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东大殿原状推想)两百多年前,英国人弗莱彻(Banister Fletcher)在《比较建筑史》(又译《世界建筑史》)中绘制了一幅引人争议的“世界建筑之树”图。这幅图中,西方建筑史是树干,欧洲以外建筑,包括中国、印度与亚述等东方建筑,被归在旁枝左杈的“非历史”建筑范畴中。

也就是说,弗莱彻认为东方建筑只不过是早期文明的次要分支,是非传统的,是没有历史的,在结构与艺术方面的造诣也几近于无。

山西大同华严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看到这棵建筑之树及其对中国建筑的“非历史”定义,都会感到深深刺激。

梁思成先生但是中国古建筑显然不是“非历史”的,正如林徽因先生言:“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却仍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

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鄙薄。”

故宫三大殿从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开始,经过长达八十多年的研究,我们今天已经明白,中国古建筑有着几千年清晰的发展脉络,并且很少收到外来建筑体系的干扰,与日本、朝鲜半岛的古建筑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东亚古建筑体系,是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从长期建筑活动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

晋祠享殿内部得益于东亚季风气候带来的暖湿环境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见长,可以说是木结构建筑中国建筑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中国木构建筑在很早的时代就已基本定型,如梁思成所言,“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

湖南鸡叫城遗址而实际上,最近的发掘表明,这个体系成型的时间可能更早。在今年,湖南鸡叫城遗址发现了距今4700年的大型木构建筑基础F63。考古报告中说,这座木构建筑首先在地面上开挖的基槽内放置长木板,木板上再立木柱——实际上这就是距离遗址年代三千多年的《营造法式》中所说的“造地栿之制”.

慈氏塔地栿敦煌莫高窟慈氏阁和唐宋城门的排叉柱都采用了地栿,在毗邻的日本则更为常见。4700年前遗址中的木结构做法在今天仍能见到,着实令人惊叹于中国木构体系的延续性。

潮州己略黄公祠中国木构建筑历经数千载之发展,雕刻艺术与彩画艺术在明清时候达到了巅峰。但即使是明清时期很多偏向于装饰性的木构架,在结构上仍然有着极自然又合理的布置。比如潮汕古建筑的梁架以木雕而出名,这样的梁架无处不雕,无处不画,看上去是纯装饰性的,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潮汕古建筑的梁架虽然精于雕刻,但基本每一处构件都是受力构件,也就是说并不会为了装饰去添加什么多余的木构件,只是在必须的木构件上施加雕刻,就形成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哥特式建筑常常被一些建筑史家们认为是“具备现代建筑理念的古建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哥特式建筑是以柱子作为支撑整个结构的核心,用柱子来划分空间的,现代建筑正是采用了类似的框架结构。

而我们不难发现,中式木构建筑(除了某些井干式干阑式建筑)基本都以柱子作为整体结构的支撑,柱子与柱子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多数情况下)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明堂),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可以说中式传统木构架也类似于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按梁思成语“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木柱较为自由的布置,也为各种仪式空间的划分带来了便利。如佛光寺东大殿在唐代时,曾拥有一个前廊,前廊被用作礼佛的空间,内部则是神圣的佛坛,不允许普通人进入。

保国寺大殿这种情况下,进深方向的第一排柱子就成了神圣与世俗空间的分界线。到了明代,要对大殿仪式空间进行改造时,通过将门窗前移即可实现。江南方三间木构,从最初的2-4-2模式(保圣寺大殿),扩大礼佛空间,演变为3-3-2模式(这个数字指的是椽架数)为代表的保国寺大殿,也可以通过移动柱子的位置来实现。而通过温静老师的中日古建课的第一讲,大家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木构架的发展演变与技术成就。主讲嘉宾:温静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史学方向硕士、博士。现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建筑遗产》责任编辑,故宫学院(上海)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东亚传统木结构建筑、佛教建筑研究,致力于传统建筑空间营造手法的解读。在《建筑学报》、《中国文化遗产》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线上讲座时间:2021年10月30日开始 每周六19:30本季课程 设计课程两个部分6节一经购买,可反复收听课 程 表课程日期课程名称10月30日中国建筑讲座 第一讲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提要11月6日中国建筑讲座 第二讲 中国官式建筑的演变11月13日中国建筑讲座 第三讲 从经典案例看中国传统营造的地域特征11月20日日本建筑讲座 第一讲 宋日文化交流中的禅院建筑11月27日日本建筑讲座 第二讲 “折衷样”与“书院造”—— 集大成的室町建筑12月4日日本建筑讲座 第三讲 “日式”建筑从何而来本文碍于篇幅所限,不能对中国古建筑的特征做更多介绍了。更详细的介绍就在温静老师下期的课程中。下期课程将从东方建筑的基本结构类型出发,分析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与构造特征。探讨构架与细部、结构与装饰、实体与空间等概念之间的关系。线上讲座方式: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订阅六节全部直播课程单独订阅第一讲直播课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