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马老师的话,我飘了,花呗?花还是不花?
在那两篇文章中,我只是平铺直叙的说了两件事。
1、马云的目的旨在为蚂蚁背书而不仅仅是服务于没钱的年轻人。
2、蚂蚁很大一块盈利在于消费贷而不是小企业贷,而且利息不低。
好些读者认为我骂他飘,不知所谓的无视风险,鼓动消费,而且是顶着会议上很多反对意见坚持飘。
其实我没有。
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马老师的言论,我也不喜欢,但在不喜欢之前,我们得想一想,而不是单纯的不喜欢。
如果你时时刻刻关注数据,会发现三驾马车里的出口和投资都已经出现了拐点并趋稳,唯有消费增速持续下行,看不到底。
马老师的那番看似有点飘的言辞是在这样一个数据背景下的,你品,你仔细品。
人家飘,都是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才敢飘,还飘的有目标......
现实中的巴依老爷往往同时具备了阿凡提的才智,通常你觉得巴依老爷飘的时候,都是你飘了。
风没动,帆没动,是你的心在动。
你眼中的世界,大概是有一个人,不远万里,毫无目的的来帮你,而且从头帮到尾,那他才是好人,否则就是心怀叵测。
我眼中的世界,没这么天真。
因为你很难用情感去评价一个商业行为,很难。
大概是好几年前,我和一个朋友辩论过一次,因为一个分析师。
那个分析师我提过,08年金融危机被华尔街炒了鱿鱼,回国发展,那个朋友是他的客户之一。
他有一次在集体场合下,对那个分析师发难,说他是个骗子,他就是个抽佣金的,害他亏了钱。
我替他出了个头,和那哥们辩论了一个问题,反正俩人我都熟。
我问他,市面上是不是绝大部分的分析师都是抽顾客佣金的?
他说是的。
我再问他,有几个用自有资金交易的人,会提供持续的免费分析师服务?
他说没有。
好,那我就问他,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比如要爆仓了,或者亏损很大,谁是你可以求助的对象?前者还是后者?
他说前者。
我说那不就得了。
能听懂我的意思吧。
游泳馆里那个救生员自己游泳的技术不见得顶尖,但他一定有牌照,没有上岗证不会让他坐在那里。
他也许有时候就是没有把你救起来,但如果合同里写明了生死自负,那你就只能认命。
因为事实上,在市场里你只能买到此类服务,你掏门票的时候就包含了救生员的不保证救活的救援服务。
游泳馆里也许有高手,说不定有个奥运冠军就在你旁边,但他可以不救,事实上,通常他都不会搭理你,因为那不是他的工作。
这就是现实。
那个帮你的,一定是有所求的,那个无所求的,人家也不给你提供服务。
把这点事儿想透了,你就不会那么矫情。
当你没有抵押物的时候,肯借给你钱的是蚂蚁,但它的目的并不像马老师说的,为了绿色,为了年轻人,为了未来。
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利息。
这是个你情我愿的买卖,你签了字的,你开通借呗服务的时候一定是同意了某些协议。
那么你借了这个钱,到底是去赚钱,渡过你人生最需要钱的那段岁月,还是去消费,像借呗广告里描述的那样,买了大床,吃了大餐,用新手机拍照,开启环球旅行,那就是你的事了。
这话让人不舒服,但这就是事实。
我知道你们想要什么,你们希望借呗借钱给你,但又像爸爸妈妈一样时时刻刻盯着你,告诉你,这个钱要拿去生小崽,而且能够覆盖借呗的利息。
每当你提前消费,被消费主义暴打的时候,它都会温馨的提示你,不可以哦。
只有这样,才配得上阿里baba里的这个baba,只有这样才配得上叫马baba嘛。
但你被现实暴击了一万点......
