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十六:人不可以无耻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①。无耻之耻②,无耻矣③。”

——《尽心上》

【注释】

①无耻:没有羞耻心。

②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视为可耻的事。第二个“耻”,作动词用,解释为“以……为耻”。之,语助词,表示宾语提前,无耻之耻即“耻无耻”。

③无耻矣:就不会做出羞耻的事情来了。即终身远离耻辱之意。

【译文】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视为可耻的事,那就不会做出羞耻的事情来了。”

【评析】

本章孟子告诉人们,人能知耻,就可以终身远离耻辱。

《说文解字》说:“耻,辱也。从心耳声。”由此可知,“耻”字的含义是指,个人对错误行为发生一种脸红耳赤的情绪反应,也是一种自律的表现。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它是一个人自尊心的重要体现,是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对于个人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制约力量。因此,儒家非常强调知耻的重要。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应该“行己有耻”(《论语·子路》),又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他把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国家政治昏暗时不求变革而照样拿俸禄、出使他国不能完成使命等行为,看做是耻辱;而把有仁德、行义事看做是无上的光荣。他一贯倡导慎独、内省、正己,强调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并且非常重视人的操守、气节,大力褒扬那些追求名节、荣誉的人们。孟子把知耻视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他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认为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本章则明确地指出:“人不可以无耻”。康有为在读《孟子》时也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知耻对于人来说极其重要,一个“无耻之徒”,是什么伤天害理的缺德事都干得出来的。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外敌侵略,蒙受巨大的民族屈辱。无数志士仁人在为民族独立和复兴而斗争的时候,喊出了“勿忘国耻”的口号,成为动员全民族奋起抗争的时代最强音,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坚强决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