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铁三角”知识要点总结(图文版)
生命铁三角
幸福的根基
2021年9月-10月,小妖学习了“幸福双翼·生命铁三角”系列课程。“幸福双翼”家学系统将生命铁三角系列课程放在第一位,的确是十分科学的,因为这个理论体系相当于地基,只有基础夯实了,我们的幸福大厦才会屹立不倒。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按图索骥、追根溯源,许多过去弄不懂的问题,心里都逐渐有了答案,对于父辈、自己和队友的原生家庭、性格形成、行为特征也有了一定认识,在思想上与父母、孩子、队友纷纷达成和解。截至目前,我已经针对三次“和解”写了三篇践行文章,分别是与父母和解的《来自单亲家庭的我,直到38岁才找回自己》;与队友和解的《对队友大发雷霆之后,我做到了及时止损》;与父亲和解的《“带刺”的父爱》。尤为重要的是,我懂得了维护孩子完整饱满的生命铁三角的重要性以及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了这些法宝,相信未来的人生之路一定不会走偏。现在,借这篇践行,对课程中的知识要点做一个总结。
往期推荐
+
+
+
+
要点
1136
为什么说一个人的命运悲欢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其实这就是生命铁三角的原理。一个孩子的生命铁三角决定了他的价值观,价值观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
我们看到的那些家庭悲剧和亲子教育的失败案例,其实背后的根源都是生命铁三角。
什么是生命铁三角?有个1163的概念:
一个1是定义:孩子和亲生父母的关系是否存在?
一个1是本质:这个关系指的是心灵层面的,不是法律层面的。双亲俱全,孩子也有可能是心灵上的孤儿。
6是三个人(孩子、父、母)加三段关系(被爱与爱)。
最后一个3是三个应用:生命铁三角的原理可以应用于孩子、应用于自己,以及应用于身边的人。
一个孩子如何才能终身幸福?是由他内心的铁三角决定的。希望我们每个为人父母的人,都不要让孩子成为心灵的孤儿。能让他感到被爱,从而学会去爱。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培养一个心灵没有残缺、人格健全的孩子。
爱的五大特征
1.无条件的
2.有界限的
3.充足的精神滋养
4.适当的物质体现
5.双向的爱
提醒大家,一定要放下期待。因为有期待,我们会对自己付出的每一份爱加上筹码——你必须怎样怎样……那么,这个时候爱就成了索取,当得不到的时候就会变成失落、缺失,那哪里来的爱呢?
父母的角色
孩子是一个以父母为通道来到世界上的独立生命体。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很多父母却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活。父母不是导演,孩子不是演员,父母的使命是帮助孩子完成他的使命,活出孩子生命的精彩:以不变应万变,根据生命和自然规律改变自己的角色:
0-3岁:守护神(陪伴及爱的连接、建立安全感)
4-6岁:玩伴(孩子玩得开心,父母也很享受)
7-12岁:教练(适当指导、给与支持和肯定的力量)
13岁以上:朋友(懂得尊重,孩子有自己的隐私,独立)
特殊家庭的生命铁三角
特殊家庭主要类型:单亲、离异、领养、留守家庭。
生命铁三角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是心灵层面的完整性。
单亲:奥巴马的例子,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的基础之上,带孩子的人需要心态平和,自强自立,而如果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生命铁三角爱的连接,会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离异:爸爸妈妈能够平和分手,且分别让孩子收到爱的讯息,如果感情彻底破裂,还是离异更好。
再婚:尊重孩子的生父生母。继父继母不必强迫孩子叫自己爸爸妈妈。
留守:如果孩子能够带在身边,想尽一切办法。万一不行,记得心灵上的沟通,创造条件在一起。
生命铁三角的两大营养系统
一棵大树最重要的两个营养系统是树根和树叶。大树通过树根,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使得大树能够茁壮成长;大树通过树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与外界紧密连接,交换能量。
这里的树根和土壤之间,就类似于孩子与父母的亲情,树叶类似于孩子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少了一两片叶子,对大树没有多大的影响和损伤,但是树根和土壤却是大树生长的根本。
生命铁三角与教育铁三角
