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 仝小林院士微博精彩100条 一 | 山海精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仝小林

1.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2.当代中医,要拥抱现代科技、现代人文,要迎接新时代、新变革的到来。承中启西,承宏启微,承上启下,承古启今。

3.中医有三大医学思想,至今仍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指导意义。这三大医学思想包括: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整体观)、个体化医学思想、治未病思想。但是,在传统中医诊疗上,又存在明显的不足。

体现在:一、整体观多只注重当下,缺乏对疾病全过程的完整认识和把握。换句话说,空间感较强而时间感不足。时间轴短,就难以把握疾病的全过程。

二、强调个体化诊疗,但对于一个疾病的群体化、规律性、共性把握不够。不但使中医的经验难以继承,同时带来第三个问题。

三、治未病的目标和靶点不清,难以精准。由此可见,中医三大医学思想的先进性背后,隐藏着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带来的三个明显的不足。这三个方面的不足,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4.在中西医结合方面,解放以后,曾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病证结合和宏观与微观结合。但是,怎么实现结合呢?见仁见智,一直没有找到可行之路径。我们为此搭建了两座桥梁:即“病类期态靶,理法方药量”。

在病与证(态)之间,搭建了“分类”、“分期”,而使“病”与“证”牵手。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搭建了“靶”和“量”,使中医走向“量化”和“精准”。按照这种思路,使中西医结合的两个关键而重要的命题,得以落地。

5.古代中医,只关注疾病的“刻下”,虽然考虑到了病与病、病与人、人与环境等的空间,但由于条件所限,缺少疾病发展的时间轴,因此认识是不完整的,难以“全方位观照”。

现代已经有了加上时间轴的条件,也有了专业分科,所以,重新构建中医诊疗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6.对现代医学的疾病,要按照中医的思维,重新分类、分期、分证,态靶因果结合。病类期态靶,理法方药量。这就是“重构中医诊疗体系”的大体思路和基本框架。

证、候、态之关系:从维象医学的角度看,可以这样理解:形象(客观)为证,意象(主观)、比象为候,抽象为态。态为大势,态下分证(候)。

证候,更强调当下的实战,偏于“战术”。态,更强调宏观的势,偏于“战略”。所以,态,是全方位观照。态的提出,主要是适应现代疾病的分期。

7.态靶辨证及其诊治要点

一、动态移靶:以病为时间轴,则态靶是变动之态和移动之靶。举例:肝炎:肝脾湿热(态)+肝功靶~肝硬化:肝瘀脾虚+纤维化靶~肝癌:肝积脾虚+肝癌靶。

二、前因后果:因态与果态。举例:糖尿病郁热虚损。

三、主症芯靶:症靶芯靶:抓主症,打靶心。

四、适应范围: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不同之处在于:把握具体疾病的动态时空,适用于内伤外感一切病,补中医辨证欠靶之不足。

五、如何选择靶方靶药。举例:以往异病同治的局限:靶不清晰。比如:同样辨证为肝胃郁热,可以用大柴胡汤,但高血压病的肝胃郁热,与糖尿病、肝炎的肝胃郁热,均可因靶不同、因果不同,处方策略不同。

8.中医学,把疾病和药物相联系的纽带是“态。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都是针对疾病的“态”。但药物本身,又具有其天然的一物降一物的属性,可以调节某些指标。

所以我们中医和植物药、天然药研究者最大的不同是辨“态”用药。而现代中医最大的短板,也在于辨“指标”用药。所以,我提倡“态靶”结合。

9.态靶(因果)辨证,是我提出的复合现代中医临床的辨证模式。该模式,是针对疾病的一种把握时空、全方位关照、简洁高效的诊疗模式。

其实,对中医在辨证治疗上的优势,对异病同治,大家的认识是基本趋同的。但为什么常常疗效不佳?一是对辨证论治的理解,有缩窄趋势。

本应是“因机证症”的全链条、全方位考量,变成了过度强调“证”,以至于严重忽略了“查因、审机、对症”。二是打靶不足。

“症靶”,古人有许多宝贵经验,继承不够;标(客观检查的理化指标)靶,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利用不足。

