的妄念又要消耗你的能量。头脑是中央,五脏六腑是地方,在沟通线路上出了问题。《丹溪心法》有气、血、火、食、湿、痰六郁。《厘正按摩要术》里说:“诊腹之要,以脐为先。”。肚脐很重要,一个先天的生物气场在这里,身体机能优劣很多体现部位。做腹诊,中年人,十之六七,肚脐四周会有痛点。而从心口到肚脐,有痞结者,尤其接近心口有痞结者,多会有情志的问题了。《金匮》曰:“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抑郁症的患者,胸腹很多是凉的。在膻中穴上下,有大痛的点,心口下有痞结,也是凉疙瘩。在临床中,用理气开郁,化痰散结,效果并不理想。用了西药、郁证已非昨日之郁证。要用温潜的路子,引温暖药达到下焦,追复散之元阳,滋不足之真阴。用针灸,调节冲任两脉。膻中至关元诸穴、肚脐旁肓俞天枢,冲任气脉开了,再用如四逆汤(附草姜)温热的药,效果会好。“治癫贵于养正,兼以行痰”。(2)痤疮与粉刺腹诊,胃脘部部及肚脐四周的痞结及阻滞,这些痞结靠下,影响心神小。青年男女,身心本来具有勃勃生机,皮肤的变化,治疗粉刺、痤疮应顺其生机为根本。粉刺、痤疮是青年人强大的生机或说正气把脏腑的阴邪驱散到体表,是积极的现象。《内经》讲“三阳荣于面”是说手足三条阳经会滋养人的面庞。为什么粉刺、痤疮会多生在面颊、肩胛部?这是人体体表的阳面,身体在青春期要排除体内的寒邪、阴邪,正邪相激,争持不下,在皮肤就表现为粉刺、痤疮。要鼓舞正气,要用温阳、温通的方法为根本。清热解毒,泻火、凉血、适度的用,不能一味用下去。这个皮肤病多是上热下寒证,上热是标,下寒是本。从脉诊、腹诊,都能印证。用温热的药,会出现一些问题。一是,面部变得光洁,痤疮退去;再就是,痤疮更多,色泽鲜明,加重了。这个时候,就是考验医师和患者的定力、定见。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这不光是面部的问题,是牵动全身的,甚至与生俱来的阴毒、阴邪,一时都要在面部解决。乌梅丸其实也是个美容的方子。寒热并用,适当配合针灸、拔罐、艾灸,是郁积在面部热毒顺利排除体外。我们后面会讲。最近,看到一个报道: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者发现:年轻时长痘,到中年时皮肤反而会更好,比同龄人更显年轻。年轻皮肤的维持与端粒(telomere)的长度有关,而痤疮患者的端粒长度较长。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着丝点,是保护染色体末端的核苷酸。有科学家认为,端粒就像“ 鞋带终端的塑料一样”,保护染色体不受磨损。痤疮患者的端粒长度比普通人长。研究称,长端粒除了能够延缓皮肤衰老,还能延长寿命。论文发表在《皮肤病学研究杂志》称:在40岁前持续患痤疮,这些人到中年时皮肤将比同龄人年轻5~6岁。研究人员表示,痤疮患者的皮肤能生成更多血清,它相当于天然补水剂,使皮肤看起来更年轻。用中医的理论,有痤疮的人,相对阳气足,青年时代把体内阴邪、毒素及时排出体外。8问:腹诊还多适用于那些病症?有什么特征?答: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男科、妇科等等,多可以在这些经脉找到痞结、痛点。讲冲脉的运行路线,我在书中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来形容心脑血管病的病机。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就是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乌梅丸有很好的疗效,结合腹诊,可以佐证。9问:书中有许多用乌梅丸汤剂治疗杂病的记录,能谈谈乌梅丸的应用吗?答:乌梅丸来源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厥阴篇。我们在课本主要讲两个功用:(1)温脏安蛔;(2)久痢。后世的医家有提出可能有脱简,有遗漏。尤其在清代医家,如陈修园、叶天士、郑钦安等等认为,乌梅丸是厥阴经的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北京中医学院的任应秋教授青年时代侍诊于民国医家刘有余先生,半天里4次用乌梅丸治疗不同的病(肢厥、吐逆、消渴、腹泻)。