其实你们想过的事儿我都想过,还干过,有读者说,他看到我年轻的时候给巴菲特写信,坚持写,坚持写,很感动。
但他不知道结果,结果是巴菲特自始至终也没有搭理我。
我年轻的时候不希望向市场里那堆付费就能学习的职业分析师们求教,我希望直接求教于巴菲特。
但结果就是我通过坚持不懈的碰钉子,终于明白了上面那个道理。
提供服务的,都是有所图的,这是个交易,就看你自己认不认可;而其余的,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异想天开。
要吃面就要去街上找招牌,去店里吃,而不是随便敲开一家居民楼,让人家给你下碗面,如果下的好,你考虑付钱。
挑一个好吃的苹果和在一堆难吃的苹果里选一个相对最不难吃的,是两种思路。
前者是童话,后者才是现实。
把这点想清楚,自己心里会很舒服,以后不会认为凡是开店挣钱的都是坏人,不会的。
我们平静的琢磨清楚别人的套路就可以了,真的想要吃无所图的面,回家找自己妈妈。
学会对自己负责,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而不是十八岁。
不是满了十八岁就成年,不是的,有的人八十岁了,还指望别人对他负责。
换句话说,借呗的利息,你到底能不能承担,你借了它被消费主义洗脑到底划不划算,要你自己学会管账。
我的态度在大小号那两篇聊马云外滩的文章里都有表明,我其实认为年轻人借了钱去消费,是不划算的。
但你注意,这仅仅是站在我个人的视角上,我的观点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我年轻的时候是个葛朗台,这个绰号是我太太起的。
我工作到第八年就不用再工作了,可是我工作的头五年,停车都是不交钱的,蹭免费车位。
你可想而知我抠到什么份上,我连区区几块钱的停车费都不肯掏。
不仅自己抠,而且克扣家人。结婚的时候,我太太的钻戒、项链不是店里买的成品,是我去珠宝商那里买裸钻,然后去老凤祥总店代加工。
往高端里说,叫定制。但实际上我太太明白,我就是抠,我不想让中间商赚差价。
连我儿子从出生开始,历年的压岁钱都被我挪去投资了,他还没学会说话就一个红包一个红包的帮我拉投资去了。
但是你注意,这一切基于我自得其乐,我的性格使得我不觉得抠门不快乐。
直到今天,有很多我买得起的消费品我都没有买。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性格呢?我相信不是。
有很多读者告诉我,年轻的时候不周游世界,等年纪大了,还能有曾经的乐趣吗?
你说的很对,你40岁的时候去大溪地拍照和你20岁的时候去马代,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我从来不反感消费主义,我觉得只要你想通了,而且你真的开心,那就去做。
我只是反对你人云亦云。
人家一定要去某个网红酒店,一定要去某个网红餐厅,你去过一次了,其实体验很差,但是你为了和大家一致,再差也要继续,那太不值得了。
你值得更好的体验,但是你没有必要和别人一样。
别人喝红酒,你可以喝白酒,别人喝啤酒你可以喝茶,还可以喝可乐,喝白开水也行,关键是你自己想要什么。
昨天我说过,马云暗示的那个话题的本质是因为在全世界来看,资本利得都跑赢了劳动利得。
你可以去追,可以压制消费,用你的劳动利得积累第一桶金,去转型,成为资本利得占主要收入来源的模式。
你也可以不追,可以借贷消费,充分的去享受阳光沙滩比基尼,只要你开心。
你注意,关键词是你开心。
这两条路都有风险。
前者有可能被市场暴打,你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攒的钱,才开了几张牌就被庄家吃掉了。
后者有可能被消费主义暴打,你发现钱这东西借的时候容易,还的时候不容易。
我昨天聊的那个是宏观的层面,科技进步消灭就业岗位的同时提供了新岗位。
可问题在于,消灭的是低端,提供的是高端,把一个孩子培养成高端人才要花很多钱。
而在此之前,生孩子就要花很多钱,什么有车有房,天价的彩礼。
可我反过来问你,这是不是必须的?不是的呀。
老子觉得太累了,买不起房,也搞不定彩礼,我不娶媳妇了行不行?当然行。
站在女性的角度也是一样的。
对方没有经济基础,没有稳定的工作,我嫁给他,生个孩子,伺候完巨婴,伺候孩子,还得伺候他们家二老。丧偶式的婚姻让老娘忙的人老珠黄,他倒去找三儿了,我图什么?
谁没上班?谁没挣钱?我一个人上班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我凭什么要让人家占我的便宜?
人就一辈子,为什么非得嫁人?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过好一点呢?
你说的太对了,一个人也可以很幸福。
努力的本意不是让人突破极限,也不是让你憋屈的忍,尽力就可以了,生命确实只有一次。
就像前几天有个读者问,西风,如果是你,北京两万块的码农和县城四千块的公务员,选哪个?
你不需要关心我选哪个,你要关心的是你选哪个?
选适合你的嘛。
脚长在你身上,不是我身上,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是你的脚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