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博物馆,看三千年风雨沧桑(5)
★旅游地点:镇江博物馆之专题展厅
“多元华彩·融合创新”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展由青海省文物局、镇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青海省博物馆、镇江博物馆承办。
青海是个多民族的大省,回族先民可追溯至唐朝,那时起已经有大食、波斯等国沿着丝绸之路经商而来的穆斯林。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时的西域亲军连同随军的工匠、商人、学者和宗教职业者及其家属随着蒙古军进入河湟一带。
明代“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使大量内陆穆斯林迁入青海。他们经过长期的迁徙、定居和融合,元末明初的时候形成了青海回族,通用汉文,善于经商,男子带白色小帽,妇女常戴盖头,伊斯兰教。
土族是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营农业,兼营畜牧业,男子的服饰多是高领白短褂,外套是深色的长袍,腰间系绿花戴,头戴毡帽;女性的服饰以五彩花袖是比较具有代表性。土族的族源向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蒙元时期入居青海地区的蒙古族为主体,一种是以吐谷浑后裔为主体,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先民是西突厥人撒鲁尔部,元朝的时候沿丝绸之路东迁青海,与当地汉、藏、回等民族长期融合,形成青海撒拉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通用汉文,主营农业,擅长园艺和商业。男子戴平顶圆帽,妇女戴盖头,套坎肩。全民都信仰伊斯兰教。
蒙古族最有名的就是成吉思汗,他的后裔建立了元朝,这是少数民族第一次入主中原,并且把版图扩到前无古人的地步。明中后期开始,大批东蒙古中落陆续来到青海,在以西海为中心的青海草原上游牧,称为西海蒙古。
到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以固始汗为首和硕特蒙古人从新疆等地驻牧于青海高原,成为今天以和硕特蒙古人为主体的青海蒙古人,主要分布在海西、海南、海北、海东等地,主营畜牧业。他们的服饰是长襟大袍,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除了各族的服饰展示外,还有一些青海的文物展出。民国时候的木屏风用色很绚丽,主体是深黄色,整副画面都很暖。屏风有软屏风和硬屏风两种,这面木屏风自然属于硬屏风,带底座。
屏风在宋朝以前以实用为主,到了明清两代,屏风既是实用的家具,又是室内不可或缺的装饰品,题材和风格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现代的木屏风倒有些返璞归真的意思,木材本色,没有上漆。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是藏文的音译,指的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经历几百年仍是色泽艳丽明亮,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
堆绣黄财神唐卡是现代作品,用色大胆亮丽,图案丰富。藏绣朗久旺丹图唐卡不像前者那么细腻,但用色上同样鲜艳夺目。
还有一些佛像的唐卡,这是唐卡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在西藏和陕西都看过大量的这类唐卡。
还有一些石刻也都挺精美,这些石刻的颜色普遍要偏深一些,以佛像的题材最为普遍。还有的是传说中的英雄或者先民。
青海有很多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像汉族的昆仑神话,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土族长诗《拉仁布与吉门索》,回族传说《宛尕斯巴巴的传说》,撒拉族《骆驼泉的传说》等,这些故事和传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青海各民族先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历史发展过程。
青海的面具大多比较写实,倒没有太夸张的造型,男女老少都有,还有历史人物的面具。还有一些面具比较夸张,还有动物面具。
青海的茶壶款式很丰富,估计和民族有关,有的比较大气精犷,有的则精致秀丽。总体上来说,大部分的器物都比中原的要大一些。
藏医的手术工具被装在一只大而精致的木箱里,不知道都有些什么,但看起来这套工具应该是比较精细的。
还有一些铜雕件、铜镜等,估计是中原交流过去的,和中原的风格没什么差别。倒是一些木雕还比较精细,在题材上颇有民族特色。
展馆里古代文物不算多,更多的是现代的作品,服饰也是现代比较流行的民族服饰,颜色都很鲜艳。体态苗条的女性穿着,尤其的好看。
自驾游:镇江博物馆之专题展厅
10月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