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课堂的生本教育
摘要
中国教育的劣根性在于,一直以来,教师们都认为孩子只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案以教师的思路为主,以好教为原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扼杀了其自主认识事物的积极性,因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生本教育是当今教育界诞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关键词
生本教育 小学 学生主体
序言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爱因斯坦
在课堂中,不怕孩子提出的问题你解决不了,就怕孩子沉默寡言,不提问题。相对而言,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是人的本性,在儿童的内心,这种本性更为突出,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诱发,强化。教育就是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方法依然不能立足,陶行知指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小学正值启蒙时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的小学过程中实施生本教育是必要和必然的。
一、生本教育漫谈
(一)理念提出的背景
其实,近年来在一部分课堂上就已经有了生本教育的形式体现,只是没有为这种零零散散的形式命名。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期被我国教育界以及广大师生们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是1200多年前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中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有一首《顺口溜》生动地描写了学校的学生面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虽然,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三十年,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就在于此。把学校当成作坊、把老师当成师傅学生当成徒弟,单靠师傅传授经验和知识而没有徒弟的发明创造这样的状况,学校是无法办得好的!出不了优秀人才的!师本教育——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详细探讨了《生本教育》理念,认为《生本教育》不失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生本教育》主张以学生为本,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课堂中的重要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无独有偶,在新课标下的课堂,也积极主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只是发生的过程,强调实际应用的能力。这二者其实说的是类似的理念,要达到的是同一个目的。
在生本的课堂中,要求学生“先学”,老师“后教”。课堂上当学生发现自己与他人的见解不一样,可以辩论;发现自己的见解不如他人,可以学习;发现见解比同学有见地,可以提高自信,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积极的课堂学习状态又促进学生投入到各项作业的完成当中去,这种有效的循环是我们为师者所乐见的。
(二)生本的理念内涵
“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倡导并主持实验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自主的课堂”,是学生积极探究的“学生的课堂”。
“生本教育”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所冲击,它提倡教师要全面依靠学生,信任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课堂中所教授的知识,应当符合学生实际,属学生能力所能接受的范围;应当强调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不能急功近利地由老师包办代替、直接灌输;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习方法,而不能只为了暂时的分数而忽略学生能力的提升。
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被尊重的理由;从外部认识学生,是了解学生所处的地位,认识学生必须被尊重的原理。
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有助于学生觉得自身价值所在而获得成功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工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生本教育认为:课堂中应该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整体领悟,而不是分散的、一点一滴的教给他们的;应该注意知识本身的生命活力,教少量的基础知识,留给学生广大的思考空间,也就留给了学生更多激动人心的机会,使学生得到活泼主动的发展。
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生本教育认为:先做后学反映了学生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一般来说,在学生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然后才把它变成理性的条文。
二、小学课堂的生本教育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不应是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应是针对取得成绩的途径,学生取得优秀学习成绩,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我们反对的是“满堂灌”,是“题海战术”,是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的成绩,而对于建立在热爱学习、积极探索基础上的优秀成绩,我们没有任何反对理由,那么如何才能真正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让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生本教育”势在必行。
“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前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老师应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这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基点,也上“生本教育”实践的一个出发点,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享受天纵”:教育者站在孩子的旁边,为他们的好学而设计——主要是依靠他们自己学,最大限度依托大自然所赐给他们的禀赋来为他们服务。
(一)打开童心之门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学生如果在学习中总是经受挫折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和焦虑,即使表面看来注意力是集中的,而实际上却处于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之中。打开童心之门,就是倡导生本的理念,拒绝零起点的课堂,让学生在没有进入课堂前,就对自己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避免了上课时面对陌生的学习内容的恐惧感。我们根据生本教育的理念提出了“领先学习”,不仅明确做什么,更希望以一种积极的情绪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品质。当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领先学习,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很好的交流,得到周围人认同和赞赏的时候,他的自豪感、成功感、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去投入学习。这种动机是学生内生出来的,是无需别人提醒的。
(二)活化童心之旅
活化就是激发,课堂学习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智慧的激发,就如一个人,没有了快乐,物质只是垃圾。学生没有智慧的激发,知识也是没有用的,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以往的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是一定要抛弃的,小组交流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打破知识记忆型教学,是让学生形成多样性思维的课堂。
让学生学会自我肯定。我们的生本课堂除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关注以外,特别强调在所有的课堂中都要加入“人生成长”的教育,都要渗透“人生成长”的教育,主要是落在学生对智慧增长的渴求上。我们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优势、缺点和问题,但是不去刻意放大,强调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追求的人,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方式,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自己帮助自己学习进步。课堂的真和美不是简单的教学技巧,而是基于教学的本质,精思锤炼而成。通过真和美的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学习和思维的基础。
用这些能够内化成孩子永久的上进心的激励措施,能够保证小组运转在正确的轨道上,不会偏离。每个同学在这其中成长着、享受着,体会着自主的幸福和快乐。而老师,就在旁边欣赏着、陶醉着。
(三)提升童心之魂
我们建设的课堂,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课堂,可持续发展的课堂,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课堂。其关键点就是让学生做一个喜欢增长智慧的人。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助学者,似乎是屈尊了,其实是做回了教师自己的本职。这样,学生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时间。
只要课堂上有了民主意识,有了对学生的尊重,有了学习方式的改进,就可以了。教学过程从来都是知识和精神的探险,40分钟的旅程短暂而艰难,我们强调带着“好课的教育理念”进课堂,而不是带着“好课的标准”进课堂。课堂的中心是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安全感和放松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更为积极、健康地参与学习,使课堂复归它的“原初”。
人的发展需要积极的自我肯定,条件性肯定会使学生紧张。孩子们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认识,老师说哪个孩子不好,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消极。潜能是需要挖掘的,同样,潜能也是需要信仰的,相信儿童的潜能、关注儿童的成长与进步的课堂,应当是一种原生态的、无紧迫感和恐惧感的自然状态。学生生来就是摇篮里的科学家,这一信仰是无论何时都不应改变的。
每个被人们关注的教育改革的背后,其实都隐含着一个清晰的价值观维度,人们内心的梦想,正在通过教育的传播辐射到更宽阔的地方。我们以生本教育的核心价值为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坚信在生本教育的道路上,会让学生的童年更加美好。
三、小结
在目前,我们还停留在观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层面,还没有成为一个实践者,前面还是迷茫,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所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幸福与成功感了。教育是美好的,给学生一点自由,可能收获的是你无法预料到的惊喜和他们一辈子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