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打算给人脑装上芯片,但人类尚未做好准备成为“半机械人”
自20世纪中叶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与机器的关系成为新的哲学命题,其中纯粹的“自然人”与经过改造的“半机械人”之间的关系是争论的一环。
马斯克近日在推特上与计算机科学家奥斯汀·霍华德互动时表示,他创办的Neuralink公司正在开发某种脑部植入芯片,能够让音乐直接流入我们的大脑神经。
Neuralink是近两年脑机接口(BCI)领域的明星公司,由马斯克和同伴于2016年创办,此前已经研制出更适合脑部侵入手术的材料(threads)和更擅长避免脑部发炎的神经外科机器人。
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进步,人们也开始重新思考,“人类”两个字意味着什么,我们将与机器之间维持何种程度的界限。
用芯片重新训练你的大脑
什么是真实?你如何定义“真实”?如果你是说你的感觉、你闻到和尝到的味道和看到的东西,那么“真实”只是你的大脑所理解的电子信号。
——《黑客帝国》
电影《黑客帝国》中,机器人通过脑机接口控制人类意识
神经信号的本质是电信号,人脑的指令可以被模拟。通过在大脑中植入芯片,我们有朝一日将能够用意识控制自己的iPhone。这一幕正在接近现实。
7月9日,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其创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将于8月28日发布最新进展,近日透露的“人脑音乐”或许只是惊喜中的一环。
马斯克的这项脑机交互计划,其短期目标是专注于医疗领域的应用。据马斯克此前介绍,Neuralink所开发的芯片能够对大脑的某些部分进行重新训练来治疗成瘾和癫痫,去年他还透露这项技术可能用于改善中风引起的脑损伤。
站在更长远的角度,马斯克则希望能实现人类大脑与芯片的共生,允许人类与人工智能进行竞争,以避免人类灭绝。马斯克认为,具备高带宽、融合思维的界面可能是人类与AI紧密结合的一条道路。
该系统的早期版本已在动物身上得到测试,去年7月的发布会上,Neuralink表示他们已经进行了19次动物实验,并成功在动物的大脑中植入“线”(threads)的电路,能够让动物通过大脑控制机器。
Neuralink在老鼠身上做实验
在发布会后的记者提问中,马斯克还透露称,Neuralink团队已经成功让“一只猴子通过大脑来控制电脑。”
下一步,Neuralink的计划是获得美国食药监(FDA)的批准,以进行相应的人脑临床实验。
Neuralink的最终设想,是通过大脑的计算机接口来控制手机,提供音乐、数据和文本支持。通过脑机接口,马斯克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直接进行思想交流:“你不需要说话,你将能够以更快、更准确的方式进行交流。”
这一想法并非天方夜谭,事实上如今脑机交互技术的发展已经触及临界点,尽管这可能需要首先获得医学伦理上的肯定,并花费数年来进行人体实验。
“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变得心灵感应,不仅不需要说话,而且不需要言语——通过在概念层面上了解彼此的想法,”2019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报告中介绍了脑机接口如何允许人们通过“电子信号”来进行思想交流。
但是由于脑机技术本身存在的巨大道德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脑机一体”的设想或许很难变成现实,尤其是对健康人群而言,直接在人脑植入芯片始终是个惊悚的话题。
大脑要不要被“切开”的问题
你只知道我让你知道的,你只了解我想让你了解的,但那并不是我。
——《头号玩家》
电影《头号玩家》中的VR头盔,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非植入式脑机的未来
脑机接口技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是一直噱头大于实践,常常在曝出重大进展之后又陷入沉寂。
作为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脑机接口技术背后需要材料学、医学、生物学、计算机、电气工程等专业的支持,这也导致该领域人才非常稀缺。去年7月Neuralink召开发布会,马斯克坦言其最主要的目标便是为了招揽人才。
从技术上进行分类,目前的脑机接口技术主要分为植入式和非植入式两大类。其中植入式电极相比头皮贴片在精确度上要高得多,可以编码更加复杂的命令,例如多维运动,坏处则是更加危险。
“大脑发炎是会死人的。”知乎上的一个高赞回答这样写道。
相比之下,非植入式的技术要更加安全,许多科幻电影中所展现的也是这一类技术,一个经典的设想,是可以和人脑进行交互的头盔,例如《头号玩家》中所展现的那样。
