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医执业医师四大经典常考点背诵版

大众医学助手平台粉丝交流群
识别二维码,即可进群
备注:因有不良人士会进群发不良言论及恶性广告损害平台名誉,若需要进群学习请添加小编微信,进群需支付9.9元入群费,中医在校生免费(须出具学生证)方可入群,群内每天更新中医类别电子书2000余本,群内有各个领域的医学同行可以交流学术!
优质公众号推荐
大众养生助手

大众养生助手主要更新专业的大众养生知识,人生哲学,生活态度,让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优质的心情和高质量的生活态度!您值得关注!
Official Account
康复记

定期更新一些康复专业知识点,跟大家一起学好康复
16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平台网盘资源
中医古籍全本

【网盘资源】中医大辞典上下册PDF版

【网盘资源】中医古籍全套1042本PDF版

【网盘资源】中医古籍一160本PDF版

【网盘资源】中医古籍二364本PDF版

【网盘资源】中医古籍三296本PDF版

【网盘资源】中医古籍四199本PDF版

【网盘资源】唐宋金元医书大成23本PDF版

各类学习资源

【网盘资源】中医课程复习资料

【网盘资源】中医各科学习总结

【网盘资源】中医执业医师全套复习资料 视频+习题

【网盘资源】伤寒论视频全集网盘资源

【网盘资源】中医类别考研参考资料

【网盘资源】中医全科十三五规划教材PDF版

【网盘资源】中医各科精品视频全集资源

【网盘资源】军队文职复习考试资料

【网盘资源】吴雄志视频音频全集

【网盘资源】倪海厦视频音频全集

【网盘资源】徐文兵视频音频全集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内经

1、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治未病”养生防病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及其意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3、素问·阴阳应像大论

“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值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4、素问·经脉别论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和“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观点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5、素问·太阴阳明论

“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及临床意义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6、素问·本神

由心“任物”到智“处物”的思维过程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7、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8、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9、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0、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11、素问·热论: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12、素问·评热病论: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13、素问·咳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①,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14、素问·痹论: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15、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16、素问·异法方宜论: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17、素问·汤液醪醴论

“神不使”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

18、素问·标本病传论: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19、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伤寒论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条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条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遇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条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条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条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条

2、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条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条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条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条

3、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4、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5、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条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一两,或小便利-茯苓,或下利-芍药+干姜二两,或呕者-附子+生姜至半斤,真武汤主之。316条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葱九茎,或腹痛-葱+芍药二两,或干呕+生姜二两,或咽痛-芍药+桔梗一两,或利止脉不出者-桔梗+人参二两,通脉四逆汤主之。317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五味子、干姜,或悸+桂枝,或小便不利+茯苓,或腹中痛+炮附子,或泄利下重+薤白、干姜、五味子者,四逆散主之。318条

6、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条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条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条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臟准此。(一)

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谁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臟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臟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臟腑之文理也。(二)

3、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十五)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为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遇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2、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2、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重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1、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2、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师曰: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2、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肾着之病,其人身体痛,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肾气丸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腹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2、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呕而长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1、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经,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1、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2、妇人臟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温病学

温热论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轻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9、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 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10、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在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温热病篇

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2、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3、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4、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5、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6、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7、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温病条辨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2、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3、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4、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5、邪入心包,舌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6、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7、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8、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 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9、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

10、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11、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12、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13、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

免责.声明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