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 在文章中制造【变化】
在文章中制造【变化】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比较具体的、实操性的问题:在写文章的时候,要记得制造【变化】,提升文章的【多样性】。
之前在谈“神奇的3”结构的时候,我经常说到文章【内容】上的变化;其实此外还有一部分,是【行文】中的变化——对这部分,学生作文里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大家的疑问其实也很多。
今天就争取把这些问题讲清楚。
还是先说【内容】上的多样性。
这一点除了在谈“神奇的3”结构的时候,我跟大家说过,“神奇的3”不能重复,要找3个不同角度或层面的内容点。
比如,如果写的是我刚开始数学不好,然后积极努力,数学变好;我语文不好……我弹琴不好……这其实都是在重复,因为学科就像个填空题,换什么进去都差不多。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大家也都看到了,上周刚分析过:给定话题,甚至给定观点和结构,怎么和其他人拉开差异?最核心的其实就是素材的选择,也就是内容上的差异化和多样性。
怎么做?其实方法我也给到了:不要先主题,然后凑内容,那样的话很容易出现我刚刚举例的,其实所有内容都一样的情况。换个顺序:先把能想到的内容尽可能罗列出来,然后从中做选择。
但你要说,在素材罗列阶段就同质化了,思路打不开,怎么办?再给一招,其实招数很简单,就看够不够狠心去用:把所有同类型素材都划掉,只留1条;然后逼自己去列出更多不同类型的内容。
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其实大家自己心里都是清楚的:这些内容重复了,强度也不够。关键就看是自欺欺人呢,还是舍得逼自己一把。
当然,我说的是平时。如果平时练习不积累,真到了考试的时候,时间又紧张,果真想不出什么来,那就没辙了。
然后来说说【行文】。说2个常见问题:
第一,段落开头。很多学生都喜欢在中间部分的段落开头,用一模一样的句式,甚至就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句子。这也是个很偷懒的做法,而且效果很差。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首先,强迫自己每个段落的开头必须更换不同的句式。先把可量化、能够定出具体可检验标准的事情限定好。
其次,段落开头的核心其实是逻辑:如何把这个段落放到整篇文章里,弄清楚它在整篇文章逻辑链中的位置,并与前后段落建立好逻辑关联。通常所说的什么“承前启后”啊,其实就是建立关联用的。
理解了这一点,还能反推对前后段落、以及文章整体结构的思考。如果段落开头都是僵化的、甚至是一模一样的,那其实就是说明:文章根本就没有逻辑层次。不是吗?
一切的表达问题,其实追根溯源都是内容与思考的问题。我始终主张:形式是由内容带动的。形式就是为了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
第二,用词。很多家长都问我,孩子写文章好像词汇量不够丰富,怎么办?是不是要多摘抄点好词好句?
我能理解这种心情,因为词汇不够丰富的文章的确……不怎么好看。但解决办法绝对不是摘抄。尤其是摘抄四字词语之类的,特别是形容词,大可不必。文章不是靠花里胡哨的形容词来支撑的。
怎么在用词上做出变化?英文写作中有一条值得借鉴:
同一个意思,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尽量不要再使用同一个词,要换个说法。当然,英文要实现这一点比较容易,词性变一变、主动被动变一变、换个短语用一用,等等,字词层面的变化比较丰富。
对中文写作来说,没那么多字面上的花样,但我们仍然可以尝试自我要求一下,比如同一个表达,不要接连出现2次以上,推动(或者还是前面那个词,逼迫)自己去找到、使用到不同的表达方式。
家长在看学生作文的时候也可以注意这一点,很有实操性的:看到某个词、某个词组重复太多,划出来,讨论一下还有哪些不同的表达——做个头脑风暴,然后会发现其实有很多。
平时也可以试试这个游戏,茶余饭后,来个“表达多样化”风暴。
其实大家发现了吗,这还是我前面说的,内容带动形式。不是拿着一个词去想,我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它一下……而是先有了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去思考,我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以及,哪些方法表达出来既清楚、又清晰,而且还漂亮(注意:这个漂亮可不是指好词好句)。只有多找一些表达方式,才能做比较、有判断啊,这也是提升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管是内容层面、还是表达层面,能够有意识地去提升【变化】和【多样性】的话,文章就会肉眼可见地,蹭,上一个档次。惠而不费,试试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