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在守住原则的基础上灵活生活,才是人生智慧
一、
人生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所以不可背离世俗,但是也不可流于世俗。
背离世俗者过度清高,反而让人觉得行为怪异,难以相处,这是不足取的处事态度;而流于世俗则更不足取,因为看似表面圆润,实则内心毫无底线,这是君子所不屑之风格。
人生需要带着原则去生活,因为一个没有底线的人即便用自己的手段获得了利益,最后也终将因为自己贪利的浅薄之念,葬送了自己人生最根本的道义,一个没有核心道义做自身价值观的人生,就不可能获得一个好的结果,这是原则对于人生所产生的巨大意义。
但同时,人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存在状态,因为在这世间一个人具备着复杂的情感,它可以是善,同时也可以是恶,而一件事情也会存在着不同的影响,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坏,而越是复杂的状态就越会产生矛盾和纠葛。
所以在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之中,如果太守底线,过度偏执于自己所信任的教条,看似坚守了人生的底线,但是这并不利于自己的生存。
那么在这两者都会偏向于极端的状态下,最恰当的生活姿态就是持守中庸之道,在能够守住基本底线的同时,懂得圆润变通,遇事情不过度死板,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面对世间是非时做到游刃有余,也避免那些世俗的问题给自己招来无名的祸端。
在《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
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非恒久之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过于标新立异,行为怪诞不群,必然不会有高深的学问和卓越的见识;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苦苦去潜修名节,特立独行,也必然没有长久不变的操守。
对于人生来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不易察觉的影响,想要成就一件事物,一定要从表面努力,也需要看上去与之相反的因素来成就其最终的结果。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人想获取美名的时候,并不一定非要用吹毛求疵的心态,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名声,能够适当的接纳一些污秽,反而更有利于成就自己的高尚情操。
因为对一件事情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表面因素,在表面的背后也有着实质性的影响。
这个道理对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原则”和“世俗”两者来说都是如此,想成就更好的人生,不是光特立独行自命清高就能获取的,有的时候适当的向世俗妥协一些,用圆润变通的姿态对待生活,才能成就一个最美好的人生。
所有过度偏激的行为都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只有在能够遵守中庸之道的处事姿态上,又能够包容世俗的去生活,适当的圆润变通,反而会收获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
二、
孟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叫: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气量小和不严肃,君子是不去做的。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敬仰的君主不去服侍,不是他可交的朋友也不结交,不在坏人的朝上做官,也不和坏人讲话。一旦和坏人讲话的时候,就好像穿着上朝的礼服礼帽坐在泥土和炭灰上面一样,他把厌恶坏人的心情表达出来,甚至和乡下人在一起的时候,如果那个人帽子不正,他也会立马躲开,好像会弄脏自己似的。所以诸侯王用好言好语请他来做官的时候,他也不接受,就是因为他以为接近这些人自己就不干净了。
但是柳下惠却偏偏相反,他不以服侍污浊的君主为羞愧,也不以当小官为卑微,入朝做官的时候也不隐藏贤能,一定依照他的原则办事。被抛弃也不埋怨,处于穷困境地的时候也不发愁,因此他能高高兴兴地和任何人相处而不丧失自己,让他留下就留下,这就是因为他不把避开当做高洁。”
孟子评价了伯夷和柳下惠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伯夷的人生一言一行都讲究原则,甚至诸侯好言好语请他做官的时候他也不接受。
当时孤竹国的国王想立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可是他还没有宣布继承人选就死了,伯夷是国王的长子,他想遵从国王的愿望,就放弃了皇位逃到国外,他的弟弟叔齐因为不愿意违背礼法,陷兄弟于不义,也逃到国外和伯夷一起流亡。
后来商朝灭亡之后,他们不接受周朝俸禄,逃到首阳山上,采薇而食,不食周栗,后来饿死在首阳山上。
和伯夷与叔齐两兄弟的人生态度相比,柳下惠却刚好相反,他从不介意与坏人在一起,也不介意做小官,从不刻意避开污秽以显示自己的高洁。
孟子就认为伯夷太过于偏狭,而柳下惠又太过于失去原则,两种人都是君子不可取的态度。因为君子应该秉承的状态就是在讲原则的基础上也讲灵活,这才是人生的理想状态。
人既然在社会上生存,就不可能背离世俗的是是非非,所以在身处于世俗的状态中,只有保持中庸的处事姿态,才能让自己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做到游刃有余。
否则要么会脱离人群招来祸端,要么会因为流于世俗失去人生的底线,两者皆不可取,只有两者适度平衡,才是人生智慧。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