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陆庄”是陆贽出生地——陆贽乡里实证记

唐朝一代贤相陆贽(754年—805年),《旧唐书·陆贽传》记载其为“苏州嘉兴人”,具体是嘉兴哪里人,未细讲,坊间相传是出生于嘉兴城内甜水井,亦非定论。近来,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陆贽评传》作者王素先生作《陆贽乡里实证记》一文,考察各处宣公祠与陆贽出生地之可能关系,并得出结论:“嘉善县故奉贤乡奉四中区之陆庄,才是陆贽的真正的出生地与故居所在。”这是新一种发现。今天嘉报《江南周末》人文地理版全文刊发,读嘉同步推送,与诸位方家、读者分享交流。

《陆贽评传》书影

大约二十年前,我撰写《陆贽评传》(匡亚明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种,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由于材料有限,颇为难以确定陆贽的乡里感到忐忑。二十年后,终于机缘巧合,有条件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

关于陆贽的籍贯,两《唐书·陆贽传》都只说是“苏州嘉兴人”,当时嘉兴县辖境甚广,唐代实行乡里制,古人称籍贯又名“乡贯”“里贯”,陆贽是嘉兴县何乡何里人,相当现在什么地方,一直缺乏明确记载,导致出现很多传闻,最著名的传闻是:嘉兴城内旧有陆宣公祠,祠原系陆贽故宅,证明陆贽生于嘉兴城内,是嘉兴城内人。今坊间所传陆贽“生于嘉兴城内甜水井”之说,皆由该说演变而来。但实际上该说经不住实证。因为嘉兴城内的陆宣公祠,各个王朝都有新建或续修。如明金幼孜《金文靖集》卷八《重建陆宣公祠堂记》所说:“槜李(即嘉兴)旧有陆宣公祠,历有唐宋元,废兴迭徙不一。”除了唐宋元三朝,还有明清两代,废兴迭徙,其数原本甚多。而陆贽的乡里故宅,只可能有一处。这里将相关记载迻录如下,加以分析和比较,以见该说之不能成立。

(一)资圣寺陆宣公祠

传世文献记嘉兴有陆宣公祠,以南宋建炎三年(1129)为最早,系秀州(治嘉兴县)知府程俱新建,在资圣寺内。程俱《北山集》卷一六《陆宣公祠堂赞》说:“唐相陆宣公贽,嘉兴人,建炎三年夏四月,信安程俱假守秀州,始访公之像,图之资圣佛寺,率僚吏祠而拜之。”同书卷一七《陆宣公祠堂祭文》认为大唐“至于德宗,四海疮痏”,加以“腹心内离,手足外揺”,天下大乱,全赖陆贽建言献策,竭诚匡辅,才使国家转危为安。当时北宋初亡,南宋建立不过三年,北强南弱,危如累卵。此时在嘉兴新建陆宣公祠,是为了宣传陆贽的忠君爱国思想,激励广大仁人志士团结一致保家卫国。但资圣寺存在时间似乎很短暂,就被废弃了。元徐硕《至元嘉禾志》未见嘉兴县资圣寺的任何踪迹,所见资圣寺均属海盐县。嘉兴县没有了资圣寺,寺内的陆宣公祠自然也就没有了。

(二)宝华寺陆宣公祠

嘉兴宝华寺有陆宣公祠,始见于南宋陆游《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记》。陆游说自己是乾道六年(1170)六月五日抵秀州(即嘉兴),先记:“游宝华尼寺,拜宣公祠堂,有碑,缺坏磨灭之余,时时可读,苏州刺史于頔书,大略言:祕书监陆公齐望始作尼寺于此,其后㶚、浐、澧(沣)兄弟又新之,后又有贤妹字意者,陆氏尝有女子为尼云。”后自注:“讳㶚者则宣公之父也。”可知陆游虽为陆贽后裔,但因时间久远,对先祖事迹已不甚了了。实际上,齐望非贽祖,㶚亦非贽父(贽祖名齐政,父名侃,《陆贽评传》均有辩驳),陆宣公祠与宝华尼寺没有必然关系。宝华尼寺即宝花寺。南宋陈思《宝刻丛编》卷一四引《集古录目》云:“唐宝花寺碑,唐殿中侍御史邹儒立撰,苏州刺史于頔书。祕书监陆齐望有女为尼,曰法兴,齐望舍宅为寺以居之,子渭等以永贞二年(806)正月造寺始成,立此碑。”《集古录目》系北宋欧阳棐奉父欧阳修命于熙宁二年(1069)编录,早于陆游至宝华寺百余年,所记之碑,显然只是宝花寺碑,而非陆宣公祠碑;所记人名及原委,也与陆游所见多不相同。可以推测:北宋时期,宝花寺尚无陆宣公祠,该陆宣公祠是南宋渡江之后,特别是资圣寺废弃之后(陆游到宝华寺陆宣公祠,距程俱新建资圣寺陆宣公祠,已有四十多年),不明陆贽家世的人,当此战乱时期,渴望能够出现陆贽这样的“救时”贤相,硬塞给宝华寺的。

