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苏大强:《都挺好》中的书法,都挺不好!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都挺好》,是最近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都市生活热播剧,描绘了一幅所谓的“原生态家庭”的近景照。由于苏家的狗血剧情和每个角色身上的性格缺陷,以至于让越看越生气的观众们评论说:剧名“都挺好”,应该改名“都不好”!其实,观众的这种心态,正反应了当下人们对家庭生活的普遍不满。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家庭,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下的家庭,其生活状态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是由人性决定的,只要人性的基本面得不到本质改善,那么家庭也不可能变得更好。
在《都挺好》中,除了苏家及其成员其实“都不好”外,里面的书法也同样“都挺不好”。比如片头的剧名题词:
这三个字是谁写的呢?不用猜,应该是都本基。这字怎么样呢?实在不怎么样。
都本基,名头很大,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北京奥运会首席书法家,中国传媒大学都本基艺术馆馆长、博导,徐悲鸿大师再传弟子,“是一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全面型艺术家”。都本基的字,视觉效果很强,据说是独创的“霸体字”,顾名思义就是看着很霸气,据介绍是“集苏、黄、米、汉碑、魏碑之精华”……这吹得也有点过火了……
撇开名头,再来看都本基的字,就会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价。其所谓霸气,全由密集重墨堆积而成,徒有其表而无内涵;其用笔,如拖布拖地一般,十分粗糙,且非常单调,缺乏起码的技巧;其点画,粗细相间,但轻重不分,很多笔画故意抖动,很多地方交代不清,其作品整体而观非常扎眼,格调不高,实在没有什么美感。都书的“作妖”,实在堪比剧中苏大强的行为。
其实,评论片头题词并不是本文的重点,只是一时没有忍住啰嗦几句。本文主要是想谈谈苏大强家中的书法作品。苏大强搬了新家之后,在墙上挂了几幅书法。据我观察,镜头中一共出现了5幅作品,分别是:门口的行书《岳飞词<满江红>》、大门对面墙壁的章草《毛泽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书房的草书《兼兼事心静也》和客厅横幅《家和万事兴》,此外书房还有一件横幅,但看不到内容。下面,我们逐一来看看:
第一幅 行书《岳飞词<满江红>》
这件行书虽然模糊,但依稀还能看到其用笔和结体,可以看出,水平很一般,用笔多有交代不清,方笔较多,今人的面目很强,毫无古味,说明在临帖上十分欠缺,这种字现在很多,于行书尚未入门。
第二幅 章草《毛泽东词<水调歌头>》
单从格调讲,这件作品的格调最高,属于章草。对章草不太了解的书友,可以参见往期文章《在他笔下,章草从秀媚转向雄强……》。但是,这件章草属于水平较低的,徒有其型,用笔十分生疏,特别是收笔问题很大,结体也很局促;中间还三次出现漏字旁补现象,说明书写者很操切,连内容都没看熟,漏了字直接在旁边补上,敷衍了事、全不讲究,抄书还写成这样,只这一点就能说明其水平高低了。
毛主席这首词很不错,“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第三幅 草书《兼兼事心静也》
这幅出境最多的草书,属“江湖书法”无疑。内容是“兼兼事心静也”,但这个字矫揉造作,笔笔偏锋,绵软无力,行笔拖沓,看了之后岂能“心静”?不过,这件作品的内容倒选得巧妙,正与房主苏大强内心的“多欲”、折腾、作妖形成鲜明对比。落款中,干支与年连用,也是硬伤。
第四幅 行书《家和万事兴》
榜书自古不易。字越大、尺幅越大,往往问题也越突出、越明显。这五个字是很难入行家法眼的。首先用笔就不过关,点不像点,转折更是硬转硬折,全是蛮力,无一点技法。点画的粗细,安排很不恰当,粗如墨猪、细似游丝,说到底,还是技术不行。结体上,比如和字,明显左右失衡,口太大了、且头轻脚重,很别扭。章法上,事、兴挨得太紧,又与前三个字分得太开,破坏了气韵。落款署“西唐”,不知何方神圣,他是真敢下笔。
其实,苏大强的附庸风雅是有渊源的。他早年在图书馆工作,认为自己颇有些文人气息,所以平时爱写点小诗。他的诗,严格讲,根本不叫诗,连打油诗都算不上,只能叫“顺口溜”,比如这首:
请君伴我一路行,青山绿水和鸟鸣。
突发灵感心清净,昼夜作诗到天明。
诗意不通,完全是拼凑在一起的。押韵也不对,惹了大笑话。最后一句,“昼夜作诗到天明”,昼就是白天了,后面又“到天明”,关键是作到天明才作出这样的狗屁诗,实在让人无语啊。
由此可见,导演在他装修新房时给他悬挂几幅“江湖俗书”是合情合理的,甚至堪称点睛之笔,可谓用心良苦。只是,对于多数不懂书法、也不关注书法的观众而言,这一巧妙设计确实有点隐秘、且容易被忽略了。
阅读更多👇
诗,是顺口溜;字,是江湖字。这就是苏大强的附庸风雅,而现实中,又有多少这样的苏大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