以至于在现代医学指标上,中医往往力不从心。三是用量不准。我们提出态靶辨证,就是强调以态(包括因机证)为基立方,以靶(包括症靶、标靶)为参选药。

比如,肾虚型高血压病,我们可以选六味地黄丸,但打靶(降压)不足,在此基础上,加上怀牛膝、炒杜仲,就“态靶”双全。所以,按照中医的传统思维选方针对“态”,将现代药理提示的“靶”重新回归中药药性,再运用于“态方”中,就会实现“态靶”同调。

10.态,的确是中医的发明,是中医认识疾病非常独特的视角。但是,不去研究靶方靶药,在现代医学指标面前,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纯中医,他们是标准的“守正”,是标准的“传承”。

他们不可谓不精通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但是,他们在现代医学有效治疗的强大攻势下,没有守住阵地啊!

所以,在继承传统中医基础上,还要借鉴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的提示,通过药的性味回归,找到中医自己的武器——靶方靶药。

11.参与态者,未必是疾病;是疾病,未必参与态。多病一态,可能是多种疾病和体质因素的集合。态,有整体之态和局部之态。整体之态,一定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治疗的抓手。当你解决了主要的态,关联态就会迎刃而解。至于没有参与整体之态的局部之态,可以放到第二步、第三步,逐一解决。

12.调态之药,讲求药之偏性对证之偏盛,重在调平;打靶之药(因靶、症靶、标靶,),讲求一物降一物,重在拿下。若打靶之药,亦确有偏性,则加以佐制。此态靶结合组方之要义也。

13.凡事之出,均有逻辑,何况病乎?对症治疗,灭火也,常可轻快于一时;辨证论治,调态也,或可助力自身之修复;查机论治,拦腰一刀,断其生路。然此皆治标之不同层次。

唯审因论治,直捣黄龙,动其根器,治本也。奈何诸多疾病,本最难求,因最难消,故为医者亦不得不用治标之权宜。但厘清层次,知己所为、或可深究其发生背后之逻辑,而不至满足于浅尝辄止。

再说辨病论治。病就相当于“果”。果从青到熟,从熟到烂。“青”的时候,如何放其“熟”(一级预防),“熟”的时候,如何放其“烂”(二级预防),“烂”的时候,如何延缓其烂的进程(三级预防)。而每一阶段的态、靶不同,预防的重心也就不同。

所以,辨病论治的本质,是分阶段的态靶辨治。它和辨证论治最大的不同是:辨病论治看的是一个疾病发生发展的完整时空,而辨证论治只是看当下;辨病论治不仅着眼于态,而且有明确的靶,辨证论治往往靶较模糊。

14.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大到人体之器,脏腑之器、小到细胞之器、分子之器…有序则健康,无序则疾病。通贯之构,皆为大器。如经络、皮肤、筋膜、血管、淋巴…故调理大器之法,皆为系统治疗。

而针对某脏某腑、细胞、分子…,则依次为层级治疗。此或可称为中医系统论的层级治疗观。

15.求因审机、态靶辨证、预后防果,始终是我们全面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

16.我们提出的态靶因果辨证,就是针对一个动态发展的疾病,在调态基础上,寻找发病之因,预测未来之果,消除显像之靶。

17.辨证论治的证,本应该是包括因机症的。比如我刚才讲到的高血压病的寒凝经脉证,本身就是求因审机论治。但为什么还要强调求因审机论治呢?辨证论治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出在没有结合到病,没有结合到病的因、病的机。仅停留在“标象”上。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医生诊断气血两虚证,就用八珍汤。但气血两虚的因是什么呢?机是什么呢?就没有深层次去挖掘。

18.胃溃疡病的气血两虚,可能是寒湿伤脾,运化失常;慢性肾炎的气血两虚,可能是寒湿伤肾,肾虚血瘀水停导致的中焦升降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的气血两虚,可能是髓海空虚,生血之源不足;心衰导致的气血两虚,可能是血脉受阻,脾失濡养……。

