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前,我想通了一件事” || 渡过父母学堂
据说每一个孩子复学前,都经历过纠结犹豫的阶段,而最后让TA能够下定决心复学的,是因为TA想通了一件事。
“现在就是自己复学的时候!”
蔡蔡在休学两年了,期间家人无数次暗示明示,觉得蔡蔡应该要复学了,再不复学今后的人生就毁了。
这样的交流往往无功而返,常常以蔡蔡的愤怒无言和父母的那一句“都是为了让你之后不后悔啊!你到时候就知道了!”作为结束。
父母着急的不行,毕竟只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没法给蔡蔡无忧的未来。
休学两年,蔡蔡不是没想过复学,纠结犹豫又恐惧。
“我休学这么久了,要是回去原来的班级那肯定跟不上进度了,而且原来班里的朋友也都有了自己的新朋友,自己感觉没有什么话题可以跟他们聊,感觉很容易落单。自己再回去肯定比不过别人,多没面子啊。”
“要是换一个新班级,那我比同学年龄大了这么多,感觉会不会有代沟?而且同学会不会对我的经历问东问西?”
“我生病之后长胖了好多,在班里别人不会给我起什么外号吧?”
“我觉得我好久没看过书,完全学不进去啊,在学校呆着多痛苦”
......
休学一年时,家里人劝蔡蔡:“你去学校转转,不复学,就只是转转”
面对新的人际关系环境或是面对老同学们疑惑的眼光,融入一个大家早已熟悉但自己是陌生的班集体,重新开始与休学期间不同的作息和学习模式。
面对这些困境,蔡蔡感觉渺小又无力,蔡蔡只想逃避。
“要不再等等?等我状态再好一些?”
图源:unsplash
抱着这样的想法,蔡蔡已经休学两年了,在这期间父母也不那么执着于复学这件事,但是也会强调蔡蔡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些打算。
突然有一段时间,蔡蔡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受,现在就是自己复学的时候!
“从高中开始休学,家人担心,自己也担心。高中的时候我没有成年,考虑的事情可能没有那么多,那时候可能还没有那么着急。但是到了即将成年的年纪,发现自己和同龄人之间的巨大差距,我焦虑了,这个是主要的问题。
当时想的就是不管怎么样,我先把书念下来。既然我也不知道我该做什么,那就念书呗。
好像到了不复学就不行的阶段。
但是同时也担心自己去一个新环境面临很多的压力;也担心自己会不会上了一段时间就突然不行了,又垮掉了。最后我下定决心,是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无论我怎么恐惧,我终究还是要走出去的。都是要面临工作和生活,而复学可能是最轻松的一步,无论是什么挑战我都是要面对这一步。所以综合了很多因素,我最后复学了。虽然第一个学期中间的确也发生过很多不好的事,但我很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
“所以就是这种稀里糊涂的方式吧,复学后撑着一直读书,读到后来,自己也对学校有些留恋。就哪怕不为别的,就为了自己喜欢的这个专业,为了以后能跟这个东西打交道,我也要留在这儿。就算经历学校暴力、跟人去争执,学业压力等等,我最后还是撑住了。“
图源:unsplash
这是一个看上去很老套的故事,仿佛印证了父母们的预言“你看看,早听我的多好!”
但其实并非如此,早点和晚点的区别,很大。
很多选择看似相似,时间点不同,意义不同。
回顾过去,蔡蔡想到自己休学第一年时,父母让自己回学校转转的事。
他心里清楚,父母是想让自己那时候复学,但他当时确实心里抵触。也许当时自己确实还没有办法或者没有勇气承受复学的艰辛。
后来为什么能够成功复学?
蔡蔡直言
“因为我觉得我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不复学可能真的很困难”
据说每一个孩子复学前,都经历过纠结犹豫的阶段,而最后让TA能够下定决心复学的,是因为TA想通了一件事。
那就是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
图源:unsplash
帮助孩子最好的方式永远是“一起”
那么关于复学,到底谁更着急?
这个问题的经典答案是:家长。
孩子可能不急,但做家长的替孩子的未来着急啊!
谁要直面复学的困难?
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是:孩子。
家长肯定也需要打通关系,陪伴孩子,面对很多困难。但不可置否的是面对新的人际关系环境或是面对老同学们疑惑的眼光,融入一个大家早已熟悉但自己是陌生的班集体,重新开始与休学期间不同的作息和学习模式。这些都是孩子要面临的困难。
所以普遍情况是,家长比孩子更想复学,孩子比家长面临更多的复学困难。
帮助孩子复学最好的状态是,一起。
孩子和家长一起着急,家长跟孩子一起面对复学的困难。
可问题是,有的孩子不着急啊?
孩子不着急复学,这就是家长最心急的事儿。
那好,家长就跟孩子聊复学的事,但孩子一般非常不耐烦也很生气,最后往往不欢而散;或者孩子不愿意谈论这个话题有意逃避。
图源:unsplash
如何跟孩子谈复学?
坦诚的谈,用真心换真心,但注意不是观点的强加,而是理性的讨论。
不掩饰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心,正式且明确的讨论现阶段学习的重要性。
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因为这是一种权威的氛围,我相信孩子如果不愿意或者不同意你的观点,可以短时间抬出大量不经过学习也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案例。
重点在强调孩子需要为自己选择负责这件事。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例。
咨询师给一位休学后不愿意复学的孩子说:“你好厉害,在13岁的年纪,就做不去上学的决定,这样的决定大到足以改变你的人生轨迹,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都不敢。”
孩子愣了一下,匆忙辩解到“我没有说我不去上学啊。”
咨询师回想到,如果不是自己的提醒,那个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人生决定,自己得负责。
因为在他惯性的思维中,行为产生的后果,都是父母买单。
为什么很多孩子休学很久都没能鼓起勇气复学,但又同时没有找到新的生活方向可以帮助自己独立生活?
因为承担责任这件事太辛苦了。
所以跟孩子谈复学的核心是,明白复学对未来生活的帮助,孩子可以承担起为自己未来考虑的责任,而不需要父母在旁边着急。
但这不意味着“威胁”夸大不上学的后果,人为制造焦虑会让孩子感到更焦虑。
最好的做法就是坦诚表达并且给足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
“我知道你现在很困难,也许没办法马上复学。爸爸妈妈理解你也支持你的选择,爸爸妈妈肯定希望你未来能够过得更好,但也希望你能够为你的未来负责。你可能还没有准备好,但爸妈愿意听你说说看你的纠结和难处。”
如果你相信你的孩子不会就此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么就请相信他们有自己的动力,也请倾听孩子的难处。
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一起看看那些让孩子犹豫不前的是什么?
学业焦虑背后是对自己能力的不确定,期望让家长满意的信念,和从前巨大反差的落寞感;
人际关系恐惧是对自己能否被他人接纳的怀疑,对孤独的排斥和对受伤害的痛苦反应
还有自己生病后情绪不稳定,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那种不被接纳的恐惧等。
只要你能够跟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看到孩子的难处,那么才算是正式讨论复学这件事。
因为不容忽视的是,蔡蔡故事中还有另一个值得寻味的关键点。
据说每一个孩子复学前,他们的父母都想通了一件事。
是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