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动与静——驯豹图
驯豹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高201厘米,宽363厘米
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第一过洞东壁揭取
由于画面较大,揭取时将此画分成了两块。图中有四名侍从,其中两人手持、一人插于腰间的圆首棍状器应名“檛(zhuā)”,它是一种驯马器具,唐代也用于驯豹和打猎。
印度驯养猎豹成功的时间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何时用猎豹打猎,不见于文献记载,但从考古资料中却能觅到一些踪影。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刘戊墓(前154)出土有一件石猎豹,呈伏卧状,长23.5厘米,高14.3厘米,颈部系有项圈。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是一座西汉前期的墓葬,根据所出竹牍上的纪年,下葬的时间应为公元前167年,墓中出土的一件漆扁壶,两腹面与盖上绘有七只各具姿态的飞豹,或张牙舞爪,或昂首伸颈,或做顾首行走状。线条简约流畅。几只豹的颈部大都画出两道横线,应代表项圈。这些项圈当为人们系绳索牵引、拴绑之用,应是人工驯养的一个佐证。
豹在古代是武士和尚武贵族的象征。唐人认为豹具有驱邪镇魔的法力,故多用豹作装饰,如豹枕、豹韬。猎豹属食肉目猫科动物,它比普通豹子小,身长约140厘米,体重大约50—60公斤,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100公里。在狩猎时,猎豹不是直线跑,而是左右回折,呈“之”字形,速度快,扑抓狠,猎物多难逃脱,是猎取羚羊的高手。据《唐会要》、《册府元龟》记载,康国、安国、史国、波斯、大食多有进贡。在唐代,它和鹰、鹞、鹘、狗同为用于狩猎的动物。在永泰公主墓、金乡县主墓中都出土架鹰、带犬、带猞猁、带豹俑相组合的皇家狩猎队。章怀太子墓《狩猎出行图》中有更为庞大的带犬、豹、猞猁、鹰、鹞的狩猎队伍组合。这种组合可能在北朝时就已形成,元代郝经跋展子虔画《齐后主幸晋阳宫图》里有“马后猎豹金琅珰,最前海青侧翅望。”
参考文献:
王彬,《魅力独具的唐墓壁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冀东山,《神韵与辉煌》,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
编辑:史杨克
审核:胡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