“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才是孩子人生起跑线的正式开始。如果家长给孩子画错了起跑线,还在用毕业包分配年代的指挥棒,催逼孩子学习。也许,孩子还没有到人生起跑线,就已经倒在了训练场上!”——“幸福双翼”家庭大学校长黄志猛
近些年来,厌学、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比例不断上升,就是我们教育上最血淋淋的教训。希望这些痛心的案例,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建立好孩子人生中的两个“三角关系”——生命铁三角和教育铁三角,才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稳定、最长远、最幸福的起跑线。
“生命铁三角”——孩子与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维护方法:做好与孩子心灵上的亲情连接。牢记“亲情第一、人格第二、知识第三,按次序进行,一个都不能少”23字口诀。
“教育铁三角”——学校、家庭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家长如何跟老师建立合作级别的关系呢?这里有三个核心要素。
要素1:求同
找到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目标,双方一起合力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要素2:担责
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学校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家庭负责孩子的亲情和人格培养。
要素3:互信
家长跟老师之间,相互信任、包容和支持。
有了这三点作为基础,家长再去保护和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在老师的接纳和肯定、欣赏中得到成就感。
唯有如此,孩子才可能从心底喜欢学校,爱上学习。
一个孩子,如果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在同学关系上没有归属感,孩子主动学习的两个基本点就彻底坍塌,孩子厌学逃避就是本能的选择。
看见父亲/母亲的三个方法:
生(50分)、养(25分)、教(12.5分)、爱(12分,爱的动机和爱的方式各占6分。)
一念之转
时光追溯
2*4幸福定律
1.事业中的满足感:有意义、归属感、顺天赋、获得感;
2.家庭中的亲情感:父母、孩子、兄弟姐妹、伴侣间爱与被爱。
支招
法宝
彩虹屁
一、发散思维的彩虹屁
重点:用提问的方法发散孩子思维,引导孩子再次回忆自己哪里做得好以及怎么做到的。
eg.你早上只用几分钟就穿好衣服了,是怎么做到速度这么快的?
二、智慧型彩虹屁
重点: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比如高效、自律、守时,那就用放大镜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把这些你希望他做到的,多去说给他听。
eg.今天早上,你只用十分钟就穿好衣服下床了,这就叫效率。
三、感谢型彩虹屁
重点:带着感恩的心,用放大镜放大孩子的优点。
eg.谢谢你今天这么快就起床了,让我们出门前有了充裕的准备时间。
四、胜任型彩虹屁
重点:被信任的感觉是最好的。什么事情都要让孩子有可以胜任并且愿意为之负责的想法。
eg.妈妈相信你可以在七点前穿好衣服,我们准时出门。
五、组合式彩虹屁
重点:花式彩虹屁,多用夸张手法、虚心请教手法等。
eg.我不敢相信你这么快就穿好了衣服,你简直是个小超人,究竟怎么做到的,分享一下经验好吗?
法宝
撩夫(妻)大法
三不要:
不要说:要不是因为孩子,我们早就离婚了
不要说:你看看人家的老公老婆……
不要说:随你怎么想(要积极沟通,倾听对方)
三要:
一要:每日一撩,亲爱哒,今天你过得好吗?
二要:土味情话撩ta
单球版:我爱你,我想你;
升级版:
情景一:
夫:亲爱的,我今天是不是盐吃多了呀?
妻:为什么?
夫:不然怎么总是闲得想你?
妻1:我俩真是心有灵犀呵,正好我也觉得有点咸。
妻2:你想我啊,那就尽情想吧,暂时不收利息,这个利息等我晚上来收。
妻3:想我的人特别多,但是我心比较小,只能容下你一个。
情景二:
夫:亲爱的,瞧你的脸多甜啊,就像甜甜的水果,你就当我的水果吧,我当你的榨汁机。
妻:为什么?
夫: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榨干了。
情景三(肯定与支持):
夫:亲爱的,幸亏有你,我们这个家才会这么好。
夫:放心,你还有我呢。
三要:肢体动作撩ta 牵手 拥抱
科学研究证明,夫妻双方经常在公共场合牵手,有益身体健康。拥抱同样增进感情,促进健康。
法宝
育儿宝典
践行
我的践行记录
2021.9.17
8岁、18岁,38岁,
如果时间可以按下倒退键和暂停键,你最想停留在哪个年龄段?
