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贴大全:266 三国 魏《受禅碑》

受禅表碑亦称《受禅碑》,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处的繁城镇汉献帝庙内。三国魏黄初(202年)刻,《受禅表》碑,高3.22米,宽1.02米,厚 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字方正,渐开唐隶之门。

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隶书阴镌,内容首先阐明禅让乃自古之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将军固请下,他“回师千虑,至于再,至于三”才在繁阳(今繁城镇)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

该碑系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受禅表碑书法欣赏方面结构方严整肃,用笔刚健斩截,意气雄伟排宕,且不失汉末名碑如熹平石经、张迁、礼器等骨气洞达、探穆渊雅的大家风范。在笔法上更有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落笔逆锋减少,而变之以单刀直入;收笔重顿后迅速提起使成方波,这已经是萌芽时期的楷书的一种特殊书法欣赏笔法。

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冬十月乙卯,逊位于魏王曹丕,丕随即登基称帝并改元大魏黄初。十月辛未刻立此碑以纪其受汉“禅让”之事。《受禅表》与著名的《上尊号碑》并立于许昌南曹魏故城汉献帝庙中(其地在今古城村),庙久废。

《受禅表》与《上尊号碑》同为魏初巨制,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法亦久为世重,故自唐宋以来,迭经著录。其结构方严整肃,用笔刚健斩截,意气雄伟排宕,且不失汉末名碑如《熹平石经》、《张迁》、《礼器》等骨气洞达、探穆渊雅的大家风范。

明郭宗昌《金石史》评其“书法同《劝进》,虽小远汉人,雍雍雅度,衫履自饰,亦复矫矫。”赵崡亦谓此碑“隶法大都与《劝进》同”。王世贞曰:“余始喜明皇《泰山铭》,见此而恍然自失也。汉法方而瘦,劲而整,寡情而多骨;唐法广而肥,媚而缓,少骨而多态。

汉如建安,晋三谢,时代所压,故自不可超也。此语得评书三昧。”(《石墨镌华》)从汉字字体的演变来看,汉末魏初之际,正是由隶变楷的过渡时期.魏初诸刻,承袭汉末《熹平石经》、《鲜于璜》、《张迁》等碑。

杨守敬《学书迩言》亦谓《孔羡》、《范式》、《上尊号》、《受禅表》“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厉,遂为六朝真书之祖。”与之稍晚的魏《王基碑》以及吴《谷朗碑》,则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折刀头”的笔法,字形上亦更似后世的楷书了。故前人论该碑开魏晋六朝楷书之先河,无疑是确当的。

此碑无书者姓名,唐刘禹锡说是王朗撰文,梁鹄书丹,钟繇镌刻,世谓之“三绝”(见唐韦绚《刘宾客嘉话》)。颜真卿则以为钟繇书(见宋欧阳修《集古录》及娄机《汉隶字源》),然二说均无确据,故不足信。

相传这里原为魏文帝曹丕受禅时居住之地,受禅结束后在此建造“魏文帝祠”进行纪念,并在其前院建“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和“受禅表碑”记录受禅一事。而祠堂正殿中塑魏文帝像,受历代地方政府保护,而到了明朝弘治年间,许州知州邵宝,出于扬刘抑曹的思想,见到繁城竟然有曹丕的塑像,一气之下就砍掉曹丕的塑像,让改祭汉献帝,因此这里成了汉献帝庙。据巩东平讲,汉献帝庙大概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大量的古碑遭到了破坏,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和“授禅表碑”了。

这是两通记录曹丕受禅事件的碑刻。“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为曹丕即位当年所立,额题篆书阳文“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文为32行的隶书,其中正面22行,背面10行,内容是46位公卿呈给魏王曹丕的奏章,劝曹丕代汉立魏行皇帝之事。

“受禅表碑”与“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并列,额题“受禅表”碑文22行,每行49字,内容是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的过程,说汉室气数已尽,魏王理当代汉。碑文首先阐明禅让是千古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所以他该取代汉献帝为皇帝,再接着写曹丕在公卿将军的多次请求之下,经“回思千虑,至于再,至于三”才接受禅让的经过。

碑刻上的文字,冠冕堂皇,无非是想通过立碑的形式,为曹丕洗刷篡位的罪名。三位大腕合力制造“三绝碑”,曹丕立下两通碑刻为自己辩解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其中的一通受禅碑被后人称为“三绝碑”。

“受禅碑”为何被称为“三绝碑”?这两通碑刻究竟为谁所刻,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唐刘禹锡在《玉堂嘉话》中有“魏受禅碑,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字,谓之三绝”之说,所以后人也就把繁城的“受禅碑”称为“三绝碑”。

说起这“三绝”,首先是文章绝:其碑文由当时的御史大夫王朗撰写,文辞婉妙,气势磅礴,增字则余,去字则损,不枝不蔓,无懈可击。

其次是书法绝。由当时的礼部尚书梁鹄书写,汉隶之字,凝重遒劲,气度雍容,结构严谨,体势方正。

第三绝就是镌刻绝。据说是当时的大书法家钟繇所镌刻,在这三人中,无论从哪方面讲,钟繇都是名气最大的一位。他是楷书的创始人,他在三绝碑上所刻的文字,上承前代篆书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隋唐楷书的风范,体现了那个时代最高的书法成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