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碌曲额尔琼汉文碑》(西仓题名碑)
略述《碌曲额尔琼汉文碑》(西仓题名碑)
黑错·达布老
《碌曲额尔琼汉文碑》(西仓题名碑)立于 今碌曲县拉仁关玛日额尔琼山西南麓三叉沟口,至今还在。听玛日村的老人说:“父辈们说,此石碑原先比这个大很多,背面也有藏文,大约在上世纪初被雷劈成了几大块。随后,上世纪四十年代,第六世萨木察赛赤活佛到玛日部落弘扬佛法,尊者对玛日牧民群众说: “你们把有明文的石碑重新再立起来,这也是一件善事”。 牧民群众将其中明文最多的一块大石重新立在下面的平地上,这就是现在的“西仓题名碑”。原来的位置在其西南面十几米处的斜坡上,现仍有一些碎石,但看不到文字。
碑石为泥钙质板岩,碑石高205厘米,宽83厘米,厚6.5厘米。碑文自右至左竖刻,字迹不甚工整,似信手刻成。每字约2厘米见方。碑文言:临洮总兵官陈霞等在明朝万历二十三年“收番剿虏到此”之事。此碑也在张维《陇右金石录》卷七中有收录。
古碑正面:文字大多残损严重,只能个别字可辩:□□张□□;□□舍陈□逵□□。(凿刻)
南面字七行,其文为:“大明万历二十三年十一月二日,临巩兵备道燕人张栋、镇守总兵官云中陈霞(临洮总兵)、河州副总兵榆阳周国柱、标下守备陈国策(其为陈霞之子)、榆阳领兵官□周久□、经历牛应春领兵收番剿虏到此;□书延□□仲馆□李德;领兵指挥金城夏光裕、徐鸾、陈卿千户柳汝□熊宗□;张掖领兵官范重光。”(凿刻)
“永乐拾年陆月拾玖日到此赵善”。(凿刻)
零星的“线刻字”有:“丙丁林中桂索正明;固原领兵指挥黄进禄;升日洮州王登务;万历三十年七月守备黄大已孙耀”。
北面其文为:“□正领兵□□□□;河州营领兵中军指挥宋希尧、千总指挥妙筹、随征指挥杜镇、曹守约、宗邦把总李朝臣。” (凿刻)
零星的“线刻字”有:“正统元年六月十七日□□□□□;傅号安□;旨榆林领兵副总兵□□□□中到此;丁丑□王三”。
邓隆《居夷日记》载:“游西仓至三叉沟口,僧云有石碑。亟往观之,阴阳面皆无字,有题名,照录之。此地为西仓部族插帐之地。三沟有路,余皆高山,用兵馈饷,皆极不易。此地深入,所记历史上大征战事,归当考之。水即罗卧河也。僧云上有苏以多咯(བསེ་ཡི་རྡོ་མཁར།漒川城),为元时古城,旧为马厂,后被番人攻破,或即为此讨伐也。
据明史记载:公元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 十月,火落赤、真相、纳刺等部出动了一万五千余骑进攻西宁。明军事先得到了西纳番族(藏族)的密告,迎战于康缠城,获胜。又与红帽番刺卡尔联系截击于小康缠,蒙古军大溃。把尔户、瓦刺它卜囊逃到青海湖以西,火落赤渡河南去。此即“康缠大捷”。十一月,火落赤余部的可卜列部被郑洛大军击败溃散后,流动游牧在黄河以南。真相部被重创后,朝南退往甘南和四川甘孜等地,还在金沙江上游登拉滩(邓柯)建立了蒙古村落。黄河南岸热贡(捏工)地区,由卜儿孩后裔另一部达尔加住牧。达尔加为达赖黄台吉从子,也称黄台吉。临洮总兵官陈霞、张栋以及临洮赵永(土司)等明军追击火落赤部,在今甘肃省碌曲县拉仁高哇部落处围剿火落赤残部,火落赤部四处溃散,明军大获全胜,陈霞等将领在此刻碑纪事“收番(蒙古)剿虏到此”。
注:①临洮总兵官陈霞:生卒年月不详,明万历二年甲戌科(1574年)武进士;明《实录》载:“万历十九年(1591年)二月戊辰,升凉州右副总兵陈霞署都督佥事充五军营左副将”;《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一载:“万历十九年十月,以原任凉州副总兵陈霞任京城巡捕左参将”;万历二十年十月,又以“居庸关参将陈霞充协守蓟镇东路副总兵、游击,管蓟镇参将事”;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陈霞在蓟镇任副总兵,随后出任临洮总兵官。同年,正为经略郑洛西宁胜夷之年,盖诸人以追击至此,故题名于碑,以志武功也。
②陈国策,临洮总兵陈霞之子。随父自小在军营中长大,成人后最初任大同西路破胡堡守备。《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载:“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以怀安卫(今河北怀安县)署所镇抚陈国策守备大同天成(今天镇县)地方”。他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登乙未科武进士,是年他随父亲在西宁“收番剿虏”,并勒石以志武功(见碌曲额尔琼汉文碑),那时他已是巡抚标下的一名守备。据《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七十一:“万历三十八年(1610)五月,山西行都司掌印陈国策为大同威远(今右玉县威远镇)参将”。随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二月,明廷调“威远参将陈国策为固原镇(今宁夏固原县城)参将”。不久,他奉调回京,任巡捕营参将。又据《大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四载:“天启二年(1622年)七月,起补原任游击陈国策以原官分守大同地方管参将事”。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升大同巡抚中军游击陈国策为大同副总兵,分守大同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