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包子堂与您相识的第2582天
古人说,天地君亲师。每个人一生中有三个引路人:第一个引路人是父母亲,第二个引路人是老师,第三个引路人是上司或老板。经过三个引路人可以成才了。要想出道,就要见天见地见人,道法自然,走向实践。
企业管理注重的是实践,光学不练不行。只学理论,不从事实践,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只从事实践,不学理论,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任何学习都应该有最终的落脚点和目的性。这叫学以致用。否则就会失去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同时,企业的实践必须在理论的框架下进行。企业的经理人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共同构建有关企业的事业理论和概念体系。
管理已经成为每一个职业人尤其是经理人员的基本素养,成为每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职能。
创业团队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是培育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及其流程,或者说,建立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切不要用传统的思维,当官做老爷,对下属严加管控,而要激活每一个知识劳动者,使他们成为管理职能的担当者,依靠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能力,不断深化分工,不断强化组织,成为分工与组织体系的承载者。眼下大家都在说“顶层设计”,什么含义?顶层设计必须要有指向,要找到落脚点。中国文化的最大弊端,光有价值理念,而不能落实在特定的事情上,并形成制度性的约束和激励规范。结果产生了一批光说不练的伪君子。顶层设计的落脚点是,“分工与组织体系”的建设。分工强调的是个性,个人主义的立场。组织强调的是整体,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的立场。如何在个性的基础上形成整体能力,形成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引导到战略经营的领域中去,创造出1+1>2的效果。这是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落脚点。这件事情需要有个过程,不只是坐下来讨论讨论,形成几条规则和原则,所谓约法三章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实践,经过实践,相互磨合,最终确立分工一体化的原则,同时,建立起最初的价值创造流程及其制度性的规范,完成创业期的顶层设计,完成事业基础的孵化,完成从0到1的孕育期。华为早年是贴牌生产,主要的价值功能集中在商务活动,后来自主研发,有了研发活动与生产活动。企业就发展出了三大专业部门,研产销。三大部门如何协调起来,形成一条价值创造的流程?这是长期困扰华为公司的命题。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做对了一件事情,把各部门的头头脑脑集中起来,包括生产、采购、销售、商务、财务等部门的头头脑脑,围绕着万门机的开发,同吃同住同干活。为什么这么做?不得而知。也许华为人是这么想的,反正产品没有过关,各部门分头行动是没有意义的。采购过来原辅料,经过加工生产,出来的是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何苦呢?这种产品卖的越多,售后的麻烦就更大,会把市场部门累垮的,干脆集中精力把产品弄好。意外的收获是,打造出来一个基于个性才干的核心团队,并且通过“事上练”,通过实践的磨合,彼此形成了分工与合作的规则或原则,结成了基于工作的、积极的人际关系。企业价值创造的流程,本质上是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这种“关系体系”,强调的是“社会/心理”上的一体化关系,不是“技术/经济”上的一体化关系。很多企业弄错了这件事情,弄错了其中的侧重点,以为引进一个套装软件,比如,ERP或CRM,就可以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结成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吃亏上当的企业还真不少,惨不忍睹。只有经过“事上练”,经过一件件事情的实践,经历艰苦的磨合,工作者之间才能达到心领神会,志趣相投,结成心灵上的一体化关系,结成能力上的一体化关系,才能使每一个专业化工作的担当者,求大同存小异,形成共同的价值立场,以及做事处世的原则,形成承担责任的意愿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并且对共同的事业,有着一致向上的热情。
