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的 “核心” 居然是线条!

线条的质感与笔法和刀法有关,包括线条外形和线条内质、以及线条外形与内质的关系。印章中我们所追求的线条美感应该是有精神和力感的,有“骨”才会有“力”。丰骨肉润才有艺术上的线条美感。骨血峻宕才能意气丰发。笔陈图中有云:“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骨丰肉润,入妙通灵”(王僧虔语),它强调了“骨”与“肉”结合,缺一不可,对线条来说达到“骨丰内润,肥瘦相和,骨力相称”的境界是印人应该追求的,对于印章线条来说“骨”是“形”又是“神”,是“意”又是“法”。“骨法用笔”与内在的风骨气韵达到水乳交融的结合,形与神、意与法达到完善统一。

肉是外在的,附于骨之上,与皮毛、筋、血有关;其间的牵连、包裹与保护才使之骨肉相生,相互依存,方能表现出各种精美的形态与动作。线条的刚柔、苍朴、古厚、动静等就是骨与肉共同作用的美态与情趣,所以笔法对印章来说是“印从书出”。

印章文字由线组成,然骨是由线条来体现的,肉是依托于骨之外的肌肉。前者包括“力、势、质”,后者包括“粗、细、刚、柔、断、连”。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骨肉相连,意气双生,于篆刻中一线之内有力度、硬度、弹性等性格,也含肥瘦、粗细、枯润、巧拙之特性。

只是在表现中有所主次与轻重,黄庭坚云:“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就是这个道理,线是篆刻艺术的生命,正如徐上达《印法参同》中所云:“笔法者,非落墨之谓也,乃谓一点一画,各有当然。“要” 纤得衷,修短合度,曲处有筋,直处有骨,包处有皮,实处有肉,血脉相通,精神其足。

”只有肉中含骨,骨肉相生,才能刚柔相称,方显坚挺峻美,力感无穷,神韵和畅。对于一根线条而言,在用笔上要有体现,起笔见墨韵追求墨汁的“渗化”效果;行笔要劲健体现力感;收笔有势,在体现整个线条力感的同时,显得干净利落。然篆刻艺术中线条的笔意要通过刀法来表现其骨质与弹性。若没有得心应手的刀法就很难表现出笔与骨肉的力、气、形、质来(下讲再记)。

不同的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效果不同,有的表现以骨势为主,有的以墨韵为主,也有的以刀韵为主,还有骨肉相生、势韵结合的,即使同一作者对不同内容、形式、心情,也会有不同的刀下表现。但不论那种结果对印人来讲线条质感中的骨肉情态也必须是健康的。首先要写好篆书,潘茂弘在《印章法》中云:“落墨求工,方可下刀。

”又云:“得意千方犹少,失意一方疑多。得意处,多在快活中想来;败笔处,还是忙中落笔”。可见习篆与下刀的关系,提高篆书书写的水平,大凡有成就的篆刻家一定是杰出的篆书高手,加之提高审美眼力,多看多临分析归纳吸收应用,看能养心,临能养手,看临结合,方能递进。

在线条上所表现的性能因素有曲直、刚柔、粗细、动静等,线条变化要有快慢、轻重、松紧、刚柔。点运动成线,线运动构成面、体。篆刻中线的有机组合构成结体、章法。因此我们对线的理解与学习应该是首要的。

然线条之动静于印面上最重, 斜线给人的视觉感觉是动态的,平线给人的视觉感觉是静止的,在印面上动容易激活人的视觉,也就是说动和静在视觉中映入眼帘的视觉信息先是动。可见在一印中动是主要矛盾,静是次要矛盾,在视觉审美上静态表现是沉稳,动态表现出活跃,但是在多种情况下动静不是那样的单纯,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于作品内甚至在一字之内、

一画之内都存在着动静的因素,要根据人们的审美习惯或心理接受程度,选择应用篆刻中动静线的组成,抓住最动人的一瞬。使欣赏者浮想联翩。所以线的应用考虑其方向、长度、宽度和它们的相互关系。要求统一协谐,一切因素的搭配都应该成比例,在人们视觉审美能接受的范围内,能给人以美感,使力与势蓄含其内,见精神有活力,是生命之线。

线的生命是通过运笔、运刀而形成的粗细、直曲等来体现,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技巧、力量等净化线条,如同音乐一般是表达性情的,徐上达云:“纯而不动,则枯木死灰,有形无神矣。故刻画虽定而运笔挥力,流丽活泼、俨有生气,若能与人相笑傲,而人不倦于应接,乃见精神。

”然作者情感的随机性是线条丰富变化的根本原因,这种变化在外形上也是印面所需的,这种外形轮廓中包含着质感与速度,通过运刀的不断变化,可产生动静、曲直、刚柔等具体而细致,变化丰富的线条质感,线条间和谐统一起来满足了人的心理和视觉感受。和谐统一的线条要求是具有节律感,体现作者情感因素,体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和力量。