所以,证的诊断,仅仅到气血两虚这个层面还不够,还要在气血两虚前面,加上因机的诊断。这就是研究求因审机的价值所在。

19.症靶、标靶,与“态”互参,可以大大提高疗效。这一点,大家比较容易共识。至于哪些药是靶药,的确需要好好梳理。

但就目前中药研究来看,单味药、单组分、单成分,在临床使用中尚少,多数是复方使用。故阐明每一味药的机制,常常不易,只能借助一些动物实验等来间接说明。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有“态靶辨证”的思维,和单纯辨证论治,对许多靶点清楚的疾病来说,疗效差别很大。症靶药,许多可以借鉴古书继承,如某药治某症。

但标靶药,则主要靠借助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结果的提示,再回归到临床中去实践、去验证、去创新。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特别需要我们各个学科的医生去探索。

从“态靶辨证”来讲,靶药,常常奠定核心方的基础。再结合到“态”下的不同证型,就会达到“态靶同治”。

“靶”药,特别是“标靶”药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找到“标靶”药,将会大大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大大增强中医的自信。我们共同努力。

20.以黄连为例。用其降糖,靶药也。用其治疗糖尿病肠道湿热证,态靶结合也。用其治疗脾胃虚寒证的糖尿病,更是靶药,须用佐药,以去其苦寒之性,存其降糖之用也。明晰靶药,尤其是态靶双合的药,就是组成核心方的基础。

21.缺乏现代诊断工具,打不开黑箱,对许多疾病的描述,缺乏内在的同质性,疗效评价亦欠客观。但这些都不是古人的错,是时代的局限性导致的。

现代中医,正是要在现代疾病的框架下,全过程的认识疾病,找出疾病的诊疗规律。这些工作本身就是不同于古人,本身就在创新。

22.态靶辨证,寻找态靶双合的靶方靶药,或许会带来中医和中药的一场变革。但其最终的目的,是提高疗效。

靶药,分为症靶药和标靶药。标靶药,又可分为西靶和中靶。西靶,可以不考虑态,如一些组分中药,按西医病理生理的靶来组方。而中靶就是态靶双合。

23.辨识“独藏”,是要顺藤摸瓜,识病机,找病因,用靶方。但前提是,有“独藏”,有靶方。“独藏”,和“但见一症便是”里的某一特异症相似,而不是在一个证候的一组症状里,随便见到哪一个症都可以。

我理解,我们要用仲景这一思想,努力寻找针对“独藏”病因病机的“靶方”。

像疟疾这样的病,相对于许多老年病、慢病,较为单纯。有一个本,是疟原虫(因、靶)。杀死它,是治本;杀不死,减缓证侯,是治标(态)。

中医恰恰是发现了可以治本的药~青蒿。但是,用法不对,或品种不对,没有能够完胜。所以我说,历史上,中医审因论治是非常薄弱的,应该大力发展。青蒿素提示我们:要深入挖掘审因论治的方药。

中医这些年,过分强调了辨证论治,忽略了足以和辨证论治比肩的审因论治和对症治疗。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成功,足以证实了这一点。

24.我一直在提倡:态靶因果。态,是中医的特色,抓住的是状态(证侯),方法是“调态。靶,是客观指标或主症,关键症状或指标抓准了,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是本。因一除,态靶自然解除。果,是预防给药,预测未来,同时也是判断疗效。

最高级是治因,其次是调态和打靶。但是,在未来的疾病谱里,更多的是多因,不明因。所以,调态和打靶就尤其显得重要。

25.经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历经千百年而弥新。经方在日本,无需像新药一样,走研发程序,而是视为经典药方,整建制搬到药典里来,应用于临床,销售于世界。

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日本占据了极大的中药市场。

而中国,别说全部经方,就是任何一个经方做成中成药,都要严格走新药研发和审批程序,否则,视为违法。这就大大限制了经方的开发和应用。

这些年,经方的学习和传播,有所进步。但临床应用上,仍然受到《中国药典》规定用量的限制。

26.如经方的多数药物剂量范围,远远比现代宽泛,而现代药典法规的剂量整体偏小且限定过死,严重影响了经方的疗效。

特别是经方中有毒药物使用,被《中国药典》严格限制,剂量大大减小。如乌头、附子、水蛭等等。而有些有毒药物,药房根本没有,如甘遂、大戟、芫花等等。

这样,虽然说是用经方,但有的只有经方之药,而无经方之量,有的甚至根本就抓不到经方之药,怎么能够谈得上经方之效呢?

