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婺源寻芳,视觉盛宴(三)
婺源寻芳,视觉盛宴(三)
文/木鱼
拜谒“熹园”
“古来存圣迹,从此识前贤。”到了婺源,方知此乃朱熹故里。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很大的影响。朱熹与吾乡先哲、南宋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陈傅良也有交谊,曾咨访瑞安仙岩梅潭书院,并题赠“东南邹鲁”“天开气象”“溪山第一”墨迹,传为家乡文史佳话。
我们拜谒的熹园,原名朱家庄,位于婺源县紫阳镇汤村。紫阳镇始于唐代的弦高镇,后来改称蚺城镇,1946年以朱熹别号冠名,系千年古镇,是朱熹二世祖朱廷隽、三世祖朱昭元家居之地,自古文风炽盛,遍布书院、义学、社学和馆塾,人称“十家之村,不废诵读”,素有“书乡”之誉。朱熹曾在《东溪胜侯列传》写道:“婺源为穷僻,斗入重山复岭间,而百年来,异材间出,如翰林汪公及我先君子太史公皆以学问、文章显重于世。”
朱熹(1130~1200),出生于福建尤溪,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先生”,谥号“文公”,他“未尝一日而忘父母之邦”,曾两度赴紫阳省亲祭祖。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赵禥诏赐婺源为“文公阙里”。
熹园左倚锦屏山,右傍星江水,是一座雅致隽永的江南园林,设有“文公阙里”牌坊、引桂桥、尊经阁、朱家祠、紫阳书院、绣楼、澹成堂、草堂、朱绯塘等景观,融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于一体。
园门系牌坊式门楼,书有金色的“文公阙里”和绿色的“熹园”。入园首映眼帘的“尊经阁”,原为朱家庄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以收藏五经及朱子著述为主,是朱家庄及县内儒家弟子阅读经典的地方 。历经岁月沧桑,至民国后期损毁荒废。2006年修复紫阳书院时,为重新打造朱家庄昔日的鼎盛文风,高达19米的“尊经阁”应运而生,整座建筑均选用名贵木料精工细琢,飞檐翘角,雕花窗扉,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既富丽堂皇,又庄严肃穆。
跨过浑厚古朴的“引桂桥”,便是朱熹的祖居地朱家庄。水塘边有一株参天的古楮树,据说是宋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回朱家庄省亲祭祖时亲手栽植的,距今已有800多年了,可称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棵古树。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古树的树干早已纵横皴裂,但依然枝叶繁茂,郁郁葱葱。物转星移,人去树在,人们致敬朱熹之时,楮树也成为万人瞻仰的观光树。
走进紫阳书院——朱子故里传播理学的圣坛,这座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著名的书院之一,始建元至元24年(1287年),以祭祀朱熹、传授朱熹的理学思想为宗旨,传承了数百年的朱子文化,也承载了婺源人的梦想和希望。“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无疑是一代代婺源人传统的生活信条和文化情结。自宋至清,婺源文才辈出,代有名家。全县考取进士552人,入选《辞海》7人;文人著作汗牛充栋,入选《四库全书》就有172部。
紫阳书院历代均有毁建,我们当今拜谒的紫阳书院,是2006年依据《婺源县志》记载的原图复原的。书院第一进是两层的建筑,系存放经书和山长的办公处所。据说当初建楼时,上空祥云缭绕,故名“瑞云楼”。门枋上刻有按朱熹《观书有感》和《春日》的诗意而创作的意境图;主梁上也有“囊萤夜读”“山中邹鲁”和“温公警枕”的典故意境木雕,尤为精湛细腻。