它的感性特征,属于阳刚之美的是大、刚、直、粗、涩、动。属于阴柔之美的是小、柔、曲、细、滑、静。从表现形式上虽为对立,运用时必需和谐,黄宾虹云:“宜圆、宜平、宜重、宜留、宜变。”这“五变”之说就把线条的要求具体化了,可见线条本身的自由自在,变化多样乃是构成“大美”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要强调,好作品线条的运动及其内在的节奏变化是极其丰富的,而这种变化就得益于用笔、用刀等多种手段,印人不仅要练得一手好的技巧,还要有随时、随兴设计印稿的习惯,通过印稿的设计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意向,于平面设计中参以动势与方向,

合理的运用矛盾,特别是对比的手法贯穿其内,这样的线条组合就有立体感了,正如《印章法》中所云:“夫篆作淡神静思,预想字形,须相亲顾盼,意在笔前,刀在意后。”其次在体现线条质感过程中所运用的矛盾手段要根据印面对线条的要求,以合适为宜,不可偏颇任何矛盾的一方 ,才是高手所为。

文章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

  • #印章 #篆刻 #印稿设计 #刘旭峰篆刻

    #印章 #篆刻 #印稿设计 #刘旭峰篆刻

  • 请问如何制印?

    制印的第一步应该是设计印稿.初学应从临摹开始,熟悉章法和布局.第二步是将设计的印文反书到印石上.常用的有三种方法:①水印上石法,即将写有印文的印纸反覆于印石上,四边对齐,用清水使其渐湿,印文的墨迹便可 ...

  • 历代篆刻赏析

    二簋二簠之斋收藏石墨印 赵叔孺 此印11个字分为3行排列,篆法方园相参,顾盼生姿.章法错落参差中自有规矩,实中有虚,"二""之""收"&qu ...

  • 篆刻艺术的核心是线条

    线条的质感与笔法和刀法有关,包括线条外形和线条内质.以及线条外形与内质的关系.印章中我们所追求的线条美感应该是有精神和力感的,有"骨"才会有"力".丰骨肉润才有 ...

  • 中国玺印篆刻艺术的流传与演变丨参观辽宁博物馆玺印展记

    中国的玺印有着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其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密不可分,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之前,玺印虽是一种以实用为主的征信器物,但也形成了 ...

  • 韩天衡:篆刻艺术四十多年来是前所未有的繁荣

    韩天衡四岁写字.六岁刻印,在方寸之间徜徉近八十年.他对篆刻艺术的感知.他在作品之外的心声,日前具化为一场展览,呈现给观众.历时五个多月的<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2021年5月5日在上 ...

  • 【篆刻艺术】极美的佛像印章--百佛图

    佛像印起源何时,没有明确记载,至少秦汉以前是没有发现的,但佛像印的形成过程是由秦汉肖形印(图形印)转化而来. 元朝统治手段残暴,歧视汉民族,据史料记载元代专权数朝的大臣伯颜,曾突发奇想,说是要杀掉赵. ...

  • 【篆刻艺术】与佛有因-佛像篆刻艺术欣赏

    品读之后, 愿享同感. 欢迎来到艺缘空间

  • 【篆刻艺术】佛像印绝对不能肆意乱盖!

    佛像印在书画作品上的使用也是有所讲究的.现在有不少书画家拿着佛像印肆意乱盖,有的当押角章用,有的盖在与佛毫无关联的作品上,这都是不合佛理的.关于佛像印的用法,一是只能作为引首章,钤在作品的上方或中间适 ...

  • 大美篆刻之黄牧甫篆刻印文解析,黄牧甫篆刻艺术赏析

    黄士陵字牧甫,作穆父,穆甫,晚年别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黄士陵在古文字学及碑刻.玺印学方面的修养在晚清印人中十分超群.其对邓石如.吴让之尤为心折,常常心摹手追.黄士陵在广雅书局以校书为契 ...

  • 由文雅到张扬,南吴北齐的篆刻艺术,嘉德辛丑年春拍

    1921年,吴昌硕曾为齐白石定了一份润格,润格中说白石"吟诗多峭拔,其书画墨韵孤秀磊落,兼擅篆刻,得秦汉意".这年吴昌硕78岁,已经移家上海十年,成为名满天下的西泠印社社长:而齐白 ...

  • 唐吟方:余正的篆刻艺术及印学研究

    文\唐吟方 谈起浙江印坛,余正是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以他在篆刻创作上的综合实力及多方面才能,单凭一手工稳严谨的浙派印风,足成名家.作为专业印人,他长期在西泠印社从事篆刻创作,师承名师韩登安,研习浙派印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