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 诗情铸书魂——序《张程锋诗词书法作品选》( 杨杰)‖ 《济源文学》2021(144)
我手写我心 诗情铸书魂
——序《张程锋诗词书法作品选》
张程锋先生拟出版自己的诗书作品集,嘱我作序。虽不胜惶恐,却无法推脱,只能勉力为之。程锋先生一直是我敬重的领导和兄长。我们相识在20世纪70年代末,彼时他在新乡地区公安处工作,英气逼人又儒雅谦和、老成持重,有兄长风范。我们是老乡,又都热爱文学和书法,自然感到很亲切。后来各自工作变动,失联数年。一次公务偶然遇到,方知他已到省委政法委工作。几十年间,他一直战斗在政法战线,精忠报国,担当重任,不断进步,成为我党高级干部。为官从政,公务繁忙,但诗书始终如影相随。不断看到他的书法作品,近年也陆续读到他的诗,这次如此集中地欣赏他的诗和书法作品,还是颇感震撼。春夜,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欣赏程锋先生的作品,一个为国为民披肝沥胆、为政为人正气凛然、为诗为书皆有追求的多元立体的作者跃然纸上。几十年千锤百炼,诗和书于他早已不仅仅是当年的业余爱好,而是和他的思想、工作、生活血脉相连的另一种独具风骚的艺术人生。少小起步终生缘 一管狼毫记峥嵘 谈书法创作亦如诗词,常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来表达。但如果深究,其实二者并无明显界限,更无高下之分。程锋先生之书,应该是“有我”的。读其作品,感觉是扑面而来的金戈铁马、汹涌澎湃的豪情激情,是心系社稷、报国为民的壮志忧思,是匡扶正义、扫黑除恶的责任担当,即便是书写咏物、悟道之作,亦是鲜明的张氏风格,作为作者的好恶、爱憎、悲欢等情愫,都毫不隐讳地流露在笔墨之间。
苏轼论书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刘熙载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如此,书法焉能“无我”!
程锋先生生于河南山西交界的王屋山下,那里虽然偏僻,但却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脉文风。所以,尽管出身农家,他还是幸运地自幼就接受了正规的书法训练。1958年小学二年级开始书法必修课,每天上午上课前要先写一篇大楷作业,下午上课前再写一篇小楷,每周作文和周记都需用毛笔书写。好学的程锋开始对这个黑白世界着迷,童年开始的书写习惯和大小交替的书写训练,使书法这个传统艺术入驻他的心灵,开启了他的学书道路,培养了他的艺术审美,奠定了他的童子功,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十六七岁时,他在当地已小有书名,即开始应邀为人书写牌匾。19岁参加工作就是因字写得好而从高中生中被选走的,后来从警也是缘于书法。此后经年,他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职业热忱,从基层派出所民警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虽然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他从未放下手中之笔。40多年间,他所起草的大量文字材料,包括部分批件,用的几乎全是软笔。可见他的书法研习过程是紧密结合日常本职工作进行的。在干事业中,既收获工作成果,又收获书法成果,这是张程锋学习书法的一大特点。工作中的所思所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或是短语,或是诗词,信手拈笔挥毫,笔下或激情澎湃,或忧愤难平,或豪情万丈,或扼腕兴嗟,都鲜活地书写出作者忧国忧民、不懈奋斗的人生轨迹。而正是这种内心勃发的诗的激情,赋予他的书法以高蹈的精神魂魄。
自幼与书法结缘后,书法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工作是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他报效国家实现梦想的平台;书法见证了他奋斗不息的成长,陪伴了他难以言说的孤独,丰富了他坦荡激越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他无怨无悔的峥嵘岁月。书法于他既是精神的家园,也是工作的工具;既是抒发胸臆的载体,也是长途跋涉之后的片刻小憩;当然还是他毕生的艺术追求。同时,独特的工作经历自然也给予他的书法别样的回馈,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宏大的思维和格局,高远的站位和追求,缜密的谋划和布局,等等。这些都丝丝缕缕地浸润、影响着他的书法,使之具有一种“役书而不为书所役”之境界。就这样,无意成为书法家的他,不经意间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书法也千锤百炼,进入艺术的王国。
广采博取铸风格 铁画银钩写胸襟
中原书风向来以雄强大气为主要标识,即使在如今书风融合、地域特点逐渐弱化的情况下,这个特色依然顽强地存在。程锋先生生长在王屋山下、黄河岸边,太行、王屋的巍峨伟岸,黄河的波澜壮阔,愚公的顽强执着,都润物无声地注入了他的血液,其书法审美的取向自然而然地体现出中原文化的特质。书法,是抒发思想感情的艺术。对风格的选择和追求,是书者的情怀所决定的。唱的如是大江东去,就须关西大汉,铁板铜琶;如是晓风残月,却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程锋先生所书,皆家国情怀、时代精神这样的宏大叙事,胸中喷薄的亦是壮怀激烈的澎湃激情,自然是选择大江东去的书风。