刘先生为他答疑:“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乌梅丸组方: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炮,去皮)蜀椒、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君药是乌梅,乌梅大酸。在《洪范》曰:“木曰曲直作酸”(《洪范》又名《洛书》),《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乌梅这个酸性,是伏其所主,敛肝息风,治病要求于本,入肝经。黄连和黄柏是苦味;黄连泻心火,黄柏资肾水。蜀椒、附子以温肾,肾者,肝之母;肾水肝木,水生木;肝得所养,是固其本。 细辛、干姜味辛,辛主散,肝欲散,随其所欲,就是补。肝藏血,桂枝、当归是引血归经。人参是调中气的,佐助中气或说正气。总之,是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消补兼施。是个杂方,古人讲,以杂治杂,可以对治许多杂病。在书中,讲妇科杂病瞋胀篇里,打了个比方,不一定对,但是有新意。把乌梅丸的药性作用比喻为打铁过程。黄连、黄柏苦寒趋下,引火下行,就像打铁炉子上的火盖儿,蜀椒、细辛、干姜、附子、桂枝、当归、人参就像炉子里的煤,在运气学说中,厥阴属于风木,风木之为酸。木曰曲直,木曰酸,酸入肝等等。乌梅是什么呢,乌梅是风啊!自然界的五气有风暑湿燥寒,我们讲肝风内动、血虚生风,这是病态的风,不正常的风。乌梅在整个方子里,是起到一个风的作用。春风和煦,炉子里的火慢慢旺起来;黄连、黄柏似火盖儿,不要虚火苗,保证“炉火纯青”,达到一定的温度,在丹田里烧,乌梅的酸敛,酸可以收,防止太过,太过则制之,勿使逾分。有节制的沿着肝经走,直达巅顶。酸味的药,在《伤寒论》的方子里都有风的作用,如桂枝汤里白芍的酸,桂枝、生姜的辛;白芍就有风的作用;桂枝汤为经方之首,其间有许多奥妙。五行的讲法,不只是推理,是对人体脏腑的气脉循行有了内求、内证之后的高度概括总结。上面讲了乌梅丸的药性、药理,它是厥阴篇的主方。厥阴经包括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我们看肝经的循行,理解从肝论治可以对治多种杂病。我们看肝经的循行,足厥阴肝经(1)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2)沿足背内侧向上,(3))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4)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5)至膝内侧(曲泉穴),(6)沿大腿内侧中线,(7)进入阴毛中,(8)绕过阴部,(9)上达小腹,(10)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11)向上通过横膈,(12)分布于胁肋部,(13)沿喉咙之后,(14)向上进入鼻咽部,(15)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16)向上经前额,(17)达巅顶与督脉交会。分支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留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男科、妇科等等,多可以在这些经脉找到痞结、痛点。(1)不孕不育的腹诊特征脉诊和腹诊合参。今医家所宗,不出王叔和《脉经》、高阳生的《脉诀》,多以寸口脉为主,寸口脉也有其不足与局限,若参照腹诊,则“洞于要会”。医者不但摸寸口脉的节律、形态,指腹敏感度还能感受脉管是有阴寒邪气。如尺脉,对应肾和命门,大致说为腰腹部;尺脉的弦脉、涩脉,且有寒气森森,对应小腹内或有痞结、痛点。“定神按之,自觉暗然有冷气”。不孕不育,男科妇科疾患,多在小腹有阴寒凝滞也!男子不育,如无精症。原发性的无精证,是难题,似乎无解。如梗阻性无精症,到可望恢复生育功能。妇人不孕,多是宫寒,或输卵管阻塞。临床,有极难治愈者。我曾给数位建议服汤药的同时,再用灸法,是直接灸。近两年有两例成功者,这也是少数人能接受,医者给患者的建议,要因人而异。服汤药,其中就以乌梅丸汤剂为主;灸关元穴配合足三里穴,其中发生一个现象,关元穴有灸疤外,其下1厘米,出一个圆形暗色瘀斑。两个月才淡去,这就是从体内排寒的迹象!