由于在安全性和伦理上的优势,非植入技术的发展较早,也更为成熟。2014年的世界杯开幕式上,一个高位截肢的巴西瘫痪少年,通过大脑控制的外骨骼开出了第一脚球,同时也为脑机技术博得更多关注。
但是由于非植入技术能接收到的脑部神经信号较弱,往往只能控制简单的动作,而难以进行复杂指令。早在2013年,非植入的脑机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用脑信号打字,但平均一个单词耗时接近两分钟,难以实现真正的商业化。
俄罗斯脑机接口公司 Neurobotics研发的非植入式脑机接口,可以实时读取人类脑中画面
而在真正的技术前沿,植入式的脑机接口往往被认为能够走得更远。
通过直接将芯片植入人脑的对应区域,人脑联动的效率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复杂信息的交互成为可能,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复杂感知的模拟也更加容易。
但是目前人类对大脑的认知依旧是极为有限的,在复杂的脑机交互领域,人类真正能做的依旧很少,目前还只能解读和输出一些简单的编码。对于人类来说,人脑无疑是另一个维度的宇宙,而盲目地飞向宇宙总是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人类与机器的分界将不再明确
独一无二的记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人。虽则记忆本身就像是虚无的梦幻,人还是要依赖记忆而存活。当电脑已能使记忆外部化时,你们应该思考一下其中的意义。
——《攻壳机动队》
电影《攻壳机动队》中经过改造的人体
除了Neuralink以外,目前国际上还有许多专门研究脑机接口的创业公司,其中包括不少国内的研究团队,但是由于马斯克的影响,Neuralink要比所有的同行知名得多。
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认为,与机器结合的“半机械人”才是人类的未来,尽管这背后可能面临一定的伦理困境,但却可以赋予人类更大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在人类对未来发展日益悲观的今日。
站在一个非常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类与机械结合的一大困境,来自道德认知。
尽管人类在假肢、人造心脏等领域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机械部件,但目前都还没有深入到脑机交互层面,随着人类的身体不断被机械替代,并逐步深入到意识层面,人与机器的分界也将变得模糊。
日本著名动画《攻壳机动队》曾描述了这样一个世界:人类的身体器官被不断用机械部件替代,甚至出现了除人脑以外全身机械化的人类和“电子脑”(Cyberbrain),人脑可以直接与计算机连接和通信。
此时人类与机器的唯一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灵魂”(ghost)。但是灵魂究竟是什么?是记忆吗?在极端情况下,当一个完全人造的机器人被输入“记忆”以后,形成自我认知的它算不算人类呢?
《攻壳机动队》的女主角素子是一个除大脑以外完全义体化的生化人,她怀疑自己的记忆也是虚拟体验
记忆往往是不诚实的,尤其是在今天。今年3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展示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在老鼠的大脑中实现了特定记忆的精准删除。
除此之外,脑机交互的实现还可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人脑安全和新的歧视。
计算机病毒是互联网时代最常见的隐患之一,而当人脑和AI结合之后,是否将出现一种病毒,能够通过人的大脑传播,形成高科技时代的另类“瘟疫”呢?
在《攻壳机动队》中,针对脑部入侵犯罪产生了一个职业,名为“幽灵黑客”(Ghost Hack),他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干涉人脑的记忆和身体判断,为了防止大脑被入侵,人类甚至为此在大脑中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系统。
与此同时,在这个星球上,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都具备深厚土壤,随着人类的逐步机械化,谁能保证不会出现新的歧视呢?纯粹的“自然人”和经过改造的“半机械人”,谁将成为人类新的贵族?
这一切,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