程锋先生作品铁画银钩,苍劲雄峻。用笔娴熟,收放自如,结体开张,线条浑穆。章法跌宕起伏、纵横得势,气息畅达,节奏跳荡,给人酣畅淋漓、沉着痛快的艺术感受。从中可见晋人之风韵、魏碑之雄强、唐楷之法度和宋书之尚意,可见逸少之逸、大欧之秀、怀素之狂和毛泽东书法之风流倜傥、大气磅礴。由于成分多元,猛一看,自由挥洒的线条和笔墨似乎无法,别具一格的书风似乎难以将其归于哪一家,灵活多变的用笔也很难区分其师碑还是师帖,其实这正是程锋先生所追求之境界。程锋先生自幼从二王、欧赵入手,中学时期老师让其临习魏碑和郭沫若,以增其骨力,柔中加刚;后来,被毛泽东主席旷世独立的书法风格所征服,又从怀素草书中汲取营养,从而向艺术方向升华。而且他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古今书家技法的同时,也在学习他们的书法理念,特别是王羲之、毛泽东的“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从而较早地树立了自己的书法自觉,即深入学习传统,但不做书奴;广采博取,独创新格。几十年中,他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师法前贤又不拘泥前贤。碑帖兼融,古今皆为我师。在反复研习古人和今贤的经典作品中善于撷取精髓,化为己有。如怀素的中锋圆劲、使转如环,赵孟頫的结体宽绰、流动带行,毛泽东的章法布局、大气磅礴。“兼撮众法”绝非拼凑和机械叠加,“化”的功夫至关重要。既要有“池水皆墨”的大量创作实践,更需要边写边思之“悟”。程锋先生曾言自己从小每有得意之作,必悬之墙上,反复审视。不数日,便不入己眼,遂再改再创,换上新作,如此反复除旧布新,直到如今。学书历程的几个关键阶段,或从古人碑帖中获得启示,或受身边高人指点,甚至从自然景观和其他艺术中汲取营养,不断化人为我,守正创新;又不断自我批判,再攀高峰。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如蜜蜂采来的花粉,经过长期的酿造熔铸,已然成为他自己独特之“蜜”。在流畅的线条中以“直”强其健、以“圆”柔其美,在隽秀的点画中以“拧”增其劲、以“方”展其形。就是在这样不断扬弃、吸收、广采博取和自我否定中,其书得到螺旋式提升。程锋先生于行草着力最多,他曾提出行草“四境界”:字形,昂扬挺拔;字构,豁达通透;神韵,灵动飞扬;丰采,潇洒倜傥。他认为说到底,字写其人,书法追求的境界,也是做人追求的境界。昂奋挺拔,就是要立得正,站得直,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豁达通透,就是要胸襟开阔,心底坦荡,不偏不倚,无私无畏;灵动飞扬,就是有神韵,有气势,不滞不泥,生机勃勃;潇洒倜傥,就是我写我心,我抒我情,肆意挥酒,自然流畅。程锋先生为人正直正派,刚正不阿,曾有诗曰“正字融我骨血中”。骨子里的英雄情怀、对正大气象的追求、长期的职业习性,每次临池,他便如王義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所说“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排兵布阵,披坚执锐,运筹帷幄,调动所有技法和情感,纵横沙场,演奏出一曲慷慨激昂、雄浑豪放的交响乐章。张程锋的诗书合集,正是这样的一曲交响乐章。诗言志,书又写诗;诗情铸书魂,书法又进一步彰显了诗词中所抒发的志向和豪情,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由此可见,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他已锻造出最能表现自己性情的充满力度之美的独特的书法语汇,在纵横捭阖的自由挥酒中实现自我的完美表达,既合乎法度,又直抵精神内核,技道合一,心手两畅,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砚田耕耘悟堂奥 笔下翰墨自乾坤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程锋先生骨子里其实是个读书人。他多年养成每天读书思考的习惯,凡事总要弄个明白、理得清亮。有一次听他向我们讲述他给中央写的关于根治黄河的战略构想,对黄河的研究如此深入透彻,建议又如此高屋建瓴、科学实用,令人吃惊。对于他热爱的书法自然也是如此。他不仅研读了大量前人书论,还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不断地提出问题,寻觅答案,总结规律,在书法理论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书法观。
