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自律,行动受阻内耗不断怎么破?

认识的某位牛姐,工作和副业都有不错的成绩,在参加某次《微习惯》的拆书活动的时候问我:“何老师,我一直想养成早起的习惯,这大半年来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可就是没法把它固化成习惯,是不是我方法没用对呀?”

听完她的提问,我没有立马回答她,而是问回她:你为什么要养成早起的习惯呀?

牛姐:早起是成功人士都推崇的生活习惯,我希望自己可以向他们靠拢看齐。

我:靠拢看齐成功人士推崇的早起习惯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牛姐:会让我感觉自己更成功,也更自律。

我:我可以理解为是成功和自律的感觉对你很重要吗?

牛姐:可以这么理解。

我:那么,让你感觉成功和自律的方式一定要是“早起”不可吗?

牛姐:那肯定不是啊。

我:所以,你为什么一定要养成“早起”习惯呢?

对话进行到这里,问题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可真的是原点嘛?

不,聪明如牛姐此时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

在我们谈话的最后,牛姐决定放下培养早起习惯的执念。

从牛姐的这段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很多人的行为缩影:积极、努力、上进,对自己总会有更高要求,特别关心“怎么做”,却会忽略思考“为什么要做”。

当然,在这里不是说研究“怎么做”不好,相反,关心“怎么做”的人,往往行动力特别强,只要方向是对的,特别容易出成果。

所以,方向正确对行动力强的人很重要。反之,则特别容易引发“内耗”。

举例来说,有的人看到朋友圈里很多人在晒“背英语单词打卡”,于是,自己也觉得要开始背单词,学英语。风风火火开始,茫然潦草结束。

再看一看朋友圈里还在继续的他人打卡,挫败、自我怀疑的情绪油然而生。

“为什么别人都能做到,我却做不到?”

“我就是太不自律了,明明可以少看会剧,多背会单词,为什么就是管不住自己,我太差劲了!”

“就我这虎头蛇尾的性格,还能做成什么!”

“哎,算了吧,我本来也没有别人优秀,强求自己又有什么用!”

你看,初始一个简单的跟风打卡,挑战失败后竟然会引发这么多的心理连锁反应,当一个人陷入自我贬低和自我怀疑状态的时候,效率会变得犹为低下。

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呢?我认为,不妨从源头追问开始。

第一步,写下习惯。把我们想要开始固化的行为写下来,例如:从下周开始,我要启动晚上不吃主食的控糖饮食模式。

第二步,追问“为什么”。以“我”为主语,加上“为什么”,再加上具体行为,书写成初始问句。例如:我为什么要开启晚上不吃主食的控糖饮食模式?

第三步,基于答案继续提问。假设上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为我目前的体脂有点高,控糖饮食有助于我减脂。”那么基于答案的提问可以是:“你的体脂具体有多高?对你当下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第四步,重复第三步,直到追问出自己内心的真实答案。假定上个追问的答案是“我目前体脂率为35,这让我看着肩宽背厚,肚子上还有一圈难看的囔囔肉。”

基于这个答案,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你很介意高体脂带来的体形难看的问题?如果我们给介意程度分级,满分为100分,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

通常这样的追问需要重复3-5轮,才有可能问出比较接近真实的答案。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减脂是为了追求美,有的人减脂是为了追求健康,还有的人减脂是单纯的追求成就,不同的人,可能存在不同的答案。

第五步,澄清答案。这里的澄清指的是把自己的答案,对标自己的生活理念和长远目标。通常来说,契合自己的生活理念和长远目标的行为习惯培养,会具有更强的源动力。

以上是为了保持自律,而主动做些什么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保持自律,严格控制自己不做什么的。例如:不能追剧、不能刷抖音、不能吃烧烤、不能玩游戏......

拼命对抗自己的人性,誓要“逆天而行”,那么,当你屏蔽了这些不去做以后,腾出来的时间要去做什么呢?想不清楚这一点,接下来的生活恐怕会更加虚无罢了。

所谓的自律,不是为了自律而折磨自己这不做、那不做。

而是当你有了更想达到的目标,更想要的东西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行为选择。

有时候我在想,当不缺钱,不缺爱,不缺美貌,不缺健康的时候,人为什么要自律?

为了拍照晒图发朋友圈?可即便是为了这些,深究原因大抵也是希望“被认同和欣赏”,其内核需求也是因为“请给我更多的爱”啊。

所以说,当你因为某个习惯总是培养不起来,陷入自我贬低和自我怀疑内耗陷阱的时候,回过头来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往往更高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