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变成你想象中的样子
你要变成想象中的样子
今天晒着太阳读了卢思浩的一段话:“在某个年纪之前,你可以靠透支身体,小聪明和老天给你的运气一直取巧地活着。然而到了某个年纪之后,真正让你走远的,都是自律,积极和勤奋。”
这个年纪到底是什么时候。
大概是从你的身体发出警告,从你的小聪明渐渐失效,从你的运气 不再都好开始。久而久之才发现许多解题的关键,都藏在之前的日积月累中。
先要自律,才能自由。
1.
这世上,越珍贵的学识,越不容易学会。
我生活中所见过真正有水平的人,从不担心自己被人偷师。他的本事,是由经年累月的勤学苦练而来,哪有那么容易被人学去?因此,但凡真有能耐的人,都是乐于分享的。他知道,即使自己倾囊相授,又有几人能沉下心去学?
事实上,能被人偷去的,从来就不是“学识”,而是“窍门”。 “学识”需要积累,“窍门”一望而知;后者能在工作中带来方便,但决定一个人整体水平的却是前者。
如果有人工作时藏头露尾,成天忌惮着被人偷师,那此人的水平通常高不到哪去,至多也就比你多知道几个窍门而已。与其挖空心思去撬他的金口,不如自己潜心钻研,从整体水平上超越之。届时,那几个“窍门”,学不学也就无伤大雅了。
2.
关于读书与积累。
很多人都会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这句话就和班上很多同学的疑问一样,反正现在学的东西考试也考不到,对以后好像也没什么用,那为什么要去看它,为什么要花时间上课呢?
有个回答很妙: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的什么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成长为我的骨头和肉了。
阅读,上课也是这样。任何事情都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而且都在你不经意的时候被你吸收。就像你们平时脱口而出的话语,很多语句你没有刻意去记它,但到了某个情境下,你就自然而然地说出来了。无论好坏,都是积累,它们都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
很多事情很多道理你以为你自己都忘记了,其实不是,你都记得。
3.
碎片化的信息太多。
最近在玩微信小程序上的一款《头脑王者》的答题游戏,类似于《一战到底》,题目很多,涉及面很广,答着答着,就会发现自己有太多的知识盲区。
可答过了太多的题目,自己也依旧是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题目在短短十秒内一闪而过,即使答对,这个知识点也无法深入脑海。
有了手机,有了各种便捷的APP,我们似乎每天都浏览了大量的信息,有数据显示,我2017年在“知乎”上浏览了一百来万字的文章。随手“收藏”、“点赞”、“转发”,仿佛这样做了以后就会长知识了。
因为我们收集信息的时间成本远比掌握信息的时间成本低。
公众号文章、知乎、微博的确可以给你带来一些知识,但是要系统地掌握,必须要花费成倍的时间去钻研和消化。
4.
近两年,逐渐发现自己短时记忆似乎不错,但是想要记得长久,记得迅速似乎越来越不容易。拥有大块的属于自己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5.
“认真你就输了”。
仔细想想,说这句话的人,分明才是最怕输、最输不起、斤斤计较而又惯于装B嘴硬怕落人口实的。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无畏又随性的人,才敢认真。心胸担得起认真的人,才输得起。
6.
有的人在一线城市,音乐轰鸣醉醒交替几回,或是小酒馆的喧闹燃烧着有血有肉的青春。
有的人凌晨三四点刚刚加班完,飞驰的出租车路过没打烊的通宵夜市,仿佛人间内外的一线之隔。
有的人身处乡村僻壤,远离喧嚣 拥抱一份淡泊与宁静。
这世界互不相关又千丝万缕的交错,一如小酒馆里此起彼伏的声浪光影。
没有什么能被定义为最好的生活。不论是完美的绅士服务,还是三轮小伙的高亢叫声。刀叉瓷盆的叮叮当当,还是老幼妇孺的家长里短。都是最美的人间烟火。
7.
永远不要觉得正餐吃饱了之后,就不会再饿。
愿我们在彼此看不到的岁月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