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见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南坞镇一中数学教研组举行听课活动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南坞镇一中数学教研组举行听课活动

鄢陵县南坞一中 刘浩

11月1日上午第二节,在南坞镇一中数学教研组组长陈艳霞的组织下,本学科的全体教师齐聚七(4)班教室,听取孙童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合并同类项》。

课堂上,孙童老师由乘法分配律引入,给出几个简单的同类项和差的式子,师生互动探究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总结值得注意的地方。在师生互动中,她通过例题,巩固练习,层次分明,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理解与应用,更注重学生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格式,策略与方法。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一开始上课,孙童老师用大屏幕显示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果有一罐硬币,(分别为一角,五角,一元)你会如何去数呢?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解决问题,由此导出本节课的主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存在,那在数学中也有分类吗?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探究新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样的引入不但贴合生活实际,而且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由学生观察几个单项式,让学生自己归类并说出他们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孙童老师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并分层次设计了几个与同类项概念有关的题目,其中有简单的判断题,也有一定难度的逆向思维题,在这一个环节中,她把概念辨析题、知识点的易错题、概念的逆向应用题集中联系起来讲解,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从而增强应用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为它是本章重点“整式加减”的基础。这样一个抽象的“老”知识,如何设计成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到新知识点合并同类项法则。

在评课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孙童老师本节课采用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对例题的讲解注意分解难度,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并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从而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不但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GIF

GIF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