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17-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如果把我们中国的诗歌比喻成一个广袤的天宇,那么唐诗毫无疑问是这个天宇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条灿烂的银河是由大大小小的星星和大大小小的星座组成的,其中最灿烂的星星就是李白与杜甫。李白天才豪放,“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被人们誉为“诗圣”。“圣”就圣在他总是从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民的不幸,想到他人的不幸,而一想到他人的不幸,想到人民的不幸,于是就忘记了自己的不幸,这种博大壮烈的情怀最集中体现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歌的背景就是在唐玄宗天宝十四载,也就是公元755年11月的时候,在唐代历史上爆发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事情,那就是安史之乱。杜甫随着动乱中的人民一起到处漂泊,在公元759年,他漂泊到秦州和同谷这一带,到了年底的时候来到了成都,开始时是住在浣花溪的一个寺庙里面,到了第二年,也就是760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的西侧盖起了几间草房,在这里暂时安顿下来。这首诗歌就是在草堂安顿下来的次年,也就是761年8月份,茅屋为秋风刮破的时候诗人写的一首名篇,这一年杜甫正好虚岁是50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第一段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点明了主题。这个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故而一开始就写茅屋为秋风刮破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秋风非常的猛烈,“卷我屋上三重茅”,三重是多重的意思,指很多重,茅草到处飘飞,洒到了江边,高的被刮到了树梢上面,低的则飘转到低洼的地方。

开头这五句句句押韵,“风怒号”的“号”、“茅”、“郊”、“梢”、“坳”,句句押韵,而且押的是下平声韵,这种连续不断的韵脚给人以一种节奏非常强烈的感觉,好像是极度紧张,让人无法喘息。他写出了秋风之猛烈,也写出了诗人非常的焦虑,非常的痛心,句句押韵正加强了诗歌这种紧张的气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第二段他主要是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他们抢走了茅草的事情和诗人的无奈与叹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孩子们欺负我老而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忍能”就是忍心如此,“对面”就是当面,当面抱着茅草,“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我喊破了嗓子他们也不理睬,“归来依仗自叹息”,这第五句是一个收结,写诗人的无奈和叹息。

这段里老人和顽童的神情都很生动,严词斥责儿童,可见老人当时心情激动,同时又让我们感到很幽默,诗人笔下的这群孩子、顽童很不听话,像是在做恶作剧,在他们顽皮的、幼稚的神态当中,我们的确可以感觉到他们可爱的地方,如果以为诗人把这些顽童说成是盗贼,是在极其认真地谴责孩子们,那还不能说真正地理解了诗人杜甫,不能说是正确地理解了这首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下面我们分析第三段,第三段他写到狂风之后,大雨接着又来了,诗人家里到处都漏雨,由此通宵难眠的情景。其诗云“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大风过后大雨来了,“俄顷”就是一会儿,在大风和大雨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沉寂的空歇,而等大雨来了以后,诗人的屋子里到处都漏了,他写的是“布衾多年冷似铁”,被子冷得像铁一样僵硬,用“铁”来形容被子,可见这个被子是多么的破旧,也不知盖了多少年,还没法把它换一换。

其后“娇儿恶卧踏里裂”,他的孩子睡相不好,一会儿踹一下,把被子都踹坏了。接着说“床头屋漏无干处”,床头到处都漏雨,没有一个干的地方。“雨脚如麻未断绝”,雨密密麻麻地不停地在下着,大雨下面诗人家里那种屋漏的情景依稀可见。

下面说“自经丧乱少睡眠”,这句话他把眼前的痛苦开始延伸,“丧乱”就是安史之乱,自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一直到处奔波,不得安顿,所以他又写到“长夜沾湿何由彻”,在这个屋漏、到处潮湿的夜晚怎样才能够熬到天亮呢?诗人他越是盼望着天亮,天却越是亮不了,这更加强了诗人生活的不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最后五句可以说是最后一段,他写诗人在不眠之夜所产生的宏伟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彻夜难眠、苦苦思索之际,诗人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如果有广厦千万间,覆盖和庇护着天下的穷苦的人,使他们都能够非常的欢乐、温暖。“风雨不动安如山”,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诗人他从自己眼前不幸的遭遇想到了长久的不幸,从自己的不幸想到了天下人民的不幸,从而产生了一种甘愿为天下人民的不幸而牺牲自己的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操。

“呜呼”后言及“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即什么时候眼前能高耸着广厦千万间,让天下的人都能够安安稳稳的,那么即便只有我杜甫的茅屋破了,我自己冻死了我也心甘情愿,即所谓“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在这个高潮处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我们称杜甫为“诗圣”,他的“圣”就圣在这里,他甘愿为天下人民奉献,让天下人民都能够安安稳稳的,而自己则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一种舍己为人、甘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利他主义情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