第二进即为“讲堂”,书院教学的场所,门庭并不显赫,摆着一对高大的青石门当,上方悬着蓝底白字的“紫阳书院”匾额。讲堂为单层建筑,筑于高台之上,两边建有连廊,沿廊道拾级而上,便是讲解经学的讲堂。讲堂挂有“圣学昌明”的匾额,和“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的楹联,这幅对朱子评价至高的联语,源自于康熙皇帝为《朱子全书》所作的序文。分列讲堂左右的还有“忠孝廉节”四字,则是朱熹为岳麓书院书写的教规。“忠孝廉节”既是古代书院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秀传统。
讲堂摆有长桌方凳,塑有六七个形神兼备的人物蜡像,再现了古代讲学的场景。讲学先生髯须飘飘,身穿长衫,手执书卷,仪表堂堂;几位生徒聚精会神,倾耳注听,眉清目秀,栩栩如生,颇有书生儒雅淡然的风韵。我原以为讲学的是朱熹,后来才知道这场景展现的是明代婺源籍著名理学家、吏部尚书余懋衡当年讲学的风貌。
修葺一新的朱家庄还留存不少徽派古建筑,有祠堂、有绣楼,有商宅,粉墙黛瓦马头墙,高脊飞檐,古墙漏窗,简约而典雅,浸透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引人青睐的“澹成堂”,乃正宗的徽商府宅,建于清代中后期,斗拱飞檐,精工细作,充盈着儒家的雅致和书香之气。门口有巨大的牌坊式门罩,辅以精致的砖雕石雕;厅堂拱顶以水磨青砖铺砌;房柱全部用名贵的银杏圆木,一人亦无法环抱;从中可感受到古代雕刻艺术的炉火纯青及徽商的强大经济实力。房主朱焕文乃朱熹的族人,一个“贾而好儒”的大茶商,在商界以舍利取义、乐善好施而扬名。“澹成堂”取名的意思为:只有淡泊一切名利,才可以成就大事业。
以“远借山、近接水”设计理念打造的熹园,其景观以“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山环水绕,庭院深深,亭阁临池,曲廊蜿蜒,奇石林立,花木扶疏,“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堪称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
园中有一汪绮丽精致的池塘名朱绯塘,相传淳熙丙申(1176年)朱熹还乡扫墓,漫游至此,见到这一泓池水,波光潋滟,景色幽雅,萦怀于心,甚为眷恋,便将池塘边的一所房子题名为“草堂”,并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800多年之后,我步朱熹大儒的后尘,在塘边美人靠休憩小坐,清风徐来,幽香怡人。凝望朱绯塘:风摇云影,碧水荡漾;锦鲤戏莲,涟漪粼粼,胜似一幅典雅的水墨丹青,让人久看不厌。
熹园不仅对朱熹及朱子文化展开系统的介绍,还全方位地展示了歙砚文化,砚石博物馆陈列有大大小小的歙砚,无不制作精巧,鬼斧神工,看得人眼花缭乱。歙砚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席,素为历代文人称道。南唐后主李煜也曾说过,“歙砚甲天下”。砚台为文房四宝之一,然而进入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后,使用砚台的人越来越少,歙砚也从过去单一的研墨写字用途,演变为兼收藏欣赏和研墨写字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馆内歙砚精品细腻温润,美观大方,但超高的价格令人咋舌,我辈哪敢染指,转悠了半天,空手而回。但也还是有所收获,增加了对砚台历史衍变过程的了解。
返程时间迫近,只得与熹园挥手道别,期待还有机会再次瞻仰熹园,致敬朱熹。
婺源寻芳之行,步履匆匆,虽然仅仅赏阅了这座中国最美乡村的“冰山一角”,但是篁岭之美艳,源头之幽丽,熹园之典雅,已深深烙印于我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
林云江,笔名木鱼、沐雨、鱼木,瑞安市社科联常务理事,《瑞安中学校志》主编,《瑞安中学文化丛书》执行主编,著作有《世纪之梦》(合著)、《溯源追昔》、《岁月年轮》、《云在青天水在瓶》等,散文随笔散见于报纸、杂志及网站。
作者微信:muyuok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