今年九月份,这对夫妻带2岁的女儿找我看诊,让我想到这个病例。我的朋友要生二胎,几个月没动静,其携妻子来诊,她有一个症状,呼吸不匀,吸气短,咽部总有不适。这在中医里叫“肾不纳气”。我在书里274页有这么一段结合现代解剖学讲肺和肾的关系。“肺脏的翕张,能带动膈肌,膈肌作为呼吸肌,两个膈脚起自第2、3腰椎,正是肾区所在。肺的呼吸,启动了肾的能量,生命不止,绵绵不绝,这或许是‘金生水’的道理”。肾是先天之气,它的启动,也是在人出生后“哇”的一声啼哭,从呼吸开始的。这对夫妻懂中医,用药就大胆从容,用大剂温阳的药来暖肾水,如真武汤的加减。为什么温阳,因为还没脉诊、腹诊,医者的身体的敏感度就能感觉到患者身体发出“森森寒气”。另一对夫妻,服药后脉象改善,后有事尺脉沉弱。细问之,回答:“不是要多行房事,几率才高吗”古人生育,要先养精蓄锐,精足了,再同房。我们重视优生优育,孕前的准备最为关键。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话讲“讨债、还债”。父母身心状态的良好,携带的遗传基因应该会有差别。(2)痤疮与粉刺问答腹诊,胃脘部部及肚脐四周的痞结及阻滞。问:内服补肾温阳药后,粉刺、痤疮反而鲜明,有旺盛迹象者为何?答:粉刺、痤疮由晦暗变化为鲜明,变大或鼓起,是由阴转阳,寒邪、阴邪外透,可以继续服药,寒邪转化为火热透出,将要痊愈的征兆。问:内服汤剂有什么次第吗?答:心下有痞满结块,中脘穴的周围瘀滞,温热药不能顺利下达肝肾,要先用泻心汤类药,先通中焦,再服乌梅丸,分两步走。问:青年时期,不长粉刺者是否就是身体健康?答:不一定。有些人面部不长粉刺、痤疮,皮肤不明润光洁,只是白净。这种人甚至连感冒发烧也少有,或许是寒邪深无声,寒邪藏得深,正邪不相争。其实体质并不好,只是暂时没有外在表现,然而内心的情绪或许容易躁烦、不稳定。问:30多岁,甚至40岁,忽然脸上粉刺、痤疮长了出来,会是什么情况?答:这也是虚火、假火,是身体阴寒过重,把体内元阳之气逼到面部,与青少年的痤疮不同。此时不要误服寒凉药或用抗生素治疗。要请明理的大夫治疗,同时要注意身体其他部位,找到病情的根源。这个年龄,更要顾护身体的正气,注意情绪的调节和精神的修养。(3)眼科病的诊治靳某某眼病病例2015年,某男子,眼睛热、痒。我父亲小时候也得过眼科病,他讲过眼科病红肿热痛是表象,很多是虚证、寒证。有一本书《眼科奇书》,只有几十页,当我研读这本书时,感慨这不就是我爹给我讲的意思吗!乌梅丸,能治疗这个病,但要用大发散的方子先散寒邪,再用乌梅丸。不能直接用黄芪、当归补。后来,我去西安临潼旅行,路过他家门口,去看他,就问,你的病之前,遇到过什么事儿吗?他说,我在上海工作,一天在街上,看见公交车事故,死了人,心中很震动。我教了这兄弟灸法,现在彻底好了,又能工作了。用药、针灸,不但是治疗人的形体的病,也在调整魂魄。10问: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手段,书中举例很多,有成语“灼艾分痛”出自《宋史▪太祖记》课件皇帝也亲自用过。针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答:史前,就应该有针法、灸法的应用。在唐宋针灸流行。在唐代的医著《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有大量针法、灸法的记录。一个成语叫“无病自灸”,出自《庄子·盗跖》孔子去见盗跖,遇到麻烦。孔子感慨:“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这是个有名的典故,无病自灸,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恼。这个灸是指直接灸。“灼艾分痛”比喻兄弟友爱。赵匡胤去看弟弟赵匡义,亲自给他用灸,并且自己也一起灸。这也是直接灸。可见,灸法在宋代还很流行,皇帝也接受。北宋欧阳修的《灼艾帖》南宋李唐的《艾灸图》,是有名的书画。《灼艾帖》:“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艾灸图》还反映了当时灸法被广泛应用的民风民俗。正如韩愈所说:“灸师施艾炷,酷若烈火团。”在宋代,灼艾治病保健是非常流行和时尚的。灸法是在公元514年首先传到朝鲜的。公元550年,由朝鲜传入日本,在日本迅速扎根、发展。古代日本,用灸疗法预防保健一直是一件大事。