(三)能仁寺陆宣公祠

嘉兴能仁寺有陆宣公祠,始见于清代沈季友《槜李诗系》卷三七收南宋吴潜《陆宣公祠》诗《附考》,说:“相传为公故宅,唐为福业院,宋曰承天院,后改能仁寺。”吴潜(1195~1262)比陆游(1125~1210)晚三辈,南宋后期人,因而能仁寺陆宣公祠与宝华寺陆宣公祠在时间上并不重叠。从元徐硕《至元嘉禾志》卷一一《寺院》记嘉兴县已无宝华寺来看,宝华寺也早已废弃,寺内的陆宣公祠自然也已没有了。能仁寺由能仁院改名。《至元嘉禾志·寺院》记“能仁院在(嘉兴)县西北二十七里”,附《考证》仅说:“旧名福业院,唐武宗会昌五年废,宣宗大中二年给元额,五代石少主开运二年改为报国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改承天院,徽宗政和七年改今名。”可见该能仁院与宝华寺原无关系,与陆贽更加没有关系。清代官修《浙江通志》卷二二八《寺观》引《嘉兴府志》,谓能仁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定为教寺,内有陆宣公祠,或云寺为宣公故宅”。旧能仁寺已在抗战中被日寇焚毁,今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蓬莱路有新能仁寺,为近年重建,寺内仍有陆宣公祠。该陆宣公祠是从宝华寺移置,还是能仁寺自我作古新建,其实都不重要。因为无论是宝华寺的陆宣公祠,还是能仁寺的陆宣公祠,都与陆贽是否在此出生,这里是否陆贽故宅,没有任何关系。

(四)郡县学陆宣公祠

元徐硕《至元嘉禾志》卷一六《碑碣》载南宋吕祖谦于淳熙四年(1177)四月撰《唐相陆宣公祠堂记》,说:“古者建学校,先圣先师,各因其国之故,国无其人,然后合他国而释奠焉。由汉以来,凡先圣先师之位,虽定于一,然郡邑先贤,亦往往祠于学宫,犹古意也。唐史载陆宣公贽,苏州嘉兴人,后晋时吴越王允瓘奏以嘉兴置秀州,城东桥以宣公名者,先老相传公所生之地。郡学故有公祠,今郡守直显谟阁东平吕侯正己复缉而新之。”(吕祖谦《东莱集》卷六载同,但未记时间)吕祖谦撰记时间,仅较陆游至宝华寺晚七年。这是南宋郡学的陆宣公祠,也与“先老相传公所生之地”相联系。明李贤等奉敕撰《明一统志》卷三九《嘉兴府·祠庙·陆宣公祠》云:“在府治西。旧有祠十所,其一在府学西南,宋知州吕正己建,后废。本朝宣德中重修于此,有司岁时致祭。宋吕祖谦、本朝金幼孜皆有记。”可见明嘉兴府治原有陆宣公祠十所,宋吕正己新建、吕祖谦撰记者,仅为其中之一。清代官修《浙江通志》卷二一九《祠祀三·嘉兴府·陆宣公祠》引《嘉兴府志》谓该祠“在城西报忠坊,即嘉兴县学故址。旧祠在州学中,宋建炎三年(1129)作书院于鸳湖之东,后屡迁,嘉靖十七年(1538)改建于此。”其中“州学”即前文说的郡学。值得注意的是还提到“县学”。明嘉兴府治原有陆宣公祠十所,应该包括了“县学”的陆宣公祠。可见郡县学陆宣公祠历代屡迁屡建。陆宣公祠建于郡县学,如吕祖谦撰记所说,是“古意”亦即传统,与陆贽是否在此出生,这里是否陆贽故宅,也没有任何关系。