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18岁,因为那是一个青春洋溢、朝气蓬勃、颜值逆天的年龄段,孩童时的小单纯走得并不远,同时拥有着成年的自由与自主权,却又不必像成年人那样去挑起生活的担子,无忧无虑,精彩纷呈。
然而,如果让我选择,我更愿意回到8岁。
8岁之前的记忆,是我人生中最纯粹美好的一段时光,没有瑕疵。再后来,我心里仿佛被上了一道锁,这一锁,便是大半生……
这把无形的锁,并不是“多”出来的,而是“少”出来的。
少掉的,正是我生命铁三角中“爸爸”的这个角色。
为数不多的关于爸爸的一些儿时记忆,都是我珍藏在心里最宝贵的礼物。有几件很“囧”的事,现在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快乐。
记得有一次他带我去田野里抓蛐蛐,走过一片水田的时候,我身体失衡掉进了田里,因为有很多泥托着,我身体下沉得很慢。还记得当时老爹一点不惊慌,站在上面插着腰哈哈大笑地嘲笑我,直到我快沉下去了才把我捞上来……
还有一次,我被邻居家一个男孩掷铁饼砸破了头,爸爸闻讯赶来后,没有马上带我去医院包扎,而是揪着哭成泪人的我找到领居家,见到男孩就狠狠甩过去一巴掌。然后男孩大哭了起来,我的泪却止住了……
现在回忆起这两件事,觉得老爹做得都挺过分的,但不知为何,这些记忆片段却成为我最难以忘怀的美好瞬间。
8岁以后,爸爸开始经常出差,有时几个月见不到一面,他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家里气氛却变得更紧张。还清晰记得,爸妈争吵时那个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我,心里的恐惧和无助,是多么强烈?
怎么会这样?我一直以为,我的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是我和小伙伴都最喜欢的人。在那个物资还不是很丰富的年代,他们的工资不高,却总舍得在家里大摆宴席,招待我的那些“狐朋狗友”,我每年的生日,家里都聚满了小同学……小家伙们都很羡慕我,羡慕我有一对这么好的父母。
可是,后来一切都变样了。爸爸经常不在家,出现的时候总是怒气冲冲;妈妈时而横眉冷对,时而以泪洗面。那时的我,还没法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问妈妈:她总说,一切都好,一切都好。
这次爸爸离开了很长时间,有一天忽然回来了,收拾了一下东西又要走,我去车站送他。
我还记得我们最后的对话,我问他:你什么时候再回来?
他说:爸爸很快就回来,你乖乖的。
我点点头,相信了,然后傻傻地注视着他匆匆离去的身影。
后来在课文中读到朱自清写爸爸的《背影》,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爸爸。那个画面,就这样烙印在我的心里,很多很多年……
那次告别,是我人生中的分水岭。那天以后,爸爸再也没回过家。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我见过他的时间屈指可数。但每年我的生日,爸爸都会打电话问候,还给我寄来礼物。
偶尔问妈妈,她还是那句话:一切都好,你爸爸很爱你,他会回来的。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爸爸和妈妈都骗了我,可我还是感谢他们撒下这个弥天大谎,让我心存希望。哪怕咫尺天涯,他们默默的爱,始终将我心灵的铁三角稳稳托起;哪怕现实很苍白,我却一直能感受到被爱和爱。
现在读了奥巴马小时候的故事,我更加确信了,我妈妈和奥巴马的妈妈一样伟大,哪怕自己肝肠寸断也绝不会把情绪传递给孩子。
后来,妈妈独自抚养我。她倾尽全力也要保我衣食无忧,我从来没有因为穿衣吃饭的问题发过愁。但当时的妈妈没有学习过生命铁三角的课程,她不知道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又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妈妈这个角色也从我的生活中缺位了。我先是跟着姥姥生活了一年多,后来又被寄养在海口舅舅家。尽管所有亲人都对我视若己出,可我总是觉得内心缺少点什么。
