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都来自什么家庭?这10句精华,请父母牢记
“双减”不减责任,为人父母,做好这“十要”,避开这“十不要”,孩子才能更好成长。
作者丨常常
转眼间,开学已过两周。
作为“双减”后的第一个新学期,孩子们的学习负担明显减轻。
孩子似乎也在学业的松绑中,找到了久违的童年快乐。
但这份快乐背后,做家长的绝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双减”不等于放养。
孩子的学习回归学校,父母的家庭教育也要跟上。
《开学第一课》里,董卿曾说过:
如果你在该教育孩子的时候,选择了拼命挣钱,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苦赚了一辈子的钱,说不定还不够他败家一年。
好父母胜过100位好老师,想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一定要重视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
新学期,这“十要”和“十不要”,父母一定要先做到。
- 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短片,儿子给同学过生日回家晚,父亲不由分说一顿训斥:
“天天出去瞎折腾,放假也不回来学习。”
当自己晚回家时却振振有词:
“和老同学出去聚个会怎么了?”
成天教育孩子“人穷不能志短,不能偷钱撒谎”,却偷拿孩子妈钱包里的钱。
网友们评论称,太真实了,像极了自己的父母。
说一套做一套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毫无威信和信誉可言。
想培养言行一致的好孩子,父母要先“说到做到、绝不双标”。
父母的点滴行为,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只有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能表里如一。
- 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不要用“陪着”去敷衍
过去,孩子放学后要写大量作业,周末要上各类培训班,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少之甚少。
“双减”后,父母和孩子有了大量的相伴时光。
但很多父母只是被动陪着孩子,没有主动陪伴。
看看这个采访就知道,父母陪伴时心不在焉,孩子有多受伤。
有的孩子表示妈妈一点都不和她玩,有的孩子说父亲要看比赛,有的孩子疑惑为什么父母总有紧急使命要去完成。
比起好吃的和玩具,孩子们需要“父母”的程度,超乎大人想象:
“我跟你发誓,我会表现很好的!”
“刷牙的时候我再也不窜来窜去了!”
“就算你去阳台,我也会抱着你。”
孩子成长中的首要需求,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质量的陪伴至关重要。
被父母花时间、花心思陪伴的孩子,内心安稳,自信勇敢。
他们懂得享受亲情,也自然而然能学着父母的方式,用心传递爱、回馈爱。
- 要培养孩子的品行,不要以爱之名纵容溺爱
这几年,郭晶晶霍启刚的育儿方式频频登上热搜。
归根结底,不是因为豪门光环和冠军头衔,而是他们的教育理念。
他们从不将孩子当做“豪门富二代”去溺爱,反而特别注重品行教育。
为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会特意带孩子干农活;
孩子们想要零花钱,也要擦车或者做家务来赚取;
他们经常带着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培养爱心和同理心;
孩子们穿的衣服,也是和普通小孩一样的平价款。
真正的爱孩子,不是用金钱堆砌物质,或插手代劳一切。
而是身体力行培养品格,潜移默化传递教养。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意志坚韧,情操高尚,人格完整。
长大成人后,自然有底线,有爱心,懂尊重,能包容。
- 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总是打压指责
“双减”之后,应试束缚减少,很多家长感叹“孩子更不好管了”:
天马行空,想一出是一出;自我意识激烈迸发,甚至叛逆反抗;天天有新点子,父母的思维明显跟不上。
于是,很多父母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打压孩子的想法,指责孩子的缺点。
但这样不仅无济于事,还会使亲子关系陷入糟糕的境地。
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博士研究发现,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就是倾听。
父母认真倾听,才会走进孩子的内心。
久而久之,孩子的负面情绪、冲撞行为才能日渐减少,对父母也会报以同样的尊重与体谅。
- 要做情绪稳定的父母,不要将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
美国励志导师奥里森·马登说过: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德国绘本金奖作品《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中,妈妈发火时,小企鹅的身体被震得四分五裂。
它的脑袋飞到宇宙里。肚子落入大海里,翅膀掉到丛林中,嘴巴插在高山上。
它吓得魂飞魄散,但不敢停下,只剩一双脚跑啊跑。
直到妈妈找到它,对它道歉,找到它丢失的身体重新缝好,小企鹅才身心如一。
父母控制情绪的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对世界的信任程度。