所以,要想真正发挥经方的神奇功效,服务于中国人民,服务于世界人民,就要重新审视对于经方的政策,就要放开对应用经方的束缚。

当然,从国家的层面,加大研究之投入,加大开发之力度,加快开发之速度,全面考虑、顶层设计、分步实施,是当务之急。时代呼唤经方,医改需要经方,百姓受益经方。经方大发展的时机到了。

27.西学中来中学西,以我为主筑根基。

专科全科都是你,深度广度两相宜。

莫把别人当己照,模式本来无统一。

28.中醫思維,是象思維。由外踹內,取類比象,療效試錯,不斷修正。在觀象、形象、比象、抽象中,觀象是能力,形象是對話,比象是實戰,抽象是昇華。這就決定了好的中醫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高超的闡釋能力,強大的實踐能力和精准的抽提能力。

当我们以现代医学诊断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后,从思维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简单的把传统中医的病名或证名,简单的和西医的病名相对接。导致我们错失了依据临床实际,重新对疾病分类、分期、分证的良机。以致到目前为止,能够用中医思维审视现代疾病的病种寥寥。

29.中医最大的优势是调态,把体质、性别、年龄、疾病、心理、性格等整合后的状态,抽象出某种证或侯或态,以平衡为目标进行干预,使失衡得以纠正。

中医最大的劣势是对现代医学诊断的疾病,打靶欠准,因果欠清。

30.十六字处方秘诀:

病类期辨,方态相合,药靶相对,因果关照。

以效择量,以毒限量,效毒权衡,合理用量。

态靶为抓手,求因是溯源,推果提前预,药病两相嵌

对病因多一分探究,治疗就多一分胜算。

检查是发现敌情,指引方向。至于这仗怎么打,还要从中医思维去排兵布阵,调兵遣将。

泛化的不求因机的辨证,找不到与态靶相应的靶药,是当前辨证论治疗效欠佳的两个主要原因。

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是否应包括以下内容:三才通观,形神一体,因果关照,抓主症,审病机,平态打靶,与时俱进。

31.十字处方歌诀    

态靶同调主病君,

症靶标靶佐君臣。

断因来路是为佐,

防果形成谓之使。

32.君臣佐使三句话:你最想干什么(主病之谓君),你还想干什么(佐君之谓臣),顾顾后,瞻瞻前(应臣之谓使)。

33.《汤液醪醴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这段话,对医患关系做了深刻剖析。患者为病、为本,医者为工、为标。病不愈的原因,是“标本不得”,所以“邪气不服”。

标本怎么不得呢?治病从病人角度看,有人与病两个方面:患者是否信任医生,疾病是否接受药物;从医生角度看,有人与药两个方面:医生是否看准了病下准了药;是否沟通好了病人。

有病人不信医生抵抗药物者,有病人信任医生而药不对病者,有医生认病不准用药不准者,有医生对病人缺乏信任者。林林总总,病遂难愈。

34.脚气这个病,看似很简单,但搞不清病因就很难治愈。找到了病因,就很好治。 这个病因,从西医讲是真菌,从中医讲是湿热环境。

虽都有效,但治菌可以临床治愈,治理环境可以彻底不生。有个病人,脚气非常重,二、三十年。用达克宁有效,但不能根治。他买了一双非常透气的鞋,结果彻底治愈,至今六年,未犯过。真菌无环境,怎么感染?这就是中医思维

所以,态靶为抓手,求因是溯源。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谓也。

35.可否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成四期:隐痹期、发痹期、尫痹期、脏痹期。寒湿瘀毒虚,似可以看作是贯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条主线。