从小到大,我给别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内向”“害羞”,我胆小、自卑、软弱,不懂表达,逆来顺受,遭到欺负只会自己躲在角落里哭一场,我不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一切挑战……
也许是后来妈妈发现孩子还是带在身边比较好,高中时把我接回了家。但那是一个崭新而陌生的房子,因为背光,屋子里总是黑黑的。妈妈经常加班到很晚,我一个人待在房间里,通过听收音机、看录像带消磨时间。
有一次,住在同一小区的班主任忽然打来电话,问我门牌号,说要来我家家访。我记得当时自己一个人在家啃馒头看录像,一下惊慌失措,说错了门牌号,但心里也盼望着班主任不要出现,不想让他看到我的这副窘况。那天他果然没来,可我没能高兴多久,第二天便在课堂上当众遭到批评,班主任说我恶意阻拦他家访,故意说错门牌号……
打那以后,可想而知,我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加之转到这所重点高中后,学习渐渐感到吃力,我的性格愈加敏感胆怯。在学校交不到好朋友,回家面对黑乎乎的屋子也很不舒适,那时我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独自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故意放慢脚步,半个小时的路程能走出一个小时……
进入大学、步入工作岗位后,我的人生逐渐敞亮起来,但爱情一直不顺,快30岁才把自己嫁出去,对象是妈妈朋友介绍的。可以说,妈妈是我最坚实的依靠,也是我人生的操盘手。她越能干,我却越柔弱。
35岁以后,因为工作的影响,也可能因为孩子促使我开始充电,我逐渐爱上阅读、写作,热衷于和天南海北的网友携手文学创作,最近又接触到幸福双翼的家学课程,一系列新的尝试,使得我的性格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不再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我开始有力量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抗争,我觉得自己忽然充满了智慧和爱。也许,从一开始,我就该是这个样子。也许,我曾经一度迷失自己,正是因为生命铁三角不够完整吧。
但我也很庆幸,自己的内心始终美好向善,人生没有走偏。感谢在这跌宕起伏的人生中,父母一直默默给予的关爱,陪伴我走出阴霾,走向光明。
还有几天,就是我的38岁生日,如果可以按下暂停键,我真想在这个年龄段,停留久一点。
2021.9.20
周末的一天,我没忍住对队友大发雷霆,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周日我的日程表安排得特别满:早上6:30起床做早餐,一切准备就绪后,开车送儿子去英语学校上课;8:20上课后我赶忙开车回家,写稿子(我在写一个新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连载,每周更新一章,还要制作成有声书,只能见缝插针挤时间来做);10:45孩子下课,我又开车去学校接他,回家后开始安排午饭;下午2:00送孩子去上美术课,我又回家写了会文章;3:30孩子下课,我去接他,然后和约好的小伙伴一家去游泳;游完泳一起在外面吃晚饭,吃完饭回家,帮孩子包书;匆匆忙忙包完书,孩子在旁边喊个不停,让我陪他读书,于是我赶紧来到孩子身边,陪他读《福尔摩斯》(孩子的阅读主动性我过去培养得不好,现在好不容易有了阅读兴趣,但非要我陪才肯读,这方面我还要再努力)。整个一天,我忙得晕头转向,队友却一直躺平到下午2:00,连早餐和午饭都懒得吃。但考虑到他平时上班比较忙,难得周末休息一下,我也没怎么往心里去。
想不到的是,倒是队友主动来“找茬”了——
“你看看你,包完书包书纸就丢在桌上不收拾,难怪你家娃也是整天丢三落四!”
疲惫不堪的我正在陪孩子念书,突然耳边响起刺耳的斥责声。我先愣了一下,紧接着就绷不住大发雷霆起来:
“我无论做什么,在你看来都是错!我忙死累死,都是活该!在你眼里,我一无是处!你除了躺平、除了抱怨,还有什么能耐?”
