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江/随笔:带孙记(三)——宝宝的理解
带孙记(三)——宝宝的理解
文/郭秀江
配图网络,与文无关
有两个月没见宝宝了,说实在的,挺想。常在家的群里催要宝宝的近照。可合上手机,我印象中的宝宝,还是分手时的样子。那时宝宝的小模样,那时的天真童趣,真真的可爱,难以释怀。
当他走路稳了之后,就把学步车当成了推车,在室内推来推去。一次碰见了障碍,爷爷告诉他:"调头",宝宝松开了推车的小手,站在那里,指着自己的头,看着爷爷。
还一次他蹲在自己小园的垫子上,从积木袋里往外掏那些"元件"。那个原装的袋子被一条拉链锁住三面,他只拉开一小段,便伸进手去往外掏。我站在小园外边,看着他掏得费力,便对他说:"宝宝,拉到头。"宝宝听后站了起来,又用手指向自己的头。
有一天,我的包放在床上,他好奇地翻了起来。钱夹中有张第四版的一角纸币,他拿起来看了看,指着印有"壹角"的地方,啊啊地问我,告诉他:"一角"。他蹲下身去,指指我的脚,又指指自己的脚。
宝宝的反应让我很受启发,人类对词语的长期运用,进行了不同程度引申和外延,而幼儿对词的理解,还是最接近词的本源的。
那日教他卡片,有张是"文字"。读给他,他指指自己的小腿。对宝宝而言,小腿和文字有什么联系呢?我不解。还是爷爷和宝宝"心有灵犀",爷爷说:宝宝的意思,小腿上的疤痕是"蚊子"咬的。我问宝宝"是吗?"宝宝点头,并答应"嗯",既是认可。
宝宝听我读"文字",就想到"蚊子"了。看来幼儿对词的理解,首先是具体形象的。
和宝宝在一起,有累,有趣也有启示。人类个体的思维发育过程,大概类似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有理可循的。
2018年10月25日
作者简介
郭秀江 生于辽宁省抚顺市,在山区插过队,在工厂倒过班,由单位推荐上过大学,后从事技术管理。现为大庆市作协成员,黑龙江省老年书画研究会成员。作品散见于《中国老年报》、中国石油报《金秋周刊》、《老同志之友》、《大庆作家》、《大庆晚报》、《大庆石化报》、《热土》等报刊杂志,近年作品见于辽东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