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清明:怀念书法史上的那些巨人们……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提到“巨人”二字,很容易让人想起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的那句名言:
如果我能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当然,牛顿最初说这句话并非谦逊之词,而是讽刺他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另一位科学家胡克的。
胡克这幅画像,是画家根据其生前同事介绍所画的。据载,牛顿当上皇家学会会长后,清除了胡克的一切痕迹,包括他所有的画像……科学家之间的“撕逼”也是相当激烈的。
胡克与牛顿都是二三十岁已名列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的青年才俊,当年胡克为了打压新人牛顿,曾在牛顿的公开演讲上使其出丑,二人从此为敌。牛顿44岁时出版了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名满天下。这时,胡克写信给牛顿,说自己才是书中“平方反比律”的发现者,让牛顿修订此书。这封信让牛顿大怒,他在回函中对胡克的说法予以否认,说这个定律早就有人提出来了;同时,为了嘲讽胡克,还在信中写下这句名言:“如果我能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潜台词就是“我的成就与你这个驼背的矮子无关!”据说,胡克身材矮小、其貌不扬……
牛顿
撇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牛顿这句话如果单从正面去理解,还是颇有哲理的。就拿书法人而言,我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就,无外乎都是得益于历代经典书家的滋养,也就是站在那些书法史“巨人”们的肩膀上。
又何止我们,书法史上历代的大书法家,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不断攀越书法艺术高峰的。这种现象,转换成书法上的术语,大致与“师承”相类。古人讲究师承关系。历代有成就的书法家,基本上有一条比较明晰的师承关系路线图。这一点,书艺君曾在草书大家怀素的传记《“别人家的孩子”:草书大家怀素🙏》中阐述过“师承”问题,感兴趣的书友可以点开文章看看。这种现象,再转换一个书法术语,也可以称作“师古”。因为对今人而言,很难像古人那样得良师而学之,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有比古人强大亿万倍的影印技术,可以纤毫毕现地复制古人法帖,这是我们的优势。这样,我们就可以“师古”了。但现在仍然有不少人在“师古”与“学今”之间徘徊,建议认真看看这篇文章《“师古”与“学今”,过来人怎么看?》。不过,古人的法帖和书论并不那么容易理解,书友们可以长期关注书艺咀华,我们不定期向大家贡献相关解析文章。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攀得更高、进步更快。师古者,好比坐在火车上,其中的优秀者好比坐在高铁上;而薄古学今者,好比徒步而行,或者骑着自行车,二者自然无法相提并论。那些无视巨人的人,只会成为井底之蛙,闭门造车,不伦不类,徒耗大好光阴……
戊戌清明即将来临,每到这个日子,书法史上那些闪耀着无限光辉的名字就会不断地闪现在脑海之中。锺张羲献、智永禅师、欧虞褚薛、颠张醉素、颜柳、李北海李少温、杨少师、苏黄米蔡,等等。这些书法史上的巨人们,为我们在书法学习征程中披荆斩棘、点灯引路,并将他们宽厚的肩膀给我们作为攀越高峰的脚垫,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古呢?有什么理由学不好呢?有什么理由叹难畏难呢?
今天,我们怀念他们、祭奠他们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研习他们的技艺、传承他们的理念、弘扬他们的精神,让中华汉字书法真正实现“代不乏人、代代相传、日益繁荣、造福人类文明”。
PS:点击以下方框中的书家名字,阅读他们的相关知识:
…………
(欢迎广大书友在评论区留言,写下您怀念的已故书家或学书道路上已故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