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殊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毒”的性质,其特异性、专一性、破坏性和顽固性、或许是难以治愈的关键,需要找到“解毒”的靶方靶药。这种“免疫之毒”,可以在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中筛选,找出靶药。

如雷公藤、穿山龙、黄蜀葵花、灯盏细辛等等。并要找到其量效关系以及最佳给药时期、配伍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阴邪为病也。脾肾督虚,阴邪也;寒凝经络,湿流关节,阴邪也;关节成形、变形,阴邪也;遇寒湿加重、反复、迁延,阴邪也;损肺、累心、伤肾,无伤阳腑,阴邪也。着力扶阳,温散寒湿,则阴邪无所遁形矣。

东垣时代的脾胃“亏”,关键是“补不足”,加强营养为治本。当代的脾胃“盛”,关键是“损有余”,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为治本。

代谢综合征之治,堵截与疏浚也。节制饮食,减其来路;促进消化,增其排泄。堵截,靠健康之教育;疏浚,赖肝脾之调达。

“东垣时代之脾胃病,清瘦者为多。贫穷愁苦,营养不良,导致脾胃亏虚,生化无源,气血亏虚者为多,补中益气为其正治。

当今之脾胃病,肥胖者为多。膏粱厚味、饮酒无度,贪凉食冷,思虑过度,运化失常,中满内热,六郁交织,浊、痰、瘀、毒,耗气伤脾。益气健脾消导,除湿消浊化痰,为其正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为治本之法。

此古今异轨,因变机变证变治变也。“亏”“盛”均可伤脾,脾虚必受寒湿。然要关注因机之不同。

“穷”和“富”所患之脾胃病,皆可生阴火。脾胃气虚,是阴火之源。东垣时代,“穷”阴火较多见,而现代过食,“富”阴火亦不少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6.关于阴火的产生机理,阴火既非实火,也不同于阴虚火旺之虚火,是脾胃气虚之虚火。阴火的产生,正常情况下,脾胃中焦之气可以滋养命火和斡旋气机升降,故脾气旺时,气机升降有序,热量可以散发出去;

若被寒凉遏制,或过食壅塞,或脾胃虚衰鼓动无力,脾气不旺,不能滋养命火,而命火产生之热量亦不能散发出去,渐积渐多而郁火成矣。

火性向上向外,或聚于胸膈之内,或聚于胸膈之上,或聚于皮肤之表,或聚于经络之内。虽有偏实偏虚之别,但火郁发之,确为治疗总则。偏实者,升阳散火汤,偏虚者,补中益气汤,半实半虚寒热错杂者,升阳益胃汤。

此治疗之大要也。至于行气,消导、化痰、除湿、散瘀等,凡有利于郁火发散之法,皆可配而用之。

37.支气管扩张:是以咳、痰、喘、憋、咯血等为主症,最终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心衰等病肺及心之病。核心病机在痰瘀(热)损伤肺络。但痰瘀(热)如何产生?脾虚寒湿是也。

脾无虚则无痰,无痰则无瘀无菌无热,无痰瘀热则无损。所以,调理脾胃(包括调理肺肾),祛除寒湿,使痰饮无生成之环境,确为求因之策,治本之法。从这个角度和意义来讲,此病又属于脏腑风湿之范畴。

支扩,外邪伤络在前,痰瘀(热)损络在中,病肺及心在后,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治不得法,则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要分期,似可分为病气血阶段和病脏腑阶段。

应在流调基础上,确定每阶段有哪几个常见证候及有效方剂,并提出与发作期和缓解期相对应的治疗策略。因机证症之辨析,大致如此。

38.老年痴呆,早期是欲而不达的自责苦恼,晚期是无欲无求。

39.用中药之偏性,调人体之偏态,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而中药之偏性,正是基于植物、动物、矿物本身的一些特质。如虎胫骨、鹿茸、牛鞭等。中药复方的功效集合效应和一药多效应的选择性关闭,也是复方组方配伍之精妙处。

40.正邪较量,如同天平两端。危重之际,邪盛一端,占据绝对优势。倘若病重药轻,难以扭转格局。

但因每个人对药的反应性、敏感性不同,常需试药。此时,看似大剂,但小量频服,既可找准合理用量,又可进退自如。何险之有?

