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嘘,那些年牛哄哄的嵌套与资金结构设计

今天这篇可视作昨日发文的姊妹篇。至于张、徐两名资管圈曾经的风云人物缘何同时被查,现在能确认的线索,是交集在浙江那一段。“浙江”和“杭州”成了重要的关键词。

至于是从哪些安排里出现的问题,实话实说,我也没问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目前来看到比较有价值的媒体挖掘,是财新的这一段发现:

2021年5月12日,中央纪委官方公众号披露了2020年4月落马的浙江省原国资委副主任朱恒福(2013年5月至2020年5月)的忏悔录,其中写道:“之前,省属某银行原副行长说要帮我理财,利润很可观。于是我筹集了480万元委托他理财,但后来碰到了股灾,眼看我筹来的部分钱还款期限快到了,如果从账户里取钱还款,理财就落空了。他知道后,就打了300万元给我作为补偿。为了逃避监督,我就叫他直接打到了收款人的账户上。”

不过,关于朱一案的牵扯,据我所知其实张当时已被约谈过,理论上应该算是已经过去了。此次是不是另有它案被牵涉?

好了,不说这些人事问题了,本号还是单纯一点,我们就讲讲产品嵌套和交易结构。

下面给大家扒两个,那些年真实的、也很有代表性的产品结构设计。其中一个涉上头那位事主曾经工作过的某股份银行杭州分行,另一个则是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参与的资金“弹药库”。

“愉见财经”的习惯是对事不对人,所以我只说结构给你们听,匿去机构名哈。

一、

某一年,一家境外上市的X公司,股票遭到了国际投行的做空狙击。为了稳住股价也稳住股民信心,X公司和一致行动人已经倾囊不断增持自家股票,但终于,他遇到了两个难题,他需要资金、他就快触及规定的持股上限。

当年也被卷在事件中央一起想办法的我,其实也很唏嘘,商业文明,再文明都逃不开血淋淋的资本肉搏。

那几天,真是生死一线间。如果X公司和一致行动人放弃,那就意味着直接被做空力量狙击掉,股价就是钱,资金链崩断后会发生雪崩,甚至牵一发而动到其它投资盘,最后满盘皆输。

千钧一发之际,他们求到了境内某金融机构,后者肯出手。

你们懂的,银行资金是不可以进入资本市场、不可以投向上市公司股权的,所以绝无表内可能,因此必须走大量表外理财资金。

且,即使是表外,依然监管在上、虎视眈眈,经不起穿透,因此需要做个结构,层层嵌套。

最后,这单融资的方案,走的是那些年还流行的结构化信托——理财资金做优先级,同时靠某种名目获得政府产业基金一起进入信托计划,X公司境内主体也出资,作为劣后。换句话说,蚀本先蚀他,扛起风险,提供安全垫。

钱好了,怎么出境?先寻某可以隐藏于政策保护的投资通道(原谅我不便说尽),再到境外GP可控的BVI公司,由BVI公司买去X公司境外股权。

对,BVI去买,而不是X去买——这样做的美妙在于三点:

1,相当于X就有了对战空头的资金;

2,有了继续增持股票的空间;

3,BVI手上的股票还可以质押掉再换钱。(备注:X自己不敢多质押股权,一是有限制,二是他自己质押需要公告,也立马被查得到,当时的市场信心有多脆弱大家都知道。)

在这套安排之下,X及其股价终于获救。但问题接踵而来:钱怎么回来,保障理财资金安全?

当时的做法是,X获得资金后,在境外开启外保内贷,国内主体拿出资金,回流信托计划。

这个故事精彩么?“愉见财经”所见的金融江湖,真是有太多这样刀口舔血的刺激和弄潮狂澜的快感。只是,万一当时真崩了呢?

二、

表内资金不许去的,除了“股”,大家第二想到的,就是“地”了吧?好,再说个拿地嵌套故事。

某房企B集团需要近百亿资金拿地,实话实说,那真是当年稳赚不赔的H城好地块。巴特,这种钱是贷不了款的。

老规矩,上信托通道,靠银行理财募资。且据“愉见财经”所知,这单理财收益好,本是打算以飨私人银行高净值客户们的。

结构是,A银行所控主体与B集团共同组建一家有限合伙企业,专门运作拿地投资资金项目,但明面上的项目发起方不可能是银行,而是一家信托公司,组建对应的信托计划。

到这里为止,只不过有个信托结构,小意思不稀奇。有意思的是,后面还有银行的风控设计。

风控一,安全垫设计。以上这笔信托计划,作为项目基金的优先级的LP1;为了控制这一理财产品的风险,银行还要求B房企集团必须自投一笔资金,作为劣后级的LP2进入基金,也就是“安全垫”设计。这个“安全垫”约相当于整比资金的30%。

风控二,GP关键人设计。而GP,则是一家基金公司,出资1000万。然后这家银行委派了一个“自己人”进入GP当独立董事,且具有一票否决权。

风控三,资产托管。整个基金都托管在A银行的资产托管部,为基金设立的风险控制与审批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受A银行控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