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二:贵德尊士
【原文】
孟子曰:“仁则荣(施行仁政国家就兴隆,民生就安足,就可得其光荣),不仁则辱(辱:指国家衰亡,遭受耻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居下:处于卑湿的地方)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贵德而尊士:崇尚道德又尊敬贤士);贤者在位(使有贤德者居于高位),能者在职(使有才能者担任要职);国家闲暇(闲暇:指国家安定无内忧外患),及是时(趁这时候。及,趁,乘),明其政刑(修明国家的政教刑罚)。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诗经·豳风·鸱鸦》说):‘迨(及,趁着)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剥取桑树根的皮。彻,通“撤”,剥取。桑土,桑树根,此指它的皮。 土,通“杜”,音dù,根),绸缪牖户(缠结修补出入的洞口。绸缪,缠结修补,使其牢固。缪,音móu。牖户, 窗户,此指鸟巢的通气孔及出入洞。牖,音yǒu)。今此下民(如今在此树下的这些人。这是以鸱鸦的口吻说的,其巢在树上,所以称人为“下民”),或敢侮予(谁敢欺侮我呢。或,谁。予,《诗》中鸟自称)?’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大概懂得防患未然的道理吧。其,大概。此《诗》以鸟之未雨绸缪,比喻君子治国,也应当防患未然)!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任情作乐,怠惰遨游。般,音pán,大船,大。怠,怠情。敖,通“邀”,出游),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诗经·大雅·文王》说):‘永言配命(长久地配合着天命行事。永,长久;言,语助同,无义。命,天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尚书·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逃避。孽,灾祸。违,逃避);自作孽,不可活(自己造成的灾祸,那就不能活命。活,生,保持生命)。’此之谓也。”
——《公孙丑上》
注:《太甲》是《尚书》中的一篇。太甲是商汤的嫡孙,商朝第四位帝王。即位后,因荒淫无道,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因其能悔过,伊尹乃迎其回归复位,并作《太甲》以戒之。
【译文】
孟子说:“国君施行仁政,国家就兴隆,民生就安足,就可得其光荣;残暴不仁,就会使国家衰亡,自己蒙受耻辱。现在的国君只知道憎恶耻辱,却又自处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自处于低洼潮湿的地方一样。
“如果真的憎恶耻辱,不如崇尚道德,而又尊敬贤士;使有贤德的人居于高位,使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在国家安定无内忧外患的时候,抓紧修明政教和刑罚。如能这样,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服于他的。《诗经》说:‘鸟儿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剥取桑树根上的皮,缠结修补出入的洞口。如今这些树下的人们,有谁还敢欺侮我呢?’孔子说: ‘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防患未然的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
“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国君却趁着这个时候任情作乐,怠惰遨游,这是自找祸患。祸患和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配合天命而行,自己去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说: ‘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灾祸,可就不能活命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评析】
本章是针对那些只想获得尊荣,却不愿施行仁政的国君而发。孟子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告诫诸侯们,施行仁政才能获得尊荣,不行仁政只会遭受耻辱。
本章的重点,是提出施行仁政的三大原则:
一是“贵德而尊士”,就是要崇尚道德,尊敬贤士。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推行仁政创造条件。
二是“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就是要使有贤德者居于高位,使有才能者担任要职。古往今来的一切历史都证明,为政之要,在于用人。举用贤才治国理政,是推行仁政的关键所在。
三是“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就是要趁着国家安定太平,既无内忧。又无外患的时机,抓紧修明国家的政教刑罚。这一条,体现了孟子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思想,强调了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
本章的特色,是引用《诗》、《书》以言天人之道。孟子先是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中“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的诗句,告诉那些诸侯们,要求荣而避辱,只有靠自己,靠自己长久地配合着天命行事,去寻求更多的幸福。紧接着又引用《尚书·太甲》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的警言,说明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灾祸,是无法逃避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人的荣辱祸福,皆系于己的道理。可见孟子在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上,更加注重人为努力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