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十二)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十二)

原创2021-09-10 18:04·跃说中医

某 阳明虚,内风动,右肢麻痹,痰多眩晕。

天麻 钩藤 半夏 茯苓 广皮

解析:本病也是两和肝胃,但与前面的病例比起来,本病例痰湿重一点,想必有苔白腻,胸脘痞闷,脉弦滑等表现。故本方和肝即重在清肝熄风,用天麻钩藤,治疗眩晕,取天麻钩藤饮之意。和胃即重在降胃化痰,以陈皮,半夏,茯苓,二陈汤降胃气,而化痰,因胃气降则肺气降,肺气肃降则津液下行,而痰湿自化。

葛三八 年未四旬,肌肉充盈,中病二年,犹然舌强言謇,舌厚边紫,而纳食便溺仍好。乃心胞络间久积之热弥漫,以致机窍不灵,平昔酒肉助热动风为病,病成反聚于清空之络,医药之治痰治火,直走肠胃,是以久进多投无效。

至宝丹。

解析:年未四旬,则阳明为衰,故肌肉充盈,纳食便溺仍好,则病不在中下二焦。然中风二年来舌强言艰者,指舌窍转运困难,语言不利也。舌为心之窍,此病则于舌,但属心包络之疾患,机理如上案。平素酒肉,助热动风,湿热盘踞与心包,内风上旋于舌窍,故久病不愈也。因病不在中下二焦,故治痰治火,直走肠胃,病不能愈。

治疗当清心包之热,开心舌之窍,至宝丹。

此案也体现了叶氏准确识病,精准用药的特点。叶天士医案的长处是精准辨证,用药依据指证确切,从不混治。

程 脉濡无热,厥后右肢偏痿,口喎舌歪,声音不出。此阴风湿晦中于脾络,加以寒滞汤药蔽其清阳,致清气无由展舒。法宗古人星附六君子汤益气,仍能攻风祛痰。若曰风中廉泉,乃任脉为病,与太阴脾络有间矣。风湿中脾络。

人参 茯苓 新会皮 香附汁 南星姜汁炒 竹节白附子姜汁炒

解析:前面说的几个案例,以涉厥阴阳明者为多,多有阳明经脉空虚,肝风内旋所致。而本例,为厥阴太阴之病,与前例有所不同。 脉濡是脾脉,濡主虚,主湿,脉象为浮而细软。

厥后,指中风急性期后,厥,类似于内经说的薄厥,煎厥,“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右肢偏废,由为气,左为血,右为脾胃,左为心肝。提示脾肺气虚的因素存在。口喎舌歪,声音不出,提示也存在窍闭的因素,但这属于脾虚生痰的湿痰。阴风湿晦中于脾络,是一个典型太阴病的表述,提示本病病位在太阴经络,有表证。病性为脾虚痰湿,无热证。

加以寒滞汤药蔽其清阳,致清气无由展舒。为何用寒滞汤药,显然是前面的医生习惯性地运用了前述的凉开之法,就像现在的医生,习惯性地用痰热清,醒脑静注射一样。但这个病人本身是属于脾虚湿盛,寒湿之邪阻滞脾之经络的,寒药入胃,更碍脾气,脾气被遏,清阳不升,则四肢不得禀气,舌窍难由舒展。

此证当健脾化痰为主,故用星附六君子。本证湿痰为患,故可祛痰,本有外风,阴分不亏,故可攻风。

最后是一个鉴别诊断,前面有一个风中廉泉的病例,用的是至宝丹,那个属于任脉的病,因为任脉主前正中线的病。而这个,是口舌歪斜,并非正中,与脾的经络巡行有关。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有间,是有差别的意思。

用药:基本上是星附六君子汤的原方。本方专主化痰,原方去白术,炙甘草,可能是为了减少守中之药,使药物能更专精地行于脾络,也就是说,病在经络,脏腑之药则酌减。

此外,关于白术、苍术之辩,历代本草,均认为二者相近,白术补脾强于苍术,苍术燥湿强于白术。但二者的区别还有,白术入胃阳明多一点,即能治湿,还能润燥。苍术入太阴脾多一点,既能解表祛风,又能燥湿升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