想要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父母首先要做情绪的主人:
客观看待事件,接纳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独立的生命,偶尔情绪失控,事后一定要及时道歉,
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才会更松弛、更平和、更快乐。
- 要给孩子温馨整洁的环境,不要用凌乱不堪的环境把孩子养懒散
很多父母感叹:“双减”之后,家才是家。
因为孩子不再只是回家睡个觉,而是有更多的时间在家里生活。
这时,温馨整洁的家庭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哈佛商学院调查显示:
“将课桌收拾齐整的孩子,往往成绩优异、乐观开朗。
因为整理使得他们学会了规划、学会了耐心,心无积尘,面目清明。”
同理,如果家里杂乱无章,孩子内心的秩序感就会被破坏,变得任性懒散,
如果家里干净整洁,孩子则头脑清爽,内心平静,下意识地向好习惯看齐。
如果父母能花点时间收拾家、装点环境,不仅能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还能激发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这一点,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是现成的老师。
- 要和孩子一起努力进步,不要坐在麻将桌前指挥孩子
这次开学之后,减负的不只是孩子,还有家长。
不用陪学、不用送补习班、不用检查作业,卸下了多重身份,回归到了父母本质。
但也有一些家长忙着享受惬意时光而跑偏方向:
指挥孩子读书练琴跳绳,自己却忙着打麻将刷手机看电视;
要求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己却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这与家庭教育中“共同成长”的原则背道而驰。
成长有一个“共作效应”: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运动、一起发展爱好等,不仅能让孩子成长,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养育孩子,不是父母对孩子的单向输出,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契机。
父母勤奋努力、不断精进,会极大地激励孩子克服困难、追求卓越。
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二次成长。
- 要带领孩子探索世界,不要放任孩子沉迷“垃圾快乐”
“双减”来临,孩子轻松,家长解放,全家开心。
但减负不等于放任,金色童年不等于垃圾快乐。
“双减”之后,家长能带领孩子做很多很多事情——
可以去大自然中走走,感受天地草木生灵之力量;
可以去参加户外运动,强健体魄的同时强壮内心;
可以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实践,体会生活百味;
可以与孩子一起博览群书,汲取无限智慧精华。
……
只有探索世界的方式多样丰富,孩子收获的快乐才能更加持久、健康、有深度。
- 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不要时刻做孩子的“管家”
尹建莉讲过一件事。
女儿刚上学时,回家总是先玩耍,她和丈夫从不催促,任由孩子玩够了再写作业。
有一次,女儿临睡前才想起来写作业,尹建莉和丈夫也只是表示微微的惊讶,并无责怪。
女儿边哭边写完了作业,还将书包收拾得整整齐齐,从此以后,她一回家就主动写作业,从没耽误过。
很多父母属于管家型父母,从衣食起居到学习培训,无微不至地过问、提醒、督促、照料。
但这样只会消磨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没有激情和主动性应对生活。
双减之后,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孩子,十年后,将差异巨大。
因此,父母要做的,不是监督、命令孩子,而是激发孩子内驱力,让他们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
- 要让孩子能吃苦知感恩,不要用溺爱把孩子养成“白眼狼”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
孩子的所有问题,根在家庭,源在父母。
孩子不知感恩,骄纵跋扈,往往都是父母大包大揽,一手溺爱出来的。
想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舍得让他去吃苦。
如今,“双减”减轻了孩子的学业负担,也给孩子承担家务、参与劳动提供了机会。
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可以让孩子感受父母的不容易,学会心疼父母。
不想害孩子,就别再用溺爱绑住孩子的手脚,剥夺孩子体验和成长的机会。
父母适时放手,让孩子去吃该吃的苦,只有这样,他才能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双减”之后,作业、试题、考试不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父母的养育方式也要更新迭代。
比起讲大道理、单向要求和被动陪伴,用心体会孩子、用爱与孩子合拍,更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
成绩分数终有尽头,成长与收获却无止境。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点个赞吧,愿每位父母,都能做“用生命影响生命”的那个人,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