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半生困顿终封侯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孟明,来源:(ID:tsgsc8)

1

大多数在历史上能有所作为的人,往往是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要耕田捕鱼,有着一间冬冷夏热的破茅草屋……
这基本是惯例。
很不幸,高适的家庭也遵循了这个惯例。他虽说是渤海高氏的后代,与北齐高氏皇族有亲戚关系,但是在他父亲这一代已经衰落了。无奈他父亲也早逝了,所以他小小年纪就流离在梁宋两地,一度以乞讨为生。但不是没好处,因为他早年混迹于市井底层,饱尝人间冷暖,所以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为他日后混迹官场打下了良好的性格基础。因为宦海的波涛更为汹涌澎湃,没有一颗坚强的心作为稳定自己的锚,是不能安全到达彼岸的。
进入官场就要获得资格证,而资格证就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高适很是珍惜这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可以理解,毕竟他本就是望族之后,所以更有飞黄腾达的渴望和重振祖业的使命感。
开元十一年,亦即公元723年,高适怀着求取功名的热忱之心来到长安应考。他当时不过二十岁,正是年少轻狂之际,以为求取相卿之位指日可待。他后来在诗《别韦参军》中形容当时自己是“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不过当时唐朝虽是科举的天下,但是科举却是人脉的天下。他显然没什么人脉,所以就科举失利,带着朋友给的慰问品回家了。但他没闲着,依旧是好好读书,天天向上,等待时机以求晋升。

2

他等待的很着急。同时代的王昌龄虽也是出生寒门,但已经跻身仕途。李白写就了《将进酒》,《蜀道难》,声名鹊起,被唐玄宗接进宫中当御用文人去了。高适却是没什么变化,一直是一介布衣,如果一定要说变了什么,恐怕就是两鬓多的几许白发吧。不过他也没有因此浮躁,而是依旧艰苦奋斗,每天坚持读书以期厚积薄发。当然他也没忘记种田,毕竟饿死了读书也没啥意义。
在他长达十几年的寓居读书的时光,他自己虽然对贫穷不以为意,但是人总是有朋友的。朋友来访总不好意思就拿几杯白开水对付吧?怎么着都得下顿馆子。但是当著名琴师董庭兰来拜访他时,高适却拿不出几文酒钱,一度很是尴尬。
他在《别董大》二首中写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也许是因为这次与朋友相遇的窘况激发了他潜藏已久的抱负与羞耻心,他决定不再等了,科举此路不通,战场不也可以求取功名吗?

3

他可谓是生逢其时,当时的大唐帝国国力强盛,四处征伐,所以有一些建立边功的机会。在一个北雁南飞,秋高气爽的时节,收拾行囊踏上了出塞之路。
从宋州出发一路北上,在魏郡游历了魏征旧馆,郭震遗业和狄仁杰祠堂之后,有感而发,写下了借古抒怀的《三君咏》。其中歌颂魏征“济代取高位,逢时敢直言”,认为郭震“纵横负才智,顾盼安社稷”,赞扬狄仁杰“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这三人都是初唐风云人物,去时未远。他写此三人的个人心思不难猜出。
当他真正地来到了大漠草原,看到了孤烟落日的边疆,奋笔写下了“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他此刻也想学卫青远播汉威,学霍去病封狼居胥,建立不世之功。理想虽然丰满,现实却是骨感。几年的边塞生活没让他事业起飞,不过有意外收获,他的诗艺突飞猛进,写了一些边塞诗,渐有名气。
见在边境无所作为,他回到中原地区。途中遇到了两个诗坛天王巨星—李白和杜甫。三人一见如故,很是投机。于是三人结伴北涉燕赵,南去淮泗,往来于齐鲁之间。所到之处挥毫泼墨,吟诗唱和,最后尽兴分别。三人各自踏上了不同的路,他们未料到他们自己将会迎来各自不同的悲喜人生。

4

公元749年,亦即天宝八年,高适已经四十五岁了。终于睢阳太守张九皋注意到了这个人。他惊讶于这个中年农夫有如此才华,于是就把高适这颗沧海遗珠推荐给了中央,参加一次“自主招生”考试。高适的书没有白读,他就此考取了人生的第一场功名,被分配到了河南当县尉。
高适很是兴奋,产生了错觉,以为到达了理想的彼岸。但他很快发现自己还在生活的一地鸡毛之中。《封丘县》一文中他不无心痛地说“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他不愿意每天做些迎合长官的事情,更不愿意压榨贫苦百姓。所以他弃官而去,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白薯,他大概是这么想的。好不容易从贫困到达温饱线,混上了公务员铁饭碗,却放弃了,这时放弃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决心不难想象。可以看出他是个有原则的人,是有良心的人,不愿意出卖灵魂。

5

吃饭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当此危难之际,他响应了保卫祖国的号召,投奔了哥舒翰守护潼关,并且找到了饭碗。
可是兵败如山倒,主帅被擒杀头。高适只得拼命地跑出重围,见到了玄宗。他悲壮且信心满满的向玄宗陈述了战败原因,鼓励玄宗再战。虽说玄宗此时跌入谷底,但是高适的话好歹也是个安慰,于是他被提拔为谏议大夫。高适得以再一次做官。
兵败入蜀后。玄宗让三个儿子分兵抗敌,高适反对,认为这是分裂国家,搞独立王国。玄宗没听,后来他的这三个儿子之一永王果然反了。肃宗——玄宗儿子因此对他高看了一眼,认为高适有政治眼光,让他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高适毕竟还是在边境呆过,有战斗经验,迅速平定了叛乱,又立了一大功。
相形之下,他的昔日两位好友就差的太多。李白虽会武艺,但是本质是一个游侠,不会带兵打仗。他的政治眼光也是令人捉急,居然投到了永王名下,胆敢不团结在以肃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周围。结果永王兵败,他被下狱,要不是郭子仪为他求情,他就得在某个黄道吉日被放血。杜甫也是迂腐,居然为了朋友与皇帝发生正面冲突,丝毫不讲方式方法,皇帝受不了他就让他也滚了。
此后高适一直高歌猛进,肃宗时任蜀州刺史,代宗时更是坐到剑南节度使的位置,加封为渤海县侯。实现了光宗耀祖的理想。而几乎与此同时,诗圣杜甫在一间破茅房内迎接他的凄苦晚年。李白劫后余生,遇大赦在放归的路上,前途尽毁。前面提到的王昌龄最惨,他被自己人枉杀,身首异处。仨诗人都挺惨,但不光他们,纵观有唐一朝,诗人基本都挺惨,很少有仕途得意的。高适的确是幸运的,历经磨难终是大器晚成。
永泰元年765年,他终于离开人世,享年62岁,谥号“忠”。做到了“生当有爵死有谥”的人生理想。在那个诗人动辄以王侯自许的年代,他是唯一做到的。无怪乎《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辈子既是当世官尊爵显的封疆大吏,又是享誉后世的边塞诗人,我想他这辈子已无遗憾。

-作者-

孟明,笔名顺平侯,武汉一名大学生,爱好诗词及诗词相关人物。 作者授权首发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后,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