邪气本伏,伺机而动。正气一弱,旋即滋张。邪伏何处?在气、在营、在血,在奇(恒)、在腑、在脏。由内而外,波及于表。故治亦奇特。

41.急危重症,轻手轻脚,足成偾事。大剂量安全性的关键在于:多次频服,伺变而进退。或中病即加(有动静,但无大动静),或中病即减即止(撼动根基)。

四道汤:用于心、肺、肝、肾等慢病导致气虚气滞血瘀水停,二便不畅。气道、血道、水道、谷道,四管齐下。生黄芪30,木香12,川芎30,泽泻30,益母草30,炒莱菔子30。

42.仝氏光明丸:抑郁如同阴霾,光明一出,阴霾自散。光明丸。仙茅15,仙灵脾15,羌活9,川芎15。二仙培补命火,羌活刮散阴霾,川芎理血中之气。“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阳明之语,乃治抑郁之大法也。有方歌曰:抑郁自有光明丸,培补命火属二仙。刮散阴霾羌活胜,川芎理血气亦宣。倘若焦虑伴失眠,黄连温胆枣仁煎。

43.我用蝉蜕、僵蚕,主要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表现为脏腑风湿者。每于扁桃体或咽喉壁有感染灶,蛋白尿则加重。蝉蜕、僵蚕,主要是疏散风热,透邪出表,从而减少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我不用蝉蜕、僵蚕,而用水蛭、土鳖虫、地龙等虫类药通络。

脾瘅肾病与消瘅肾病的发生发展完全不同。脾瘅肾病,除络脉外,脉络损伤明显,与痰湿浊瘀毒,关系密切,以伤阳为主线。消瘅肾病,主要损伤络脉。以伤阴为主线,治法差别甚大。

44.红曲,是降胆固醇的靶药。因其含有洛伐他汀,有少数病人会出现肝功损害或肌肉酸痛(肌溶解现象)等。而且脂肪肝甚至脂肪性肝炎患者又常常合并高胆固醇血症。

我在临床上见到肝功损害的代谢综合征的血脂异常病人,仍用红曲,但配伍诸如茵陈、赤芍、五味子之类,至今尚未发现肝功恶化者,反而肝功损害减轻。

45.五味子

五味杂陈酸第一,

降酶稳膜扛大旗。

汗尿阴精神气敛,

肝茵肌莶好伴侣。

(注:肝酶高配茵陈,肌酶高配稀莶草。)

46.吉林人参,我用于调补,每日1~3克;用于治病,3~15克;用于回阳,15~30克。然调补,亦须间断服用。所谓“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47.黄药子是甲亢大药、靶药。除注意选择热证(肝热、血热、湿热)、短时(不超过半个月)、适量(9~15克)以外,肝损,是可以预防的。我用黄药子,喜欢配伍五味子,防止肝损安全可靠。另外,甲亢肝热、血热者伍赤芍,湿热者伍茵陈。均可以大大减少肝损。

48.诸多疾病,或“起于中焦,及于上下”,或四旁久病,归于中焦。何也?土为中央,灌溉四旁。中央健则四旁通,中央病则殃及四旁。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反之,中土之外,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为四旁。四旁久病,亦少有不波及中央者也。故凡治病,调脾胃为第一大法。

49.吃药上火,亦当分补而上火与热而上火。干姜属前者,人参应属后者。

50.如何指导中医医生在临床上使用何首乌而避免肝毒性呢?查出何首乌易感基因,告知医生,当然是最好的,但有难度。

我个人的经验,一是慎用。补肝肾的药很多,不一定非选何首乌;

二是配伍。我在脱发上用之最多,用时少佐茵陈或五味子,比较安全。

三是监测。对原有肝病史(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者,非用不可则定期监测肝功。

【声明】本文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