陆贽后裔后来虽然到处迁徙,如北宋时期有一支从嘉兴北迁无锡定居(《陆贽评传》出版后,陆定一先生的公子曾从无锡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家族是陆贽的后裔,感谢我撰写本书,给予其先祖公正评价),但留居嘉兴城外各乡里者也有不少,那里也有很多坊间附会,如说陆贽是嘉兴东南新丰人,今新丰仍有陆贽坟桥和陆贽衣冠冢,等等,但也均不可信。那么,陆贽究竟应在哪里出生,哪里是陆贽乡里故宅呢?我认为目标应指向嘉善县故奉贤乡奉四中区之陆庄。

明宣德四年(1429)三月,巡抚、大理寺卿胡概巡视江南,以地广赋繁,奏请分境增县,翌年(1430)三月,敕分嘉兴县东北境之迁善、永安、奉贤三乡和胥山、思贤、麟瑞三乡之部分置嘉善县,定治魏塘,隶嘉兴府。嘉善自置县至清末共编纂、续修、重修县志九部,其中,正德十二年(1517)倪玑创修的《嘉善县志》是第一部,康熙十六年(1677)杨廉重修的《嘉善县志》是第四部。《康熙嘉善县志》近由嘉善县史志办公室领衔整理,中华书局2017年11月影印出版,其中很多内容来自《正德嘉善县志》,故较真实可信。这里以《康熙嘉善县志》为主,其他记载为辅,对前文说的目标进行实证。

《康熙嘉善县志》县境总图

(一)嘉善置县后在城内建陆宣公祠

《康熙嘉善县志》卷一一《艺文志二》收明太仆少卿吴县人都穆《旧志序》(即《正德嘉善县志序》),记其友倪玑为嘉善县丞,说:“嘉善之地,分自嘉兴,旧隶于苏。君之先,吾苏人也。昔陆宣公以功业文章为唐贤相,君与宣公生虽异代,同出一乡,其平日之爱慕效法,见之于献纳者,在人耳目。兹之为丞,既构祠祀之。”倪玑即《正德嘉善县志》的创修者,他为嘉善县丞,因爱慕效法陆贽,故“构祠祀之”,此陆宣公祠自应在嘉善城内。显然,不管是撰序者都穆,还是构祠者倪玑,都认为陆贽是嘉善人。此外,同书卷一二《艺文志三》收明都御史邑人陆垹《思贤书院赋》,序说:“正德丁丑,二尹前黄门倪玑始请于督学刘公,作书院祀公,名思贤。”又说:“垹时以诸生谒祠下,慨然有怀。”赋称:“洁芳苹以荐缶兮,俨新祠乎武塘。揆嘉名于思贤兮,曰唐陆宣公之故乡。”可知倪玑在构建陆宣公祠的同时,又作思贤书院纪念陆贽。陆垹为诸生时,拜谒陆祠和书院,颇有感慨,因作此赋。赋云“曰唐陆宣公之故乡”,也说明陆贽是嘉善人。

(二)嘉善县东奉贤乡亦有陆宣公祠

《康熙嘉善县志》卷一〇《艺文志一》第一条为《宣公奏议》,注称:“原板世藏陆氏祠中,年久漫漶,裔孙道乾重梓,编修李自华为之序。”同书卷一一《艺文志二》收李自华《陆宣公奏议序》,先介绍陆贽之学,然后说:“公二十九代孙道乾,以绩学名时,克光前烈,念公墓在蜀也,乞就国纪,叱驭瞻扫。比归,捐资葺祠,请于朝,理祭田之旧,且思世藏原板,漫漶多讹,乃翁公泰屡图梓之未果,复踵成之,以应四方大夫士之式祠而求者,命余弁诸端。余自华,壻也,于公家学渊源,渐摩有素,故公之文章相业不赘,而直叙公学。”陆道乾,字子勉,号碧莲叟,明嘉靖年间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四收其所著《碧莲叟漫稿》一卷、《吴山漫稿》一卷,为陆贽后裔中之佼佼者。据此可知,嘉善县内有陆宣公祠,世藏陆贽《宣公奏议》等书原版。又清代官修《浙江通志》卷二七四《艺文十六》收陆葇《中秋日同稼书侄谒宣公祠于奉贤乡宗人会宴即事》五律,云:“俎豆斯文在,宗支百世同。苍虬元代树,鹤发古稀翁。竹外香秔绿,霜前带草红。良宵嘉宴永,既醉月华中。”陆葇是平湖人,平湖今为县级市,在嘉兴东南,由嘉兴市代管。陆葇自然也是陆贽后裔,他从嘉兴东南的平湖,赶到嘉兴东北的嘉善县奉贤乡,谒宣公祠,参加宗人会宴。据此可知,陆宣公祠在嘉善县奉贤乡,这里是陆贽后裔祭拜先祖、聚会宴饮的固定场所。

