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栖息地
灵魂的栖息地
文//薄云残雪
《暗夜笔记》,这名字,本身就带着梦幻的色彩了。当我打开这部真的笔记,于不觉中,随着作者进入到那梦幻的暗夜中去了。
是的,暗夜,但绝非伸手不见五指的那种,即使是,那也算不上什么。因为,恰恰是这样的暗夜,才更适合做梦,才会有梦中的那些绚丽的色彩。
我无法确知作者经过些什么,但于文字中,能感觉到作者曾经有过怎样的经历。“昏迷中,我不停地喊着蝶的名字,我要牵着你的手去接近一片很干净的天空,我要给你看玫瑰的叶片、花瓣和一只蜜蜂的心情。”(《梦幻蝶殇》)不管是蝶殇还是殇蝶,都一样会触动人的心灵,更何况,再加一个梦幻,就更不能不让人产生些奇想了。病中之人,还
会有闲心想这些的吗?还是,正是因为到了这种程度,才会有这种幻化的景色出现?噢,我们也一样有过幻景的,更何况,在这样的时候。庄生梦蝶,是带着些谐趣和哲理的,而于翰墨诗林,那“殇”之一字,于此刻,定是萦绕于她的心的,即使不是为蝶也一样如此。
似乎真如作者所说,她喜欢黑色。我不知这个太过明了的字是不是也一样与“暗夜”二字相吻合,于是形成了她的这部集子的名称。但,即使不是这样,也还是让我在读着她的文字的时候觉得,这种颜色的确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连曾经梦幻中的那“蝶”,身上也多了件黑色的披风。“黑蝶,你能告诉我吗?为什么昨天逝得那样快?今天为何又来得这样猝然?而明天,明天你能否飞过那长而无边的梦幻?如何能唤醒远古的思念?黑蝶,你这黑色精灵,请你带我穿越那亘古时空,去江湖剑仗倚天吧!”(《黑色情迷》)这分明已不再是写蝶儿,不管它之是否黑色,而是由之产生生命的领悟了,也不管这黑蝶之是否是精灵,它都无法带我们走。可作者的内心里,还是不愿意放弃这想象的。
其实,人,很多时候,正是活在这样的想象中,因着有这样的想象,才有梦,才产生梦幻。如果人的脑海里只是我们眼见的现实,那不免是一种悲哀。也正因如此,作者好像一直在有意摆脱什么。不,也还不是有意,因为,她已经达到某种境界,于不觉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某种状态,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那种。但是,作者还是把那信息传递给我们了,用我们所见到的作者的文字,清醒时的或昏迷时的都概莫能外。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作者仿佛也就彻悟了生命。简单而又复杂的琢磨不清的生命。“残阳如梦,十指寂寞。目光在起伏的文字中,寻找着你的影子。”(《今夜,你飞吧》)“当岁月的年轮碾碎我凝固的思绪,才知道那瞬间消逝或绽放的,才是生命不朽的灵魂。”(《生命的归宿》)“天命之年,人生已走过一段长长的路程,感悟更深的是对生活的态度。”(《天命之年》)例子本不想举太多,但信手拈来的这些,还是让我哪一个都不忍舍弃。这样的感慨,或许发生在不同的时刻,可我分明看到了一条线,能够把生命之域贯穿到一起的线。线条是无形的,生命似有形其实也一样是无形的。当我们只看到有形的生命的时候,那只是躯壳,魂灵不知早就飞到哪儿去了。但作者文字里的生命,看似无形,却是鲜活的存在。因为,作者的思想是活的,只有有思想的人,生命才会具备真正的价值。
是的,因为作者也一样是活生生的人,于是也就不只有理性的思考,还有实实在在的情感存在。《家族的沧桑》、《我的父亲》、《那年母亲十八岁》、《我的童年时光》、《天命之年》,把浓浓的情,由过去延续到现在,而且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即使是写景的文字,那情也一样是浓浓的,冲淡不开。“真正在泰山让我感动的时间只有几秒钟,但这是我要的。就像爱一个人,为了一刻的幸福,甘愿一生寂寞。”(《齐鲁青未了》)是的,人的一生,其实也不过一刻。在一刻面前,那一生又算得了什么?当然,这种感悟,是在精心地为一生设计过之后,是知天命的一种放达。就以这篇《齐鲁青未了》为例,作者以那种细致的文字写了关于泰山的那么多,难道只是为了这么一句感悟不成?其实不是,因为她享受那登山的过程了,但我引来的这句子,却是最值得品味的那“一刻”。如果没有了这一刻的存在,这一生还有什么意义?一生,因一刻而大放异彩。
这点,无须乎我多说。我想,没有比作者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了。“天命之年,人生已走过一段长长的路程,感悟更深的是对生活的态度。”(《天命之年》)这是曾经沧海的那种悟,我不知是不是已经到了佛家的那种境地,但一定是到了人生某一境界的了。不管怎么样,作者当以此而欣慰,读者也因此而欣慰。“今夜,你是否能在我的梦里出现,形成秋风的落叶,飘落在我的窗前?”(《梦中的那场大雪》)不知你是不是也一样有过这样的假想,如果还没有,是不是也需要从鸿雁传书这一典故里接受点启发?
作者的诗章里,也一样传递着类似的信息。“秋霜捎来了冬的消息/斑驳的土地/经受着亘古不变的磨砺/鼓满希望的胸口/融入季节的呼吸”(《生命的另一种皈依》)在这类文字里,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是的,人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也一样是有生命体征的。正因如此,才与人的生命有了契合。
由此看来,《暗夜笔记》正暗合着作者所记下的内容。是的,作者,是“作者”二字一下子又把我带入到“翰墨诗林”这四个字。好在,不用我再费太多的心思,因为,作者已经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解了。那就是:“翰的遐想,墨的清香,诗的回味,林的意境。”(《解读《翰墨诗林》网名的由来》)
2011-01-25 06:53 星期二 晴
作者介绍:
薄云残雪(uiyunbo)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多家文学网站任编辑、主编、策划,文章散见于《名城早报》、《深圳航空》等多家报刊。现在某高校任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