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官庄”知多少

全国各地名谓“官庄”者甚多,其名谓来源各有所解。博兴县历史上村庄名“XX官庄”者亦甚多,传有72官庄,现村名虽还留有历史痕迹,但全称“XX官庄”者已不见其踪迹。其称谓之渊源如何?其出处何在?由此,既可以考察官庄移民建村之端绪,亦可知当时官庄所居住环境及生计。
官庄,《辞海》《辞源》都有解,惟《汉语大词典》解释稍详:官府管辖的田庄。唐以后历代都有设置,但名目不一,如宋代的屯田庄、公田庄,清代的皇庄等。官庄的说法始于宋,从记载看出,其时的官庄,是行政机构名称,后延续下来成了地名。博兴“官庄”与上说是不同的,据民国二十五年(1935)《博兴县志·杂志》载:
博邑全境四百馀庄,而以官庄命名者二十有二。就昔日情形揣之,当不止此(俗传为七十二官庄——原注)。庄而名官,意义所在不可以无考。盖当元明之际,群雄角逐,争城争地,杀人如麻,兵燹而后疫疠流行,死亡殆尽,土著几无人。明定鼎后,因腹地空虚,实行移民政策。洪武初,由直隶枣强迁移若干户,分配于济东、滨海各地,星罗棋布,比屋而居,久之,渐成村落。高原白壤,尽为捷足者所占,后至者遂散居低洼之处,地既卑下,生产力薄,终岁勤劳,不得一饱。官府惄焉忧之,乃派员查勘全县最洼下、最贫苦之村,轻其徭,薄其赋,名为官庄,以示区别,而寓体恤。清光绪间,黄河决口,地质丕变,昔日官庄不毛之地,一变而为膏腴之壤。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既庶且富,教化大行。斯亦否极泰来,循环往复,若有定数者也。用志其颠末如此。
元末明初,因为连年的战争,和山东其他地方一样,博兴境内人口急剧减少,甚至出现了“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凄惨景象。人口的减少,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因此,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恢复经济,决定从山西、河北等地移民到山东、安徽、江苏等人口稀少的地区。明初,来博兴县境内的移民有先有后,先来者占据了地势高、土壤较好、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后来的,只好在易涝易碱等自然条件差的低洼地方落户生根。此地的百姓生活自然要苦得多,根本就无法足额完成官府的赋役。后来,官府经过实地勘查,便对这些村子予以减免赋税劳役,并将这些村子冠以“官庄”,以区别其它的村庄。因此,这样的一些村庄,便在“官庄”二字之前加上了姓氏之后形成了村名。此后,一些冠以“官庄”的村名便逐渐地保留下来了。
此为一说。然实际情况并非全如上说,博兴小清河北多数官庄符合此说。
另有见之于境内大量族谱的其他说法:“迁此建村,经官方批准开荒种地,轻其徭,薄其赋,故名官庄。”迁徙时间则早由西汉初(伏田村《田氏族谱》)晚至清康熙年间(董杨村《杨氏族谱》)不等,此为少者。也有:北宋末年,董姓迁此建村,因董荩臣任北宋武职探花郎水路大将军,故名董官庄(董官村《董氏族谱》);明洪武元年(1368),王东光奉旨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因王曾任山西大同府应州吏,故名官庄(官王村《王氏族谱》),此为更少者。还有:“因一县官路过此地,夜宿身亡,故名官庄”(高二青村《高氏族谱》);另,纪魏村:刘姓于清顺治二年(1645)早迁入,后因遭水患,县官亲临视察,为作纪念,更名为刘万通官庄(纪魏村《刘氏族谱》);魏姓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晚迁入,清光绪元年(1875),因其后生魏大儒考取附贡,遂更名魏家官庄(纪魏村《魏氏族谱》,此则为更更少者。
据大多数族谱记载来看,明初由山西洪洞迁徙至小清河南而早来者为多,大无“官庄”之村名,可谓:“高原白壤,尽为捷足者所占。”曹王镇的几个官庄,多因“经官府批准,开荒种地”,故名“官庄”。稍后再来者,由河北枣强迁徙至小清河北为多,“遂散居低洼之处,地既卑下,生产力薄,终岁勤劳,不得一饱。”以至于官府将“最洼下、最贫苦之村,轻其徭,薄其赋,名为官庄,以示区别,而寓体恤。”
官庄赋役虽与其他村庄有所区别,相信那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如吕艺镇高阜村,当年经官府批准开荒种地,名大宝官庄,因土地低洼瘠薄,十年九歉,民不聊生,而官府却有“不济大宝”之说。清光绪八年(1882),该村庠生崔兰亭等呈文官府云:“名曰大宝何其苦也……”由此可知,“官庄”实为“贫困村”之代名词而已。上文已厘清官庄称谓之不同由来,笔者以为《博兴县志》所记乃大多数官庄实况。
旧时博兴“俗传为七十二官庄”,今已多不可考。1936年“以官庄命名者二十有二”。1956年至1968年,现境内以“官庄”命名者有7个:
陈户:高官庄、张官庄;
乔庄:官庄;
纯化:聚合官庄;
吕艺:刘官庄;
店子:董官庄;
曹王:老官庄。