(三)奉四中区陆庄是陆贽真正故居

《康熙嘉善县志》卷一《区域志上》说:“嘉善地狭,东西三十余里,南北五十里。”县治魏塘大致居于正中。清代官修《大清一统志》卷二二〇《嘉兴府·祠庙·陆宣公祠》说:“又有祠在嘉善县东北十二里。”此祠即指前文说的奉贤乡陆宣公祠。据《康熙嘉善县志·区域志上》附“县境总图”标示位置,嘉善县东北十二里,正当奉贤乡的奉四中区。而奉四中区有二十八个村庄,排第二的是陆庄。清代官修《浙江通志》卷二三六《陵墓》记有“宋迪功郎陆瑀墓”,说:“在奉四中区。瑀,唐宣公之后。”未记在何村庄。《康熙嘉善县志》卷二《区域志下》记“宋迪功郎陆瑀墓”,注称在“奉四中区陆庄结字圩”,始明确指出陆瑀墓在奉四中区的陆庄。这说明,嘉善县故奉贤乡奉四中区之陆庄,才是陆贽的真正的出生地与故居所在。而《康熙嘉善县志·区域志下》记古迹,在“陆庄”下也出注说:“唐宰相陆宣公贽故居,有祠,今子孙世祀。”《光绪嘉兴府志》卷一〇《坛庙一》在“陆宣公祠”下也出注说:“在(嘉善)县东十五里,春秋二仲,有司致祭,子孙聚守,人称为陆庄。”均与实证吻合。陆贽为陆庄人固无疑问。

嘉善县故奉贤乡奉四中区之陆庄,地图显示,相当今嘉善县惠民街道曙光村一带。据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的《曙光村志》第十五章第一节古迹“陆家祠堂”条记载:“陆庄,原为陆氏后裔聚居地。陆家祠堂,坐落于丽字祠堂浜。相传祠堂规模宏大,殿堂地基高,朝南开门,祠堂门前有两棵粗壮高大的银杏树。祠堂供奉的是唐朝宰相陆贽。陆家祠堂解放初还保存完好,后逐渐拆除,至1956年毁。”其中所说“陆家祠堂”,显然就是前文提到的“陆宣公祠”。

曙光村座谈  韩宇娇 摄

2019年12月6日,我应邀参加“2019中国嘉善·了凡善学思想论坛”,其间,向主办方提出,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赴曙光村实地考察,承蒙惠允。论坛结束的第二天,12月8日,我与故宫博物院博士后韩宇娇,在嘉善县档案馆党组书记张敏华、嘉善县档案馆副馆长陆志荣及嘉善县档案馆研究人员杨越岷陪同下,来到了曙光村,受到现村党委书记查云法和原村党委书记陆鑫钟的热情接待,并进行了座谈。据老书记陆鑫钟回忆,在其儿时,村内确实存有陆宣公祠,因年久失修,1958年前后,为扩建耕地和平整土地,整体拆除,仅存两个大石狮,后来也不知所终,推测埋在“祠堂浜”水下了。因为祠堂原址就在“祠堂浜”附近。

座谈结束后,我们一行七人,穿过缠绕弯曲的田埂,走过高低起伏的坡地,来到令人激动的“祠堂浜”。我站在贴有“惠-祠堂浜-348·主-02”标识的电线杆下,举目望去,虽然找不到陆宣公祠的任何踪迹,但眼前的稻田和远处的水荡,已足以让人摅怀旧之蓄念和发思古之幽情了。陆贽作为著名民本主义思想家,用原始儒家思想进行治国实践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思想形成与实践动力,与其成长环境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我在这里——“地嘉人善”的嘉善,儒家“善学”与“善文化”传承有绪的热土,找到了答案!

“祠堂浜”实地考察  从右到左:陆志荣、张敏华、王素、陆鑫钟、查云法、杨越岷      韩宇娇 摄

此次曙光村座谈与“祠堂浜”实地考察,为确定陆贽乡里的最终归属,也为将来有机会在原址重建陆宣公祠,提供了关键证据!

