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王源所唱?难道世上真的没有感同身受?

“《世上没有真的感同身受》18岁的王源在演唱这首歌时数度哽咽,广大网友纷纷对此表示心疼。

他说这首歌是写给自己和一个朋友的,歌词中表达了成长的悲伤情绪。唱作人萨顶顶对此表示给他多一些时间,会发现世界上真的有感同身受的。此节目一播出,大家也在讨论,是否有感同身受呢?

俗话说评论一个事物之前首先要了解它,那么大家了解“感同身受”这个热点词的前世今生吗?

《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中记载:“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最初的意思是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了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感为感激之意,而后人在使用时常理解为感受,感觉,扩大了意思的包含范围。由于现代使用错误率实在太高,于是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就“被迫”收录了这个新义,即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自打新义名正言顺后,原义就几乎是无人问津了。

再回到“是否有感同身受”这个问题,“虽未亲身经历,但感觉就像亲身经历一样”这个“就像”是到一种什么程度才符合呢?

作为一种高级生物,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被他人的情绪所感染,看到听到影视剧小说时我们会随着故事人物的感动而感动,悲伤而悲伤;在实际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个体感知到与他人的相似性,会倾向于自动的和持续的模仿、同步自己与他人的动作从而使自身的情绪趋同于他人。我们生来就具备情绪感染的本能,而能被感染便是“感同身受”的一重要基础。

然而要明白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没有窥见他人内心的超能力。所以“感同身受”是相对的,这个“就像”的程度是永远小于百分之百的,我们不管多么善解人意,都无法复制别人的经历。

讲个小故事:在某一大学的某一宿舍里的某天有一个姑娘小李跟她男朋友分手了,她非常伤心,什么也不想做。一开始大家都安慰她,帮她带饭,开导她,到了周末,大家都似乎忘了这件事,小张去外校找闺蜜玩了,其余三人出去逛街了,只有小吴和自己在宿舍,小吴还在刷着抖音。小李感觉很委屈……

在现实生活中这很正常不是吗?没有人能知道你随时的情绪变化。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永远无法身临其境。所以我们要报以宽容,当别人无法理解我们的时候,不要抱怨,不要悲伤,自己慢慢地走出来。但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做到“感同身受”,

这需要我们具备同理心,与他人相处时多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多理解多包涵。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接近“感同身受”,但也要能接受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