至今以“官庄”为村名者,仅乔庄镇的官庄尚存在,可以说“官庄”在博兴已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时今博兴县有442个自然村,448个行政村。据笔者不完全查考,历史上名“XX官庄”者有29个村庄:
原博兴镇5个:永和、董杨、伏路、伏李、伏田;
陈户镇8个:赵家、赤官、西王、官王、聚合、纪魏、高官、张官;
曹王镇5个:朱官、赵冯、老官、阎厨、永平;
吕艺镇3个:高阜、刘官、郑官;
庞家镇6个:高二青、安家、兴马、太平、大宁、小宁;
店子镇1个:董官;
乔庄镇1个:官庄;
纯化镇1个:贾家。
博兴地势南北高,中间洼。综上可知,除曹王、店子共6个官庄是在小清河南外,其它都在黄河南、小清河北低洼之处,现今尚有“董杨洼”、“太平洼”、“龙河洼”等地名称谓者。如庞家镇“太平洼”就散居有兴马、太平、大宁、小宁等曾为官庄的村落。由以上官庄的分布,可以看出县志所记不虚,实际情况也对文献给予了印证。至于沿黄河的乔庄镇、纯化镇等村庄,因当时多隶属蒲台县,不在博兴管辖之内,所以无恤无记。
笔者查阅滨州市其它县区的志书,据不完全统计,名官庄者甚少:惠民、阳信无记载,滨城2个(隶属今小营镇,原博兴地),沾化2个,无棣4个(因官职或官军屯此),邹平5个。翻阅案头的其它志书,发现高青与博兴相邻的乡镇(原高苑县地,明代属青州府)有12个;倒是《临朐县志》记载颇详,临朐(明代属青州府)历史上名官庄者有22个,多因“土地瘠薄,豁免田赋,故名。”现今尚有16个。现滨州市大多数区县,明代时多隶属武定府,邹平隶属济南府,惟博兴隶属青州府。由此,可揣知“官庄”或是明代青州府辖区内的一时“德政”?
官庄之名起始,可能此乃琐事,所以史无明确记载。明宪宗(1645—1487)以没入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皇庄”之名由此始,其后庄田遍郡县。世宗(1522—1566)初,帝命核先年顷亩数以闻,改称官地,不复名“皇庄”。移民垦荒耕种官田,在时间上有早晚,所居村庄因而被名为“官庄”者,也就有先后。“至宣德(1426—1435)间,垦荒田永不起科及洼下斥卤无粮者,皆核入赋额。”由此可知,官庄真正的轻其徭、薄其赋是在宣德年间。崇祯七年(1634),“兵部郎张若麒请收兵残遗产为官庄,分上、中、下,亩纳租八斗至二三斗有差。”此为“官庄”名称初见于《明史》,此时,距明朝灭亡已时日不多矣。明末清初,荒田甚多,清初对垦荒采取了积极措施。据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载,清世祖顺治皇帝 (1638—1661)“曾谕山东无主荒田,每五里设一官庄,移他处贫民往垦,借给农本,三年分还。康熙时把垦荒起种的年限宽展至六年甚至十年,并且规定所垦的土地由官府‘给以印信,永准为业’。”由此,似可知“官庄”之名大行于世,当在清初为是。
自明初至清光绪年间,官庄的百姓一直苦熬了500多年。据1993年版《博兴县志·大事记》记载,自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于大清河入海后,
“河堤失修,黄水漫溢,年年为害,咸丰七年(1857)为最,造成大荒年。民以麦穣、屋檐草为食。”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黄河由韩家口(今属小营镇)决口,博兴境内沿小清河南北 30公里,田禾均被淹没,水势之大,百年少有。”至于“洎清光绪间,黄河决口,地质丕变,昔日官庄不毛之地,一变而为膏腴之埌”一说,百姓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可想而知,先被黄河水所淹没者,就是所居低洼之处“官庄”的百姓和田地、村落。正如《清通鉴》中清光绪二十四年黄河决口后,时任户部侍郎溥良奉旨查勘山东赈务给朝廷的奏报所记:
“黄河以南尤重,水深四五尺以至丈馀受灾之地长、广自十馀里至七八十里。禾稼皆漂没一空,庐舍坍塌殆尽,其民淹毙、疫毙、饿毙者所在多有。其幸而未毙者,则自秋徂冬,绵历数月,大都先淘柳叶以杂糠核而食,继采麦苗屑棉子以杂糠核而食。父老每一言及,辄为泪下。此等苦状,以齐东、高苑、博兴为多。”
另有官员上奏:
“至谓百姓当时溺毙者五万馀人,饿毙者不计其数。”
上列文献,用铁一般的史实,印证了当时“官庄”百姓是如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俱往矣,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感谢周新永先生提供刘官、郑官村碑摄影,部分图片来自《长汀论坛》《中国摄影网》等)
作者:张基地,山东淄博博山人。滨州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2009年被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特聘为研究员。主编《博兴文史资料》第4至8辑、主编《博兴年鉴》及其他地情资料。多年来发表研究性文章多篇,2008年,参与编纂《博兴县志(1986—2007)》,任副主编,2010年,参与编纂《滨州区域文化通览·博兴卷》,任学术主编。
(0)

