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过年之——寻找乡村年味
年到了,南来北往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冷了一年的乡村热闹了。盼了一年的老人总算笑开了颜,勤奋学习的孩子们趁着假期进入了快乐无极限的放养育模式,这就是五千年来中国特有的一年一度的“过年”。
我也不能例外,回到乡下团坡过年,与村中兄弟们相聚在一起,共叙一年的别离之苦。兄弟们在一起,共忆一年的酸甜苦辣,冷暖人生,一起齐心协力邀请全村的老人孩子们聚餐欢饮达旦,喝酒划拳,好不痛快!
欢饮共醉,难免要划拳行酒令,划拳行酒令前,双方要行互相行酒礼,这叫先礼后宾。
礼数做完,双方便要开展拳令对决,按照礼数各尽所能,各展才智,父子,兄弟……在酒桌上相互比划,相互切磋,增进友谊。一般来说是按照双方出的指数来论输赢。比如说:拳握术高升……拳握术,桃园……拳握术高升,四季财(各出二个)……拳握术六位……等等酒令特殊的语言。
然而,再回乡村,除了家人兄弟们相聚外,再也寻找不到往日年的氛围。快乐之际,又回想起往日过年时瑶乡常有的那份特有的年味。带着这一份对往日年味的思念,经过多方搜寻,终于集齐了辰溪往日年味的经典时刻,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寻觅年味吧!
一 、阳戏
阳戏,在瑶乡又称唱大戏,属于辰溪古老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今辰溪、凤凰、吉首等地。辰河戏对阳戏发展的影响较为明显。早期阳戏以演小戏为主,后来从地摊走上舞台,从农村流入城市,逐渐上演大戏,角色行当日渐丰富。
二、 舞龙灯
舞龙灯,也叫耍龙灯,是一种形式多样,历史久远的民俗,起源于古代人们对龙的崇拜。在锣鼓喧天声中,在众人拿火把围观下,在舞龙灯人身穿红色传统服装,头扎红毛巾,带着龙灯走街串巷,一个一个有情谊来往或有渊源的村子送贴子,接贴子,鞭炮相迎,鞭炮相送,寓意越红火。
三、打糍粑
打糍粑,中国节日风俗。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主要是在过年前夕,作为过年前夕必有的传统节目。每到年前腊月二十几,几家人一起相约在一起打糍粑,将糯米蒸熟,有时伴有红薯或高梁,或红豆等等辅料,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木舀或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或搁芝麻炒香磨粉,或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也可放冷后浸水储存至夏天食用。而我记忆最深的便儿时踩木板时的快乐。
四、 霸王鞭
霸王鞭,逢年过年,带着喜庆的氛围,瑶乡的妇女们便会手中拿着竹子制作的舞具,边唱边跳,舞蹈既刚毅矫健又婀娜多姿。霸王鞭是一门艺术,一门活的体育艺术,是动作美,服装道具美,音乐美等美的综合体,是将艺术与体育的完美结合。它的动作美主要体现在表演者能够来回自如的将霸王鞭敲打身体的各个部位,主要的有手臂、肩、膝盖、腰腹等部位。表演为集体舞,走的是方阵,空间范围移动不大,主要适应在村间和屋里表演。
五、 过春节
过春节:俗称“过年”,无论贫富,历来普遍重视,正如俗语云:“叫化子也有条年”。从腊月下旬起,人们开始购买年货,打糍粑、扫庭院、洗涤衣被、清理内务,谓之“忙年”。二十七至三十日,人们带上猪头或猪肉及糖果贡品祭祖敬神。家家户户贴春联、门神、禧钱、大门口挂灯笼,晚餐,菜肴最丰盛,一家人依辈分顺序坐席叙饮,俗称“吃团年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