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随笔】段生军《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文/段生军
【作者简介】 段生军,甘肃民勤人,《作家荟》《写乎》签约作者,《中外文艺》特邀作者,曾有三十多篇小小说发表于《小小说大世界》《民间传奇故事》等纸质媒体和网络平台,并在2016年首届辽宁微篇小说大赛中,《给局长买羊肉》获银奖。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做一个有故事、会讲故事、能创造故事的人。故事是人们的生活,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作家讲故事,他们的作品才会有“人”,才会有情趣;学者讲故事,他们才会把深刻的观点化为贴近学生的话语,在隐喻中透射出哲理;教师讲故事,他们才会把教书育人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让人懂得如何去培养造就人才。今天我就以下面独特的方式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虽然这个小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但对我们今天年轻的爸爸妈妈、年老的爷爷奶奶和一些溺爱孩子的中年父母亲仍有启示。
在中国,无论是大街上、公园,还是其它娱乐地方,你都会发现,年轻的爸爸妈妈领着自己的宝宝或年老的爷爷奶奶领着自己可爱的孙子,生怕孩子碰着、摔这、伤着,紧随孩子其后,甚至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力所能及所做到的事,他们乐意地做着,高兴地做着,可是他们想过没有,这样的做法对吗?
这些情景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1987年,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夫妇携儿子本杰明访问中国,入住南京金陵饭店。一岁半的本杰明对用钥匙开门充满好奇,总是尝试着把钥匙插入锁孔并乐此不彼。但这件事对于一个才一岁半的孩子来说的确不易,他很容易失败。每逢此时加德纳夫妇总是饶有兴趣地在一旁观看。然而,路过的中国服务员见孩子失败了就忍不住过来“帮忙”,这使得加德纳夫妇很尴尬,也很无奈和不理解。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不需要他人帮忙。
他们很清楚在孩子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应当做些什么,不应当做些什么,孩子应当做些什么。但中国服务员的好心却违背了他们的初衷,使他们难以理解。而且,在此后的一个月中,“好心”的中国成年人总是经常帮助本杰明做一些孩子能力所能及做到的事情,比如:帮他系鞋带,帮他坐回自己的椅子,替他捡回踢出的球,跌倒时帮他站起来,告诫和引领他绕开容易磕碰的地方等。这些好心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加德纳夫妇的肯定、感激和赞许,相反却让加德纳夫妇引起了深思。后来,加德纳教授对此事做了调查:没想到,中国教师和家长对钥匙事件的反应,他们的态度几乎如出一辙:孩子太小,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看着孩子受挫又有什么益处呢?为什么不帮帮孩子呢?直接教孩子把钥匙插入锁孔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让孩子费这么大的周折呢?但是,加德纳教授夫妇和大多数美国人对此事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对孩子能否将钥匙插入锁孔并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快乐、是否感兴趣,是否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想教给孩子的是一个人如何有效地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意识。
通过这个故事和两种不同观点,我们认识到:中国父母的观点,追根溯源,是我们忽略了人的天性与本能,忽略了每一个生命只有自由生长,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天生万物,各有其形、各有其性,不管何种外因的刻意作为,都会让他们迷失自己,特别是孩子生命生长的初期。而美国大多数人教育子女的行为准则则是,如果家长手把手地教孩子怎样准确地做一件事或直接替孩子完成某项任务,孩子就不大可能自己领会到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法和体会到完成这个任务过程中的乐趣,这就是“依靠自己的价值原则”。
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和两种不同观点,让我们年轻的爸爸妈妈或年老的爷爷奶奶以及其他一些溺爱孩子的中年父母亲懂得、明确和谨记:在孩子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我们家长对有些事情无需替代,要对孩子尊重和理解,认识孩子,相信孩子,才能为他们创造出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与教育。静静地观察,静静地陪伴,静静地等待,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才可能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