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佛爷中秋节到底在颐和园哪里赏月?︱乾隆为何要在颐和园建个石头船?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星标,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收听音频!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就要到了,
您选好赏月地点了吗?
中秋之夜,
在北京城里寻找一个赏月的好去处,
或与家人共赏明月品味团圆的温馨;
或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听戏、赏花、游船、登高望月;
或独自一人找一处或安静或热闹的所在对月小酌,
这赏月之地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有关单位曾向社会发布过“北京十大最美赏月胜地”,
这十处赏月地点都非常靠谱,
并且都有身为深厚的历史文化。

1

最有皇家范的赏月胜地 颐和园

意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公园开放时间:6:30-21:00,需预约)

公园开放时间: 6:00-20:00, 需预约

在有关部门的赏月胜地解说词中,对颐和园是这样讲述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景色雅致。昆明湖水面开阔,古时便是夏秋时节,宫廷赏月的绝佳之所。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天高气爽,丹桂飘香,沿苏州街徐徐前行,仰望飞檐之上缓缓升起的圆月,想夜夜笙歌已过百年,灯火辉煌瞬息而灭,唯有山水楼阁依然屹立。再泛舟昆明湖上,听古音绕梁,看十七孔桥把圆月变成一个又一个,夜色中低头那不经意的一瞥,仿佛百年前的帝王擦肩而过。思绪似已穿越到了那年那月那个辉煌的夜。转眼间的回望,长廊、南湖岛、月波楼却又近在眼前,虚虚实实,历史与现实在灯火中交错,踏着帝王留下的脚印,感受皇家奢华的生活,便是京城最华贵的赏月处。

颐和园赏月的地方到底在哪?

虽然这段解说词写的很美,但并没有告诉我们,当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中秋赏月是在什么地方?

据徐凤桐编著的《颐和园趣闻》一书记载:颐和园自1888年建成之后,每年的中秋节,慈禧差不多都要在颐和园度过。在颐和园内过中秋节,比在紫禁城里过当然要好得多。站在昆明湖岸边观看,天上一轮明月,水中广寒闪影,别有一番意趣。
慈禧有专门赏月的地方:在水边是清晏舫,也就是石舫的二层;
在万寿山上有两处,一处是景福阁,另一个便是荟亭。
在清晏舫或景福阁赏月,不但要有众多宫女、太监陪同,而且要摆上丰盛的供果,边赏月边进食,说风谈月,逍遥自乐。据说,在荟亭赏月,则与众不同,能获得月圆人亦圆的吉利效果。