一串自我否定外加埋天怨地的祥林嫂式语录瞬间打开了,队友是个不善言谈之人,也可能确实找不到理由接我的话,干脆躲出门求清净去了。
等自己冷静下来,我安抚了一下孩子,又陪他读了会书,然后安排他洗漱睡觉了。
队友回家后,我没有对着他继续抱怨,也没有把情绪憋在心里,因为我知道情绪是流动的能量,必须通过表达来转化,不然会在心里长出新的疙瘩。于是我尽量平和情绪,用“我看见、我感觉、我希望”的正向表达句式,向队友“解释”了我刚刚情绪失控的原因,同时也对他提出要求:
我觉得自己对待这个家是尽职尽责的,从早到晚没停过,可是却得不到你的认可,相反你还因为一点点小事来指责我。再说了,帮孩子包书我也是出于好心,后来没及时收拾是因为孩子在旁边一个劲喊我。你看见桌上很乱,自己不动手收拾只知道张口数落我,而且当着孩子的面拆我的台,又把孩子丢三落四的帽子扣在我头上,我觉得非常委屈。
通常而言,女人对家庭的付出总是比男人多,这样的社会现实我可以接受;对于一个家庭男女各有分工,我也可以理解。我只希望,自己对待生活、对待家庭的努力能够被看见,希望得到你的认可和尊重。因此,我建议,以后你在和别人沟通时,把尊重放在第一位,懂得换位思考,能多看别人的优点。能做到这样,不光是在家里,在职场,你也不容易得罪人……
说完这一串,我没等他回答就自己进屋了,留下他一个人在外面“面壁思过”。
这场风波之后,直至今天,家里氛围都还比较融洽。我和队友没再争吵,他也没再说那种不中听的话。生活依然是忙忙碌碌,但由于我一直心态都比较好,只要没有什么外力干扰,我都能淡定地控制好这种生活节奏。
换做过去,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是很难理智应对的,不和队友“撕”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决不罢休。而当我开始把“生命铁三角”的理念应用于与队友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其他效果不说,至少自我安慰的本领有了很大提升。
过去,我对队友充满了抱怨,觉得他心里只有工作没有家,在家时也只顾躺平不管娃,除了对队友各种贬损斥责,有时也忍不住在孩子面前数落他。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明白了生命铁三角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发现我的那些吐槽、抱怨、指责,无论是对于引领孩子三观还是构建自己的幸福小家,都是具有破坏性的。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反其道而行之,运用好鼓励、表扬、赞美的推动器,才能真正帮助对方“进步”。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从队友的生命铁三角入手,用新学的知识来对队友的性格特点和我们的家庭现状进行剖析,不再被那些乱七八糟的情绪控制,不再给自己和队友贴负面标签,譬如“女人就是命苦,男人就是享福”“丧偶式婚姻”“单亲式育儿”等等。队友的父母是特别传统的中国式夫妻组合,他妈妈是绝对的贤妻良母,把相夫教子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唯一理想,几乎包办了所有家务,对于大男子主义老爷子的坏脾气也是无限包容。可以说,他爸爸对于家务心安理得不上心、在家人面前的独断专行,完全是被他妈妈惯出来的。上行下效,队友作为家里的另一个“男主”,自然就把老爸的那一套都继承了下来。他的性格是由生命铁三角决定的,而他的行为方式则是由性格决定的。性格这个东西已经根深蒂固,我只能潜移默化去影响他。
总之,剖析完队友的生命铁三角,我开始接纳他的“不完美”;与此同时,为了保护好孩子的生命铁三角,我也会竭尽全力,哪怕自己“牺牲”多一点,也无怨无悔。
2021.10.25
我爸是个才华满腹、清高孤傲的人,他“瞧不起”很多人,也包括我这个女儿,这都体现在他的话里行间。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来没有夸过我一句,只有“你什么也不懂”“你做的事情都是幼稚的”一类说辞。对于我的不满情绪,他也理解不了,有次还说出这样过分的话:“难道这就是代沟?不过我觉得是你站在沟底。”
对于他的评价,我表示很不服。在许多旁人眼里,我都是十分积极好学,也有一点才华的。有人喜欢我的舞蹈,有人喜欢我的文字,身边欣赏和赞美我的人并不少。然而,我心里还是空落落的,因为在我最亲的老爸那里,竟然得不到一句肯定。我不时分享自己的一些作品给他,渴望能得到他的认可和鼓励,结果往往是一盆冷水泼下来,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批判否定,这让我感到十分痛苦。
上周五,我终于忍不住发作了。起因是我和他在微信里聊起爷爷过去的从军生涯,涉及到一些历史常识,我弄不清楚,概念混淆,他就简单粗暴地对我作出了点评“你就是个史盲”。“新仇旧恨”一并袭来,我彻底爆发了,给他发了一大串信息,反唇相讥:
“知识多并不能保证生活质量好,也不能保证人生更有价值,内心丰盈比头脑丰富更重要!”
“张口闭口就损人,那就是内心相当不丰盈的表现。赞美是种美德,相对应的,挖苦就是缺德。”
“德不是知识能弥补的,头脑也不能代替心灵。”
他反诘了一句:
“头脑空洞能内心丰盈吗?”