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针灸在明代又有一个大的发展,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代表作。清代末期,清代道光皇帝在1822年,就是道光二年下旨“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针灸虽在民间还应用,但已经衰落。民国医家承淡安先生,开展针灸教学,为针灸续了法脉。新中国的情况,我们都了解很多了。现代西方的灸法,荷兰人公元17世纪中叶经日本介绍到欧洲的。灸法传入西方后,曾在18世纪一度风行,但从19世纪中叶逐渐衰退。一是近现代西方医学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是传承者对灸法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施灸材料上,五花八门,如棉花、亚麻布等等,随心所欲。1830年,塔列费罗(TaliasferroW.T.)在《美国医学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艾灸成功治疗瘫痪病例”,这是在美国早期文献中唯一一篇关于灸法实际应用的报道。患者是一位21岁的女性,于1827年4月肠胃不适后数周出现上肢瘫痪,最后发展到下肢瘫痪。这个报道是用的艾柱直接灸。美国人也在研究中医,研究针灸。医疗健康是大问题,现代医学方法,巨额的医疗支出,美国也不堪重负!11问:您在书里说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这又是什么样的方法?季节不同,胖瘦不同,病位深浅不同,有什么样的影响?答:针灸有两部分内容,针法和灸法。针法,在书中主要讲用腹针;灸法主要记录了直接灸,或者叫瘢痕灸。一般说,是春夏宜浅,秋冬宜深。这和身体的气血运行状况有关。另外身体不同的部位,深浅不同。“腹深似井,背薄似饼”。指的是针刺的深浅。腹部扎针的时候,可深针;背上扎针,不可以深刺,否则会扎到内脏。如背上部,深刺会引起肺气肿。腹部深似井,也不能孟浪。我教学生时,透皮要果断,进入深层,要舒缓用针,给腹部的器官有反应的时间。胖瘦下针的深浅也不一样,瘦人要浅。穴位不同,病情不同,深浅也不同。12问:关于直接灸,经络的传感和身心内在的感受,您亲历的感受是什么?什么样的病会选择直接灸?答:直接灸是古法,“效专力宏”。开始很痛,尤其是前三壮,痛不可忍。后面,有了痂,痛的就轻了,还会上瘾。我在教学中有灸法课,几年来,只有一位同学在第一次灸足三里时,大叫一声:舒服啊!因为她是经络敏感者,那段时间生活、工作压力大,当热力投入穴位,觉得全身仿佛送了捆绑。在旅行中,我也会带些艾绒自灸。2014年春天,我在纽约住过,下大雪,很冷。朋友约我录制一个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出门前,就灸一会儿足三里。会觉得身体舒畅,勇气倍增!在《针灸大成》、《医心方》这些书里,我们看到内外妇儿都是可以用灸的。要给合适的人用灸,忠厚、豁达,能沟通,不会翻脸告状的人灸。比如灸足三里,有个学生时针灸专业的硕士,他灸了一次,怕痛,不再灸,后来这个旧疤痕就由黄豆变得如小鸡蛋大。为什么呢?就像你打开了下水道的口子,身体的浊水污泥汇集于此,你又半关着门,撑大了。要灸透,瘢痕反而会变小,变淡。身体干净了,瘢痕也容易平复。有的会有一个硬的疙瘩,比如腹部,那也是身体向外排泄一些阴邪的结果。我的一个朋友,是某上市国企的经理,我给他灸过足三里,久久不收口,流脓流水,因为是身体气盛,斗争不结束。他去小区卫生所敷药。有个医生很愤慨,“你要告他”他给我转述这事儿,我没有思想负担,因为他是明白人。承淡安先生在书里说,流脓水,要继续灸。上紫云膏,是个治烫伤药,伤口愈合,下次灸,还会流脓水。古人主张:“不溃脓则病不愈”。有些人,不易溃脓,很快结痂平复,是身体的寒重。灸法的学问很多,民众重新接受认识,是有个过程的。13问:您还说过针灸对于医者的身心影响,中医讲究的练气,守神又是内求的功夫,秉承古意对现代中医来说意义在于什么?答:做医生是很辛苦的,我在书里提到日本针灸大师泽田健之死,其实是累死的,中了病毒,背部痈疮。比如我灸了足三里,出门前把里面的脓血挤干净,出一下午门诊,再看足三里,里面脓是满满的。如果不出门诊,里面是少量的渗出物。这就是气化,身体里的自动反应。当然,如果你会看气,能内视,感受会更深。那有点玄,不要多讲。