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票房文武场配合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 ◆ ◆ ◆

京剧票房文武场配合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扎多乙

◆ ◆ ◆ ◆

京剧文武场的配合十分复杂和微妙,能体现出京剧音乐的特色,在专业和高水平票房里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要求,我在这里说的是一般的票房,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就成了问题了。

一般的票房由于条件所限,重视文场而轻视武场,很多票房先有文场而后有武场或只有文场没有武场,因为有了文场就可以唱了。许多胡琴班的教学只教胡琴的拉法,而没有文武场配合,特别是胡琴与板鼓配合的内容。这些都是一般的票房里文武场配合不好,互相说不上话的原因。文武场配合的内容很多,在一般票房里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行弦转过门

在京剧的唱腔中间经常加一段行弦,以伴奏演员的动作或道白。行弦是一段自由反复的音乐,什么时候转过门,应该由鼓师来引领。行弦转过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锣鼓把行弦收住,另起过门,一种是板鼓给出转过门信号,胡琴自然转入。

第一种形式在转西皮摇板过门中应用最多,其行弦曲谱如下:

转过门的信号为

,打在最后一拍,告诉胡琴下一番儿要收行弦、起锣鼓了,

在下一番儿中,鼓师在行弦的旋律中打出锣鼓的开头,锣鼓的头锣正好落在最后一拍,胡琴要随着锣鼓的头锣把行弦收住,再按锣鼓重起过门。

第二种形式在转二黄原板、西皮原板(青衣)和西皮流水、快板过门中应用较多。

转二黄原板,在下列曲谱中标有

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在下一小节转过门,起始音为5、1、2三个,都可以与过门衔接。

转西皮原板(青衣),在下列曲谱中标

的地方将本番儿行弦完成,然后进入过门。

转西皮流水、快板,在下列曲谱中标

的地方直接进入过门。

有的琴师没有这个意识,鼓师没给信号自己就转了,或者鼓师给了信号仍然继续行弦,都不好听,也破坏了乐队的整体性。这个地方必须听鼓师的,不是鼓师高明,而是他最方便观察演员的动作或道白,给出的信号也最简单、明确,乐队可以一起转入过门。有的专业琴师开玩笑说,鼓师不给信号,我就一直行弦到天黑。

2、开唱速度的统一

开唱一般都是由锣鼓先开头,然后文场起过门,最后演员开唱。由于水平的限制和磨合的不够,往往会出现锣鼓、过门、唱腔速度不一致,各行其是,谁也不管谁的现象,非常难听。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要靠多练习、多磨合,但是在还没有完全一致之前,一定要养成一个习惯,即过门的前一、二小节一定要按锣鼓开出的速度拉,唱腔的前一、二小节一定要按过门开出的速度唱,如果不合适,在前一、二小节过后再调整,这样,不仅听着顺耳,也便于文场、武场与演员切磋,最后大家达成一致。养成这个习惯还有一个好处,即便是磨合得再熟练的段子,也可能出现速度不合适的情况,能够及时调整,并不露痕迹。

3、文武场的咬合

在京剧唱腔伴奏中,文武场一般是分别演奏或衔接演奏,但也有个别地方是合奏,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表现力,需要文武场完全咬合在一起。例如〔大不该你打伤人把大祸闯下〕一段的点头和尖板。

文武场的合奏与乐器之间的合奏不完全一样,因为武场只打节奏而没有旋律,不容易找齐。如何能使文武场咬合在一起,首先,凡是文武场合奏的地方都是以文场节奏为主,武场要熟悉这个节奏,圆着板打,不能像独奏时那么自由。其次,文场要主动与武场咬合,这是因为文场调整节奏比武场灵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武场声音大,一打起来,听不清文场的声音。反过来,鼓师要不断听取文场的意见,修正武场的节奏,不断的磨合。

其实,能够与文场合奏的锣鼓点并不多,只有导板头、凤点头、尖板、夺头、哭头、断头、浪头、抽头、一击、两击等,大家可以认真研究一下,怎样咬合,避免各奏各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