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许多人倒背如流,但“剪”字何意,却少有人知

当代著名的翻译家朱光潜在谈到翻译的时候说:“有些文学作品书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说诗可翻译的人大概不懂得诗。”中国古典诗歌是语言的高度凝练,很难翻译成英文,就算勉强翻译了也会完全流失诗歌本身的美感,而且古文中的许多修辞手法,外国人更是难以理解。

费玉清的《一剪梅》火到了国外,“雪花飘飘,北风萧萧”(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突然成了欧美网络年轻人最喜欢用的一句的口头禅。

为了体现“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原汁原味,外国人直接用了汉语拼音来表示。其实相对于这句歌词,来源于宋词词牌名的歌曲名称《一剪梅》,才是真正地令人难以理解。

提起《一剪梅》,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李清照的这首相思绝唱。

一剪梅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究竟是什么意思?梅花的量词为什么会用“剪”,而不是用“枝”呢?

其实,这与词牌的来源有关,许多词牌都是来源于一些经典诗词中的句子。比如后唐庄宗写的《忆仙姿》中有一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此后《忆仙姿》便改为了《如梦令》。

唐代诗人郑嵎有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鹧鸪天》的词牌名便来源于此。宋代词人贺铸悼念亡妻的词作中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因此《鹧鸪天》又名《半死桐》。

一剪梅,又名“一枝花”“腊梅香”“腊梅春”,它的创意来自南北朝诗人陆凯写给好朋友范晔的一首诗——《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遇到去北边的驿使,便折了一枝梅花,请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好朋友。江南没有什么好的礼物相送,姑且寄去一枝梅花报送春天的消息,也带去我的一片相思之情吧。

相隔两地的人经常通过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到了宋代,人们称一枝为一剪。一剪梅的意思,就是一枝梅花。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一剪梅》开篇便是“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疏枝,略点眉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那一枝梅花,是如风情万种的美人一般的娇美,斜插在树枝上,仿佛是眉梢上的轻轻一点,梅花微笑着在风中翩翩起舞,随风摇动,仿佛是拍着手在跟人们打招呼。

周邦彦写的是“一剪梅”而非“一枝梅”,借鉴了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创意。寒风裁剪出了寒冬腊月的梅花,就像是春风裁剪出了阳春二月的柳叶,“剪”字远比“枝”字更形象、更生动。

“一剪梅”将动词“剪”字量化,作为名词梅花前面的量词,意思就是一束梅花。将“剪”这个动词量化,让读者眼前瞬间就能浮现出一幅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俏丽“剪影”。

除了在室外欣赏梅花,剪上一枝梅花放在房间岸上静静地欣赏,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红楼梦》中宝玉访妙玉乞红梅,便是非常诗情画意的一幕,“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从声调上来看,“枝”字是平声,而“剪”字是仄声,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更能体现出梅花遒劲的形态,孤傲的性格。

古人有着无限的诗情画意,古典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李清照的《一剪梅》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但却不知“剪”字背后还有如此深刻的含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