程锋先生认为,书法是文化、是艺术,书家要以开阔的视野去学习、思索、领悟。他在《书道》诗中写道:“书法有法无定则,悟道练指期神得。先入后出强功底,师古不泥竞风格。”阐述了自己对学书路径的理解和观点,即书法有章法,但无固定的写法,须在深刻认识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去反复苦练指法,以期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路子是“先入”,即先临习古贤经典碑帖,以求掌握基本法则,增强功底,打下坚实基础;再“后出”,即师古不泥,在功力日深之时能从古贤经典中走出,努力集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有的书艺风格。这就避免了“未入”的“野狐禅”和“不出”的“古人奴”。张程锋的另一首诗《学书之要》,进一步诠释了自己的书法观:“后生学书先学源,莫让歧流误引偏。书帖碑刻阅千万,晋行唐楷达峰巅。名代名家选佳作,悟法悟神求真传。知源知流再创格,兼糅众长自成篇。”强调学书要搞清源与流,师古要师经典、求真传,要从浩瀚的书法典籍中找出最有代表性的时代的代表性书家的代表性作品,作为自己学习的典范,在知源知流的基础上,再兼收并蓄,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
程锋先生善于用哲学的思维去观照书法,他总结出行草书创作的主客观“三要素”:客观三要素是笔顺、纸柔、墨滋;主观三要素是心专、手力、气贯。只有主客观合二为一才是最佳创作状态,才有可能出佳作出精品。他还认为,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的演变是一个由繁到简的文明进化过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推动汉字的简化改革,目的在于推进文字的大众化,使它易识、易写、易学,便于广大普通群众掌握。而许多简化字,都来源于繁体字的草书写法。所以,行草书用简化字是很正常的。对于书法的题款,他认为公元纪年是对干支纪年的进步和替代,干支纪年只知六十年,而不知哪朝哪代,还需费事考证,不如公元纪年直观而一目了然。所以,他主张向毛泽东学习,鼓励书法作品采用公元纪年题款。
长期以来,书法品评和鉴赏一直是个难点。由于没有客观标准,造成良莠难分。张程锋诗《书评标准管见》中的“三观”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维度:“良莠不辨伪成真,行草书评无标准。核心法则当为美,功底风格两基本。微观中观加宏观,须此三观来鉴审。微观笔画质感强,中观结体科学美。宏观布局见章法,通篇精妙飞神韵。一毫一厘忌敷衍,三观缺一非上品。”微观看点画是否有质感,中观看结体是否科学,宏观看章法是否有神韵、有气势,“三观”俱佳方为上品。他的“一核心、两基本、三观”鉴赏法,科学全面、通俗明了,对许多初学书法的人和书法观众很有启发意义,为书法审美的普及提供了借鉴。
这些理论思考是程锋先生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反过来又指导了他自己的创作并为其提供一种智力支撑,使其书法既有“尚意”的自由,又有理性的收束,在纵横恣肆和含蓄内敛的矛盾冲撞中找到一种法、意、韵、势辩证统一、交相辉映、和谐美妙的节奏和韵律。
程锋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曾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他的书法中蕴涵着深厚的中原文化的基因,家乡崇文尚书的文化风俗和自幼对书法热爱的天性,河南丰富的碑学资源和河南人淳朴豪放的性格特征,以及个人阳刚豪迈的精神气象和职业倾向,熔铸了他的审美选择和艺术取向。半个多世纪砚田笔耕,探索不止,深入的哲学思辨和长期创作实践中的探索整合,使他收获了自己富有自我精神特质的笔墨语言和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创造了河南书坛中独特的“这一个”。程锋先生的书法虽然已经取得不俗的成就,进入较高的艺术境界,但他一向志存高远,绝不会止步当下。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五十余年的创作实践积淀,有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创新能力,我们对张程锋的书法充满期待。
2021年阳春三月
张程锋·书法
昂奋挺拔,豁达通透。我写我心,自然流畅。
(注: 张程锋,河南济源人,1950年1月10日生,1971年1月1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干部专修科。1969年12月25日参加工作,先后在国防1060工程济源民兵团、济源县公安局、济源县委宣传部、新乡地区公安处、河南省委政法委、河南省公安厅、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工作。
作者简介:杨杰,河南省文联原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七届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史馆馆员,研究员,郑州大学、黄河科技学院特聘教授。2016年被《中国书法报》评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书法家”。出版有《未央——杨杰书法作品集》等。
《济源文学》微信公众号由济源示范区文联主管,济源示范区作协主办。每周两期不定时刊发,特殊情况会连发。暂无稿酬。
投稿邮箱:jyzx999@126.com(稿件须原创首发)
主 编:赵公文
副主编:姚永刚 刘旭升 刘帆 王展
本期执行主编:刘 帆
本期责编:姜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