相关推荐

  • 瘦石 || 荣塘吉塘张家:晨钟暮鼓清凉寺

    第一次去吉塘张家的时候,还是阳春三月油菜花开的季节.而今,油菜地早已变成绿油油的水稻,绿中泛黄的稻穗在夏风里摇曳起伏,散发出阵阵清香,看上去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吉塘张家位于荣塘镇西大约6公里处,与樟 ...

  • 历史文化名地——西官庄村

    历史文化名地--西官庄村 中国以官庄为名的村子很多,仅孟津县就有三个官庄村,即今横水镇西官庄村.小浪底镇东官庄村.朝阳镇官庄村.官庄作为村名历史悠久,中国早在五代十国时期朝廷就在各地方设有官庄.资料显 ...

  • 交兑村名的由来

    交兑村名的由来 黄河两岸村子的得名蕴含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部分村的得名和历史亊件有关.交兑村位于济源市轵城镇东北.济洛高速公路济源入口处.交兑村南滨临黄河处有交兑渡口,交兑村和交兑渡口的得名和明代 ...

  • 易氏源流之一福建易氏源流考究

    以下仅是收集各地族谱记载,供有心人细心研究: 易阳德.易玉金提供小潭族谱记载: 易阳德提供: 德化易木荣提供族谱记载: 易承志提供: 易建真提供永福族谱记载: 易明金提供硕德堂祖衔: 福建省漳平市和平 ...

  • 博兴美食“乔庄水煎包”, 你吃过吗?

    如今走在华夏大地上,已经很难分辨出每个城市间的不同.唯有通过隐藏在高楼大厦阴影中的各种美食,才能让你牢牢记住这个区域独特的味道.在山东滨州,说到煎包,咱博兴最知名的当属乔庄水煎包, 2011年,乔庄水 ...

  • 【林氏字辈】1800-福建福州闽侯祥谦镇凤港村(林森出生地,古称闽县尚干凤港)

    本网(平台)致力于林氏文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特别是在古人墓志铭.族谱谱序.人物事迹和古籍整理等方面得到了全国各地宗亲和他姓文史爱好者的支持.帮助和认可,有效地推动了林氏文史研究的学术化和规范化. [林 ...

  • 博兴村名来历知多少

    前  言 博兴县位于黄河下游南岸,地处黄河平原与泰沂山冲积平原交接地带.这里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元朝末年连年战乱,导致人烟稀少.明朝建立后,采取移民垦荒屯田的政策,从山西省洪洞县和河北省枣 ...

  • 吕剧艺术家与博兴:郎咸芬在刘官庄

    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刘官庄是吕剧的发源地. 刘官庄自古就是一个穷村庄,被一个"穷"字所累.为养家糊口,这里烧硝的多,换油的多,做豆腐的多,乞讨的多,唱曲的多.刘官庄一带的民间艺人,经 ...

  • 10万硕博生都知道的100个经典理论

    黑格尔说过,所谓常识,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要超越这个时代的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 学术志阅读学院重磅推出的"人文社科必听100本经典"音频课 ...

  • 申一涵分享:《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金铜像系列贰

    <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 金铜像系列之贰 申一涵分享 2020年年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相由心生--山东博 ...

  • 两车三日骑进北京(1)潍坊-广饶-博兴-滨州-沾化

    [前言]这次骑行北京是临时起意的,和小伙伴2013年7月5日-7月12日六天完成环骑半岛后,都觉得不过瘾,意犹未尽的感觉.再来一次长途吧,约定7月底骑行北京吧. 这次骑行之前,从没去过北京.第一次来到 ...

  • 相由心生:博兴佛造像艺术

    博兴是山东佛造像艺术的代表地域之一,艺术风格受到山东青州.河北定州等地影响,熔炼出鲜明的区域特征,表现出巨大的艺术包容性.博兴佛造像材质多样,造型灵活多变,题材独特,而金铜造像多有纪年铭文,上起北魏太 ...

  • 山东博兴北营遗址考古发掘成果

    遗址概况 北营遗址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北营村村北约100米的小清河北岸,地处泰沂山脉北麓山前冲积平原上,地势较为平坦.遗址平面呈东西长椭圆形,东西长约700,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约28万平 ...

  • 古路心语┃博兴北营遗址发掘手记

    北营遗址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北营村村北,因被小清河应急防汛工程占压,需要进行考古发掘.接到任务的第二天中午,我们就到达了北营村.那是4月9日,下着大雨,气温很低.顾不上吃午饭,我们就沿着泥泞的 ...

  • 博兴丨建达教育分校

    博兴丨建达教育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