其实大量抗生素、激素应用后,人体生命力和这些化学药品结合,会形成一种难以名状的对抗力量。我也会去练武术,参加佛家的禅七打坐,都是在净化身心。一个人,在一生里,能实践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做好一个中医大夫,是需要很努力的。 由于人力有限,此后暂时不再开展集赞送书之类的活动,但是书会继续送。请大家仔细阅读并评论。我们会从评论者中选择见解独到者,随机送书。谢谢大家的支持! 赞 (0) 相关推荐 别有病网原创:49岁血瘀女一身的病根源在哪? [byb.cn 人体管道工]前些日子,给一位49岁的Z女士调理过两次经络,她感觉效果很赞,还发朋友圈感谢.Z一身病,高血压.脑梗.甲亢.甲减.焦虑症.胆结石......,10多年来,浑身难受,整天想睡 ...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子恒答疑解惑下午茶时间 原创 以下为子恒老师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直播了好几期了,陆陆续续收到一些同学的反馈,围绕着经络和艾灸的话题,有初学的同学经常提到的一些日常常见疑惑和问题,这里子恒老师花点时间和大家一一答疑 Q1 ... 一个纯粹的中医:白粹昭 留言排第一者,随机送书一册! 一个四十出头的男人,大腹便便,头发颇有怒发冲冠的气势,年纪不大,白发不少.低眉慈目.高鼻阔口,面带微笑.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会是一个医术高明的人.刚见到白粹昭医生的时候, ... 纯粹中医白粹昭教你夏至养生:节饮食安居处 夏季养阳养心 选自学苑出版社新书<纯粹中医>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应心而养长,夏季重养心.心为何物?心有肉团之心,藏于胸腔两肺之间,平日多不觉:有藏于心中无形之神气,更为微妙. 气喘吁吁,或因于剧烈运 ... 《纯粹中医》白粹昭:亲历直接灸 选自学苑出版社新书<纯粹中医> 直接灸,效专力宏! 2008年7月17日,我直接灸腿部足三里.上巨虚,左右腿共四穴.腿放平,选定穴位,用笔划直径一cm的小圈,用金艾绒(细棉艾绒)捏搓约黄豆 ... 纯粹中医白粹昭谈针灸得气与用神 选自学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纯粹中医> 针灸之法,针效速,灸效宏,速得气则速效.其取效,与得气与否,有密切关系.酸.麻.胀.痛及沿经络的运行等等,都是得气的表现. 针灸用药,敏感者能明显体会 ... 白粹昭中医集粹——医理真传 "肾为胃之关",身体有火热,无论虚实,都可责之于肾,粉刺.痤疮.口腔溃疡.等胃经的火邪,都是肾气不能充盈,胃经这个火邪降邪的通路闭塞或不够通畅的原因. 自闭症也是寒结,和抑郁症是相 ... 白粹昭大夫 | 癌症临床漫谈 明医巡诊 广州花城店特邀北京明医白粹昭大夫巡诊.巡诊时间:3月1日下午.3月2日上午.机会难得,抓紧预约哦~ 在癌症的诊疗上,中医认为,局部病变,乃整体脏腑功能失衡,不能只关注局部问题,一叶障目!对于 ... 白粹昭:幼童及母亲夏季养护 选自学苑出版社<纯粹中医--中医内求内证实录>,留言排第一者赠本书1册.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父母捧在手中,无限慈爱.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发烧咳嗽等等,年轻父母,缺少育儿经验,许多远离长辈 ... 白粹昭:漫谈初夏防病与治病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夏季已是攸然而至.江河之水始有汹涌之势,人体气血亦复如是. 夏季五行对应火,五方对应南方,五脏对应心,五声对应笑声,情志变动对应忧.初夏季节,我谈中 ... 白粹昭:北大对话刘力红 内证是中华文明前进的一只脚 选自学苑出版社新书<纯粹中医> 2006年11月6日刘力红先生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中医讲座,与友人李辛.杨永晓.金亮同往. 最后在答问题环节,笔者问:刘老师,你在<思考中医>中的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