荟亭:月圆人亦圆
荟亭,是一座由两个六角亭子组成的双亭,建于光绪年间。地处万寿山东部山顶,景福阁西侧。这座亭子的外观和建筑形式貌不惊人,只有了解到慈禧在颐和园建荟亭的用途,人们才会感到有趣。荟亭是由东西两个六角亭子联体组成的。有人称它为“姊妹亭”。两个六角亭的高度、宽窄、形式完全一样。当月亮刚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月亮和荟亭的两个上亭尖不是处在一条直线上,在月光照射下,出现两个亭子的影子。这时,如果有一个人坐的亭子里,还会出现第三个影子。随着月亮的升高移位,月亮、两个亭尖,和人影四点之间逐渐成为一条直线,两个亭影和人影也很自然地成为一个影子。这就是所谓月圆人亦圆的吉利效果。
这本书的作者曾在中秋之夜在荟亭观察过几次,这种效果只有在月亮刚从东方升起的瞬间才能出现,等到明月当空时月圆人亦圆的景象就没有了。不过,就在我们节目组8月21日组织听众朋友做线下活动的时候,制作人张世强和所有参加活动的听友,曾经经过荟亭,只可能当时有围挡遮拦,正在修缮。又过了一个月,这里是不是已经修缮完成,重新开放了呢?如果您知道,也不妨告诉通过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告诉我们,听友们也省的白跑一趟。当然,您也不妨记住我今天所说的这个典故,等来年中秋节、荟亭开放的时候您再去体验感受。
自1861年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死后,慈禧总称自己是孤儿寡母,说起来声泪俱下。慈禧为了精神上有所寄托,她手下的人每年的中秋节在荟亭都搞“月圆人亦圆”的活动,也算是别出心裁,花样翻新。
景福阁:万寿山东麓观景最佳处
景福阁是万寿山东部建筑规模最大、地势最高的点景建筑。它原名昙花阁,是乾隆皇帝仿照昙花的平面造型设计建造的一座形式奇特的两层楼阁,它确切的位置是在万寿山的东麓。
大家都听说过“昙花一现”这句话吧,有意思的是,这儿的昙花是常开不谢的一种“昙花”。昙花是佛教中受到尊崇的花卉,代表着祥瑞和灵异。昙花阁的平面为六角形,象征昙花盛开时的六朵花瓣,立面为两层重檐楼阁,四周与花瓣相对建有六座四柱冲天的木牌楼。
在原先的昙花阁内,楼内上下供奉的是各种各样的佛像。乾隆皇帝有诗曰:“佛阁名称优钵昙,清供暮霭与朝览。菩贤愿力三千遍,不及色空空处参。”1860年,昙花阁被英法侵略者烧毁。1891年,慈禧太后在毁坏的基址上准备重建,后因财力所限,只好在原址上改建成一层的景福阁。景福阁平面呈十字形,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前后各接抱厦三间,四周游廊,三卷勾连搭,灰瓦歇山屋顶。景福阁依山筑阁,高踞在万寿山顶部的最东端,虽然改建后使木结构变低,但因为它占据了理想的观景位置,东、南、北三面视野仍较为开阔,不失为万寿山上一处登临送目的游览胜地。
拍摄:李红
景福阁还是万寿山东部景区的构景中心,与山下的大戏楼、文昌阁同处一条轴线。过去,站在阁内可饱览昆明湖中的长桥、岛屿上的楼台、水面的画船,以及圆明园、畅春园的园林风貌。
拍摄:李红
据史料记载,当年慈禧太后在听政之余曾登阁临眺,观赏月色,传用晚膳。因此,慈禧太后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过七夕节、中秋赏月、重阳节登高,都会来到这里休息。每逢阴雨天的时候,她常来这里所谓的“过阴天儿”,就是在细雨蒙蒙中到阁内,观赏雨中湖面空朦、水天一色的美妙佳境,并在筵席之间尽享四面云山、无边烟树的雨景之乐。
另外,在北京和平解放的前夕,共产党的代表与国民党的代表就是在这里进行了关于和平解放北平谈判的第一次接触。
修建石舫有深意
石舫乃是乾隆皇帝所建。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建造一个石船呢?其用意究竟为何?
据颐和园官网介绍:颐和园“石舫”,堪称中国园林建筑中的“舫之珍品”,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都会陪他的生母孝圣宪皇太后来这里放生。
石舫的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不过,乾隆皇在昆明湖畔建造这样一艘大“石船”可不仅仅是因为对“舫”情有独钟,而是别有一番用意,这一点从他的《御制石舫记》中就可以看出:“若夫凛载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虚明洞达,职思其居。”
除此之外,为建石舫,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
雪棹烟蓬何碍冻?
春风秋月不惊澜,
载舟昔喻存深慎,
盘石因思奠永安。
由此可见,乾隆皇建造“石舫”的初衷,其实是想借用古训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来警戒后人顺应民意,吏治清明,同时暗喻清王朝坚如磐石。不过遗憾的是,这艘大“石船”建成不到百年,就焚毁在英法侵略者的炮火之中。光绪十九年石舫重建时,按慈禧意图,原为古建筑形式的舫上舱楼改建成了西式舱楼,取名“清晏舫”,取海清河晏、江山太平之意,自此,石舫也成了慈禧太后赏览风景和饮宴的地方。
不过,现在为了保护文物,石舫已经不能登临。所以,当年慈禧太后在石舫二层品茗赏月的情景,怕是无法重现了。

2

最适宜小聚的赏月胜地--北海公园

意境:“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公园开放时间:6:30-21:00,需预约)
在有关部门的赏月胜地解说词中,对北海是这样讲述的:北海公园“琼岛春阴”自辽代便是“燕京八景”之一,乾隆皇帝也是在此题字立碑。北海的水面也被称之为太液池,而北海五龙亭自古便是帝后钓鱼,观看焰火和赏月的地方。每到中秋之夜,北海公园太液池上,波光潋滟,月色婆娑,白塔婀娜,灯光点点,景色格外秀美。约三五好友,选择摇橹船或乘坐莲花船,游曳在太液池上吟诗观月,别有情趣。或是举家出游,来此望塔颂月,体验一下帝王观月的情景,也是别有一番情趣。若一人独驾一叶小船游弋在太液池上,聆听曾侯乙编钟,那月光之下,心仿佛已与古人相通。一人独来,二人携手,三人同行,阖家团聚,在这里,都会感受到别样的人生。
不过,我们节目的总撰稿、制作人张世强小强查阅《北海公园景山公园志》以及王洪新编著的《北海》这两本书后发现,这段解说词中说北海五龙亭自古便是帝后赏月的地方,并没有史籍记载。要说到帝后中秋赏月,只在金史和元代古籍中有所记载。
金史中记载:自明昌元年(1190年)至泰和八年(1208年),金章宗常在瑶光殿(琼岛建筑)摆宴与诸大臣观赏中秋月色,饮酒作乐。《元氏掖庭记》记载:至大二年(1390年)八月仲秋之夜、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禁苑太液池,武宗谓诸嫔妃曰:“昔王母宴穆天子于瑶池,人以为古今莫有此乐也。朕今与卿等际此月圆,共此佳会,液池之乐,不减瑶池也。”于是武宗别出心裁下令舟上各设女军,左边的叫凤队,右边的叫鹤团。两军水击为戏,战既毕,军中乐作,唱罢龙归洞之歌而还。就是两边打水仗游戏,打完了,就唱歌回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