作者介绍

王素:1953年10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77年考取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1978年考取同系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工作。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修纂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中国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执行负责人。1992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评为中组部代中央联系专家。长期从事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先后参加或主持《吐鲁番出土文书》《新中国出土墓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的整理,主持《陆贽集》《唐陆宣公集》的整理与点校。个人出版专著十六部,主要有《三省制略论》《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汉唐职官制度研究》(合作)、《吐鲁番出土高昌文献编年》《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合作)、《高昌史稿·统治编》《高昌史稿·交通编》《陆贽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敦煌吐鲁番文献》《唐长孺诗词集》(笺注)等。另发表论文、书评、杂撰等四百馀篇。

来源:读嘉


编辑:张诗筠
陆氏大家族

马上点击关注
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明清时期嘉善曹氏家族的文化传统

    明清时期嘉善曹氏家族的文化传统 文/姚春兴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学术,一个显著的特性是地域性日益突出.特别是家族的文化传承,不仅是望族胜门道脉嗣承的保证,同时也是区域文化繁盛的根基.就人文蕴盛的善邑而言 ...

  • 嘉善姚庄蘑菇

    嘉善姚庄蘑菇是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的特产.姚庄蘑菇肉质鲜嫩.美味可口,外观漂亮.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2002年12月,姚庄镇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命名为&qu ...

  • 卓志昊:新二代

    本篇编辑:苦月亮 图片:©卓志昊 资料来源:摄影师供稿 作者自序 嘉善作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还是全国唯一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更是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域,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而在这其中,新移民做出的 ...

  • 【每天老照片】-1万-2448- 日寇在上海旁边一个县的暴行,每一次扫荡都让人发指

    这是一起发生在浙江嘉善县的悲惨往事,我们都知道嘉善地处上海.江苏和浙江三地交界处,现在经济比较发达,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算得上是前线中的前线,从1937年底上海沦陷之后,这里便开始遭受日寇的蹂躏, ...

  • 陆贽家世考辨(一)

    ᐃ陆宣公像 陆贽作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章家,曾在唐代中期的政治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他生于天宝十三年(754),卒于永贞元年(805).德宗时曾得居内职,入侍内殿,其时,"虽外有宰相主大议, ...

  •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23)——双抛桥、高峰桥、陆庄桥

    福州市鼓楼区,现三坊七巷中轴线南后街北首与达明路交汇处,原为晋代福州子城西南城门清泰门之所在,清泰门外有桥曰"雅俗桥",俗称"杨桥".杨桥东西两侧原有一条坊巷, ...

  • 福州古桥之陆庄桥

    陆庄桥位于杨桥路陆庄巷的北口,南北走向,横跨陆庄河,连结后浦与陆庄.长8米,宽2.4米,桥梁由三条6.7米长石条构成.其正中石栏,刻有奔马图案,桥两侧设有长0.41米的栏坂六块,高0.74米的石望柱四 ...

  • 故 乡 的 记 忆(散文)•陆定良• •原创/作者:陆定良•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三江文学 散文诗刊 陪伴您每一天          ·散文两篇· 故 乡 的 记 忆 ·文/陆定良· 我的故乡在遥远的黑龙江.她有一个偏女性的名字叫香兰,她有几个姐妹 ...

  • 陆文三 | 赵匡胤赐给陆珏的圣旨解读

    赵匡胤赐给陆珏的圣旨解读 陆珏(927--978),又名濛,字美瑜,号联玉,原籍嘉兴.吴越国时授御史中丞.太子太保.他武功精强,尤善骑马射箭,富有带兵经验和战略思想.吴越国被招安后,积极响应宋太祖赵匡 ...

  • 陆文三 | 画水镇陆珏和陆九成传略

    陆珏传略 陆珏(927-987),又名蒙,字美瑜,号联玉,吴越国授御史中丞,后进为太子太保.由于他武功精强,尤善骑马射箭,胸中更富韬略,后响应宋太祖赵匡胤国家统一的号召,被授予大将军之职,派往南夷征战 ...

  • 苏轼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宋代]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 ...

  • 陆贽:七患八听九弊三考

    ​针对唐德宗的用人弊病,陆贽在<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中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人才之多寡和统治者的政治思想有很大关系.说"汉高祖大度,故其时多魁杰不羁之才,汉宣精吏能故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