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啥的,不就是逃避现实的借口嘛。”
回复“情绪”抽取限时情绪急救包
“社恐”这个词你一定不陌生了,但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社交恐惧症(社恐)”吗?
社交恐惧症
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
小雯在广东某大学上学,目前已经大三。她从小性格内向,也不喜欢引人注意。
经常帮助其他同学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实际上,小雯是宁愿吃亏都不敢拒绝同学的请求。
她并不喜欢听到别人说她“老好人”、“听话老实”,她很讨厌这些标签,但是却又不知道怎么拒绝。
在很多人眼里,小雯只是内向,并没有其他问题。
我们对于“社恐”的误解,要如何终止呢?你以为来的社恐真的是现实的社交恐惧症吗?
你以为系列
01
社交恐惧症≠性格内向
从定义上讲,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
过分害怕社交活动。
当事人明知道恐惧反应是不合理的,但是却无法控制,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现象。
目前针对焦虑情绪的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和针对抑郁情绪的量表是我们最为使用广泛的心理辅助工具之一。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限免】给大家准备国际专业多维的焦虑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花不到一分钟时间,两份量表可以帮助你:
了解你当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是否在正常水平内
评估你的抑郁焦虑障碍各项指标
分析各项抑郁焦虑影响机制对你的影响
更好应对抑郁焦虑缓解焦虑的办法
看到这里的朋友,记得去后台回复【限免】及时领取!
社交恐惧症的特点是:害怕成为众人的焦点,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感觉浑身不舒服,不敢抬头,不敢跟人对视,甚至觉得是无地自容。
他们更不敢在公众场合演讲,集会也不敢坐在前面,所以回避社交,在极端的情况下还有可能会出现隔离社会的现象。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活动,常常有两个:
自我评价低,或者是害怕批评。
这些负面的心理活动通常还会伴随着脸红、手抖、恶心、尿急的表现。
但是性格内向的人并不是有社交恐惧症,相反,他们喜欢自己呆着的时光。
性格外向的人就像太阳能电池,需要暴露在阳光中,才能获取能量;
而内向的人,就像普通的锂电池,需要独自在房间里,连接充电器才能积蓄能量。
生活中很多人把“社恐”当成口头禅,到处说“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我有社交恐惧症”,但更多时候,这只是他们给自己打的一个标签。
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有轻微的焦虑和紧张是正常的,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比这个要严重的多。
02
社交恐惧症≠我不想社交
有社交恐惧症的人群并不是“不想社交”,他们是害怕,他们是不懂如何去社交,在准备阶段就开始想东想西,从而导致自己错过了“可以社交”的时刻。
正如开头所提到的故事,小雯自称自己并不是胆小的人,但是面对一些任务时,她会想很多“如果自己拒绝”的情况。
可能对方会生气,可能对方会讨厌自己……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没发生就在小雯脑子里全部过了一遍,等到小雯鼓起勇气想说“不”的时候,其实她已经答应下来了。
很多社恐人群的特点,除了不敢拒绝,更多的,是他们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否定。
小雯说,自己有时候会先听别人的发言,等到别人说出了观点,她选择附和,补充一两句。
事后她会懊恼自己的懦弱,但是又觉得自己这样很矫情。但是她又无法面对自己被拒绝的场景,那种心情,那种尴尬,她没有勇气去面对。
这样的人群就像是烟雾探测仪,只不过他们是“气氛探测仪”,比起常人的敏感,他们会更加敏感。
03
社交恐惧症≠不管,自己会好起来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人说:哎呀,不就是社恐嘛,是你想太多了。
而作为当事人在听了这样的话,也逐渐认为自己是“想太多了”、“我可以自己克服社恐的”,实际上,真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群大部分都需要借助专业的帮助来摆脱自身对处理关系问题的恐惧感。
他们有强烈的心理冲突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会使他们踏步不前,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来回兜圈子。
他们体验到的并不是困扰,而是恐惧,是一种精神痛苦。他们会发抖出汗、头脑混乱、心跳加快,甚至是导致惊恐发作,这种痛苦是他们没办法自己排解的。
如何治疗社交恐惧症?与社交技能不足相比,心理层面不恰当的应对机制,才是造成社交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
根据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们的认知进行矫正,从而改善行为。
比如在日常社交场合里,任何引起我们内心焦虑不安的社交情景,思考引起情绪体验的第一时间想法是什么;
找到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以及判断其合理性,对焦虑的想法进行质疑,用客观中肯的想法取而代之,降低社交焦虑等级。
通过重复几周的练习,渐渐达成认知重建的目的,矫正自己的认知习惯,变得更加积极健康。
生活中的社交困扰如果没办法自己调整的时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但是做出选择或者改变的人,始终是你自己。
最后,愿我们能给正在社交恐惧的你更专业坚实的力量来突破社交圈的墙,发现你的无限可能!
点击“在看,转发分享”,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