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有两大要诀
作者:儒风君 · 闻清
曾国藩在写给其九弟曾国荃的家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意思简单明了,古今成大事者,必备两个要诀:
其一,远大的格局;其二,细密的条理。
1
有胸怀,格局远大
有句话说得好:“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狗之间的差距都大。”
那么,到底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呢?
说到底,就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内心的格局。
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见识的长短,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人生之路的宽窄。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所谓格局,就是内在的位置和外在的局面,表现为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
格局越大,越不纠缠;格局越大,越不贪婪;格局越大,越不愚昧。
曾国藩刚在翰林院任职时,曾因手中拮据,加之对敛财的行为不齿,没有去捧场顶头上司赵楫为父亲进京而设的宴席,因此得罪了赵楫。
但当时曾国藩正值官运亨通,连连升级,官职高过赵楫,赵楫倒也奈何不得他。
后曾国藩连遭弹劾,连降数级,又成了赵楫的下属。
赵楫终于逮着了报复的机会,不仅不给曾国藩批病假,还借故将他痛斥一番,平常对他也是多有刁难,各种打压。
曾国藩不与计较,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儿。
此后,曾国藩再次得到重用,立下丰功伟业,权倾朝野,却始终没有对赵楫进行报复。
这就是曾国藩的格局:“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正是因为这份不纠缠,不贪婪,不愚昧,曾国藩创下九年连升十级的官场奇迹,成为晚清的肱股之臣。
放大格局,胸怀远大,才不会纠结眼前的琐碎,更不会畏手畏脚,裹足不前。
“坐拥云起处,心容大江流。”有大格局,才有大作为。
2
慎言行,条理细密
中国有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个人太过锋芒毕露,太过引人注目,终会成为众矢之的,引来祸端。
能成大事者,往往谨小慎微、深藏不露。
明哲保身是中国人的处世智慧,想要明哲保身,就要学会深藏不露。
曾国藩也曾年轻气盛,不懂得这个道理。
他常常摆出一副包揽天下的样子,还喜欢妄议朝堂,得罪了不少同僚,也引来朝廷的猜忌。
遭遇过官场的挫折,经历过两年的归乡反省之后,曾国藩处事风格大变,深谙“明哲保身”的道理。
率领湘军打败号称百万的太平军,本是大功一件,他却诚惶诚恐,不仅不报军功,还主动上书朝廷,要求裁撤湘军。
因为他深恐“功高盖主”,会引起朝廷的猜忌,给自己和家族惹来杀身之祸。
正是因为他谨小慎微、深藏不露,才创立了不世出的伟业,也为自己的家族赢得了两百年的长盛不衰。
《周易》说:“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越是有才能的人,越会收敛锋芒,越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他们懂得保持低调,等到必要的时刻再展示才能。
明朝杨慎说:“夫木藏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世人皆追求“与众不同”,殊不知,“与众同”才是大智慧。
“与众同”,绝非平庸,更非无能,而是智者的人生进退之道。
深藏不露的人,能够审时度势、见机而行,往往成为人生的赢家。
谨小慎微、深藏不露的人,顺境时收得住,逆境时退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