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娃说疫苗 | 13价、23价肺炎疫苗,傻傻分不清?一针700块的肺炎疫苗,您值得拥有吗?
许多宝宝一旦感冒就容易出现咳嗽、发烧,进而引发肺炎的情况,这恐怕也是妈妈们最担心的事情。
在疫苗可预防的疾病中,肺炎球菌疾病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有年轻的妈妈发问:听说有肺炎疫苗可以预防肺炎的发生,既然孩子这么容易得肺炎,那可不可以打肺炎疫苗呢?
据说,13价肺炎疫苗自去年上市后就成了“网红”,尽管打一针要700多块,还要连续打4针,仍然是“一针难求”。它与23价肺炎疫苗有何区别?适用人群是否一样呢?
别急!药娃这就来揭开肺炎疫苗的神秘面纱。
老百姓常说的肺炎疫苗,其实就是肺炎球菌疫苗,主要用于预防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肺炎球菌感染引起儿童肺炎、脑膜炎、菌血症等严重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也是引起中国婴幼儿和老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
肺炎球菌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肺炎疫苗并未能够预防所有肺炎病原菌,更不能替代肺炎细菌感染的抗菌治疗。
目前普遍应用的预防肺炎链球菌疾病的疫苗主要有两类: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和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
在我国批准上市仅有PPV23(包含1、2、3、4、5、6B、7F、8、9N、9V、10A、11A、12F、14、15B、17F、18C、19A、19F、20、22F、23F和33F型23种血清型)和PCV13(包含1、3、4、5、6A、6B、7F、9V、14、18C、19A、19F和23F型13个常见血清型)两种,这两种疫苗所包含的血清型覆盖了各个国家地区大多数致病的血清型。
PPV为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在<2岁婴幼儿体内难以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且不同人对不同血清型应答高低不一,因此PPV23用于≥2岁感染肺炎链球菌、患肺炎球菌感染风险增加的人群,尤其是以下重点人群:
老年人群;
患有慢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慢性肺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气肿)或糖尿病的个体;
患酒精中毒、慢性肝脏疾病(包括肝硬化)及脑脊液漏的个体;
功能性或解剖性无脾个体(包括镰状细胞病和脾切除);
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白血病、淋巴瘤、何杰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一般恶性肿瘤、慢性肾衰或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免疫抑制性化疗(包括皮质激素类)的患者以及器官或骨髓移植患者。
上述未囊括的人群计划注射PPV23疫苗,建议由医师综合评估,权衡利弊风险后决定是否使用。
而PCV13适用于6周龄至15月龄婴幼儿。推荐“3+1”免疫接种程序,即3剂次基础免疫和1剂次加强免疫的免疫程序,具体情况可咨询当地防疫中心。
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即为接种该疫苗的禁忌证。凡有禁忌证的人,一般不考虑接种。接种时伴有中度或重症的急性疾病(如感冒发烧),接种疫苗应谨慎。
接种前和接种时,您必须知道的注意事项包括:
疫苗严禁静脉注射;
血小板减少症、任何凝血障碍或接受抗凝血剂治疗者,接种途径为肌内注射时应非常谨慎,为防止出血,应在凝血因子替代或类似治疗后尽早接种,接种时应用更小的针头,接种后按压注射部位≥2分钟,不得揉搓;
疫苗只能对本身所含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具有预防保护用,不能预防疫苗以外的血清型和其他微生物导致的侵袭性疾病、肺炎或中耳炎;
疫苗不能保证所有受种者都不会罹患肺炎球菌性疾病;
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或有免疫功能障碍的,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血清抗体应答;
不推荐2岁以下(不包括2岁)的婴幼儿使用PPV23;
在中国尚未进行PCV13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的临床试验,国内暂不推荐PCV13与其他免疫规划疫苗或常规儿童疫苗同时接种。
接种疫苗时,偶有发生严重过敏情况,注射后应在现场观察至少30分钟后再离开。
PCV13和PPV23疫苗的单独接种、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及复种的安全性良好,常见反应为接种部位疼痛、接种部位红肿等,全身反应为轻度发热,乏力/嗜睡、烦躁、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症状轻微且具有自限性,过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消失,大可不用过于惊慌。
症状如有持续加重且超过1周,建议及时就医,对症处理。
答案是否定的。婴幼儿接种PCV13后,体内能产生持久的保护性抗体,一般能持续2年以上,根据体内抗体浓度确定是否仍具有保护性免疫,再考虑序贯接种PPV23。
有研究报道,PPV23接种后预防肺炎链球菌的效力随着接种对象年龄的增加而下降,<55岁人群中效力最高,≥85岁人群中效力最低;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下降(接种后<3年效果最好,接种后>5年效果最差),因此接种PPV23不可获得永久免疫,需再次接种,复种的疫苗间隔通常为5年。
本文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提供
小号文章均为药娃原创或特邀作者独家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