我又是一串连珠炮射回去:
“谁空洞了?”
“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是空洞吗?”
“把这些知识堆在那里,放烂了也一点用没有!”
“能给身边的人带去快乐,自己也能快乐,才是最大的智慧!”
“让身边人都难过,那才是头脑空洞,心灵也缺失!”
“孤傲不是天才,冷酷也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包容,是大爱。”
我的回怼让他莫名其妙,只应了一句:
“扯得没边了,逻辑混乱。”
我继续宣泄:
“鲁迅就是大智慧的象征。对敌人冷漠无情,横眉冷对;但是对亲人朋友学生贫苦人或是其他的青年晚辈,却是充满了大爱和无限包容。”
“真正的智慧应该是温暖的有爱的,而不是冷酷的带刺的!”
“我虽然没你懂得多,但我能帮助很多人。我在学家庭教育,仅仅这个过程中,给别人简单提的几个建议,就能帮助别人的家庭变得更美好。”
“你瞧不起我写的趣说历史故事,觉得幼稚可笑,可是有农民工子弟学校,把我们的文章作为教案在课堂上推广,充满正能量的故事,让那些自卑的孩子越来越有自信和力量……”
“我做的事情不仅让自己快乐,还能帮助到身边人,这就是价值的体现。曲高和寡,无论再多么优美的曲调,最终也只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能够被传播和传承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那天,老爸没有回话。我也堵着气,不想搭理他。没想到,两天后,他竟然主动私信我:
“你对我的不满情绪我很理解,说说我和爷爷的故事吧。在三个儿子中,我和哥哥弟弟有截然不同的性情和爱好,我是爷爷最宠爱的儿子,在他身边时间最短,却是受他影响最深的。爷爷从来没有表扬过我,总是批评又批评,参加工作后,经常在信件中交流思想,他也几乎全是批评。有一次我也忍不住了,抱怨他从来对我没有表扬只有批评,爷爷回信说'你是我的骄傲,我对你是爱之深,责之切。’这句话我也送给你。”
看到老爸的这段“自我剖析”,我忽然就释然了,想起我学习的家庭教育“生命铁三角”课程中,黄志猛老师提到两把解锁钥匙:“时光追溯”和“一念之转”,我把自己放在了老爸儿时成长的情景之中,终于明白了他的这种孤傲、执拗和苛刻来自于何方。而他的那句“爱之深,责之切”帮助我实现了一念之转,我终于明白了,他对我的每次苛责,其实都是爱的表达,只是我以前不理解,不接受罢了。于是我回了这样一段话:
“你这样说,我比较能理解了。一代人的教育方式总是承袭于上一代人,何况你的性格本来就是清冷又孤高。我确实没想到爷爷也是这样的,因为他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温柔和宽厚的。除了我做作业时低头,他会敲我的头以外,其他的记忆都是温情融融的。看来这就是隔代的不同。”
看到气氛不错,我继续吐露心声:
“和很多同龄人相比,我已经是非常上进和努力的了。年轻时是蹉跎了不少时光,但现在又要工作又要顾家,还能这么精进也不容易了。却一丝一毫没得到过你的认可,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批评否定,这样换任何人都是很难接受的。”
接下来老爸的回应,十分出乎我的意料:
“我以后会注意这一点,以前只是率性而为,并没有其他意思。”
像这样妥协的话语,他一生中也没说过几次。我几乎不敢相信,这个在我印象中“铁石心肠”的钢铁直男,也会有柔软和退让的时候。
于是,继续“时光追溯”,我开始回想记忆中关于他的“温暖片段”。想起前段时间,我带着孩子在北京游玩,河南突发大水,造成了很大的伤亡,据说高铁也受到了影响。老爸专门打来电话提醒我:安全起见,回去的时候坐飞机,不要坐高铁。当我们的飞机安全落地,我给他报了平安,他淡淡地说了一句“这样我就放心了”……其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间,都是他关爱我的表现,只是我忽略了而已。
回溯这次从“争吵”到和解的整个过程,我发现自己在与老爸的交心过程中,已经成功运用了“时光追溯”和“一念之转”两件法宝,从而看到了老爸“冷漠带刺”的爱背后,那温暖洋溢的满满的爱……
扫二维码关注我
公众号:神编小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