听说,后来华为各个部门的头头,都来自于万门机开发的团队,甚至后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组织部门的头头,都来自于这个原始创业的团队。遗憾的是,这些创业团队的成员,没有把他们的一件件事情记录下来,包括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没有及时复盘,积累下来,用以进一步细化分工,强化组织。更为遗憾的是,这些创业团队成员,没有在自己的部门中,继续选择一件件事情,用“事上练”的方法,培育功能性的团队,培育企业价值创造的流程,不断地使技术、经验、知识、工具和方法,在价值创造流程的各个环节中积累起来,克服组织上的瓶颈,提高价值创造的通过能力。结果,他们简单的套用了科层制,以合并同类项的方式,设立专业部门。随着公司越来越大,部门越分越细,层级越来越多,形成了官僚化的行政体系。依靠行政权力配置资源,包括工作的分配、任务的分配、指标的分配、权力的分配和利益的分配,等等。分配资源的权力越来越集中,权力在上不在下,上面的权利,又分散在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形成了上下之间的“层级隔阂”,与左右之间的“部门隔阂”。为了避免山头主义,必须不断削弱各部门行政配置资源的权力,最终资源配置就集中在老板及其团队身上。高层领导就成了瓶颈,就成了寡人,高处不胜寒。并且,很少有人听得见炮声,也无法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弹。事情往往会是这样,沿着初始的错误逻辑不断演绎,最终陷入恶性循环,难以摆脱。有一本书《失败的逻辑》认为,失败不是晴天霹雳,突然降临的。而是在构建系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失败的逻辑放了进去。随着系统的逐渐发展壮大,失败逻辑的种子,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逐渐壮大。不断吸纳系统的资源,不可逆地把系统拖向失败。高度集中权力,依赖行政权力体系配置资源,结果一定是价值创造流程的断裂。创造价值过程的各个环节,无法听到来自客户端传递过来的需求及信息,只能听命于高层领导。从而,又不得不进一步强化权力,依靠自上而下的权力,统一指挥和统一命令,构建并维持一体化的关系体系。与此相对应的是,增加专业职能人员和专业职能部门,以提高统一指挥和统一命令的权威性及其能力。实际结果一定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维持一体化的关系。打通上下关系靠的是命令与报告,或请示与指示,打通左右关系,靠的是各种协调会。典型的特征就是,开不完的会,没完没了地开会。换言之,不依靠价值流程的自然通过能力,而依靠高层以及专业职能人员指挥千军万马,最终结果一定是简单与粗暴,整个管理系统就演变为秦朝的模式,奖励耕战,业绩导向,可量化的KPI指标导向。企业的KPI就是销售业绩,大学的KPI就是讲课的时数和文章的字数。到了这种状况,要想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包括响应市场需求的速度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企业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要么打死对手,要么被对手打死。谁都知道,企业之间的你死我活,一定会造成产业社会的损失,包括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工业技术基础的弱化。没有人认为这有何不妥,以为管理就是应该这个样子的。没有人意识到错了,把分工之后的一体化关系体系的建立,当成了管理的工作。从事这些工作的经理人员,就成了管理者,成了管理职能的担当者。在这种普遍皆误的局面下,没有人听得懂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管理者》中的话。还认为,德鲁克说的很对,就是不切合中国实际。当然,这个话要修正一下,不切合中国的错误实践及其现状。华为最终幡然醒悟,下决心回到原点,按照战略经营领域的要求,按照目标顾客群的要求,构建价值创造流程。方法极为简单,就是PACE(培思)的方法,关键是界定清楚责任边界,界定清楚每一项活动的责任边界。使每一个专业化工作的担当者知道,每一项活动的责任边界是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使每一项活动的结果,成为下一项活动的输入条件。每一项活动的责任边界,就是一体化组织的能力与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分工才能够逐渐深化,一体化的组织才能逐渐强化。整个过程需要逐渐深化和逐渐强化,逐渐的把例外的事项转化为例常的事项,转化为例常性的制度与规范。在这过程中,全体知识劳动者必须积极参与,参与到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的建设中,一起来总结经验与教训,充实“经验数据库”,而每一个知识劳动者,都是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承载者,都是各个环节的专家,形成“专家支持系统”或者“专家库”,以支持企业价值创造流程的有效通过。华为是幸运的,最终构建了这样一个知识劳动为主体的价值创造流程,形成了极为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与组织体系,使17万人象一个人那样,在一个领域中做一件事情,而避免了走分子公司的道路,走多元化的道路,走多角经营的道路。不过,华为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花了五年时间,15个亿人民币。假如他们在开发万门机的时候,就知道这种思想与方法,有意识的集中精力去培育价值创造流程。同时,努力使最初的每一个知识劳动者掌握这种方法并养成习惯,成为种子选手。通过一茬又一茬种子选手的传帮带,就可以不断的把后来的知识劳动者,整合的价值创造流程之中去,不断深化分工,不断强化组织。适时再请专家指导,就不需要花那么多钱,尤其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的一体化,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