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作家看交通|卢清会:交通巨变记录明光发展

交通巨变记录明光发展

文|卢清会

作为一名从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来说,我常年奔波在农业生产一线,行走在县乡、村组道路间,深入到田间地头、大棚果园、鱼塘猪圈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对走过的宽阔笔直的柏油路、蜿蜒起伏的水泥路和泥泞不堪的村组路也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印象并不太深刻。直到这交应邀参加“明光作家看交通”文学采风活动,和大家一起坐车行走在如今明光的四通八达、整洁宽敞、便捷通畅的交通道路,特别是聆听了交通局朱局长对明光交通工作进行系统介绍后,回想起上个世纪我所经历的、不堪回首的明光惨劣交通的历史情景时,我才真正认真到今天明光交通人取得的非凡成就,不由得对他们由衷佩服、肃然起敬来。
打我记事起,出行的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行走的路又窄又弯,都是贩夫走卒们用自己的光脚板踩出来的一条条小泥路。遇到下雨天,路上全是泥泞,鞋子陷进去拔都拔不出来,索性赤脚上路倒来的爽,但泥土里的玻璃瓶渣子、植物针子等常常把脚刺得鲜血直流。在村庄小道间多是一条条露天的污水道,菜叶、粪便、剩饭、污水堵在一起,臭气熏天。
后来到乡里上初中,村里通往乡里学校的泥土路窄得像一根根羊肠,弯弯曲曲。每逢下雨时,泥路就会变成田沟一样,路面都是一坑一洼的泥水和满路的泥垢,又脏又滑,踩一脚,泥水四溅,泥垢就会把整个脚面都裏住,简直寸步难行。在雨水充沛的季节,泛滥无情的洪水,还会把泥路都冲垮,淹没整条泥路,行人车辆常常无法通行。
到县城读高中后,通往县城的路是砂石路,每天有几班客车。由于弯路多直路少,路面狭窄,坑洼不平,汽车行驶在路上不停地摇摆,颠簸得犹如跳芭蕾舞,险象环生。那时客车又没有空调,夏天一身臭汗,冬天冻得发抖,而雨天关闭车窗时闷热难受,晴天则汽车后面的“滚滚红尘”铺天盖地,如影随形,眼睛里、鼻孔里简直是无孔不入,弄得人们灰头土脸,蓬发污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客车的屁股总是土黄色的,晴天一屁股灰尘,雨天一屁股泥浆;道路两边的庄稼、树木总是灰不溜秋,不怎么绿,耷拉着脑袋,只有一场大雨过后才青翠欲滴。
进入九十年代后,到省城读大学。那时从明光到合肥还没有高速,只能走省道,虽说是省道,坑坑洼洼,再说客车车况也不行,146公里足足走了四五个小时。因此,我们一般会选择坐火车,那时明光到合肥的火车车次也不多,每天大概只有两班车,我们大都会选择320/321(合肥-上海)的那班绿皮火车,没有空调,还要从蚌埠和水家湖那边绕到明光,一般行程要得四个小时,虽是“坐火车”,但基本上没有座位,几乎都是站行,遇到节假日或春运期间,火车的过道、走廊里全部是人,只有两只脚的空间,动弹不得,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真是受罪。
进入二十一世纪,明光交通道路建设揭开了崭新篇章,干线公路和乡村公路都有了质的飞跃和跨越性的发展。2006年建成的宁洛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为明光市通往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加强了明光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联系,加快了明光融入南京都市圈;同时在农村实行乡乡通油路工程,原来的大型弯道全部改成直线,矮小的石桥变成高大的混凝土桥,石子土路全部被平整硬化并铺上了沥青,新修的沥青公路更直、更宽、更亮,路延伸到那里,养护就跟到那里,南来北往的各式车辆疾驰在公路上,感觉特别爽;特别是实行“国家补贴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的“村村通”和“户户通”政策以来,水泥路更是像毛细血管一样通到偏僻村落,寻常巷陌,方便老百姓出行和农资购入,农产品运出。总之,水泥路通到哪里,老百姓就方便到哪里,富裕就延伸到哪里。
“十三五”时期,明光市交通取得了骄人战绩:稳步推进了“一环八射多级多个方向对外出口”的外联布局,公路、水路、铁路三种运输方式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形成。从嘉山大道上跨桥108米人字大桥即将通车,开创明光真正立体交通的先河,到104国道明光绕城线和女山湖特大桥建成,让焦岗和查渡天堑变通途的大手笔;从游客迈上蜿蜒曲折七彩“XO”旅游快捷通道,揭开老嘉山、跃龙湖神秘面纱的惊呼,到踏着连接笪子郢、何郢、尖山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山石小道,欣赏着保留原始风味石磨、石蹍、石臼和古树小村落的惊喜;从明光火车站改扩建恢复通车动车停靠的喜悦,到合青高铁明光西站建成的期待,无不凝聚着明光交通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力量。
“十四五”的号角已经吹响,明光交通人将在“工业强市”战略指引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力绘制“铁公机”、“水陆空”交通蓝图和实行“双环八射”提升行动,即到“十四五”末,途经明光的合青高铁将建成通车,结束了明光市不通高铁的历史;同时苏巷通用机场、明巢高速、明盱高速、润辉港口、津里港口等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将竣工使用。那时的天,那时的地,那里的明光将会更加美丽,交通将会更便捷!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