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章 道之变化规律及作用
象:天象,即宇宙整体之行为现象,而天法道。
帝:“缔”的本字,缔立、形成。当“帝”由动词“缔立”引申为名词“最高统治者”即“缔造者”之后,篆文再加“丝”另造“缔”代替。
象帝:即帝象,缔造天象。
先:祖先、根源。
(三),经文释义
道涌而旋,但(这种规律)用起来又不会显露出来。
如同深渊之水不断螺旋,会聚涌出,扩散消逝……周而复始,好似万物之尊崇(——如此而来,如此而为)。
磨合万物的尖锐对立,和解万物的繁散杂乱;使万物之光相调和,使万物之尘相一致(——规律的作用)。
(这种规律)隐没不现,好似又存在。
(四),问题思辨
从此章开始讲道,此章讲的是道的规律及作用,为概述,随后几章为具体分说。道的规律即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阴阳变化。万物顺道而为,以致动态平衡、和谐统一。万物之道,尽在一张小小的阴阳图(见图)。这一图象很形象地说明宇宙万物看似各异但根源相同;宇宙万物看似独立但相互关联;宇宙万物看似一直在发展变化但总在循环往复。
《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言:“夫变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夭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易经·系辞上传》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意思是宇宙万物的阴阳变化,在天形成天象,在地形成形体。土地承载生成之形态各异的万物,天空罗列起源之精气。精气和形体间的变化关系,犹如树之根本与枝叶间的变化关系。
气充斥于天地之间,充斥于万物之中。气在天称之为天气,天有六气:风、火、暑、湿、燥、寒。六气实为一气,根据一年之中天气对地表造成的影响而比类命名,“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气在地表以下为地气,地气有六经: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六经实为一气,是根据一年之中地气之寒热情况来比类,寒为阴,热为阳。厥阴为地气开始变阴寒、少阴为地气有点阴寒、少阳为地气所剩阳热不多、太阴为地气最阴寒、阳明为地气有点阳热、太阳为地气最阳热。地气为地之内环境,天气为地之外环境。
《黄帝内经》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黄帝内经》又曰:“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意思是同一时段天地万物的具体行为变化,其根源都是相同的,只因万物相互关联、整体存在。万物的千变万化也不能从数量来计算和推演,那会是无穷无尽,只能把这些行为进行抽象化处理,用其中一个具体事物的名称来命名。如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时,天之六气对应为风,地之六经对应为厥阴,此时万物表现为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动物苏醒……等等。天气为最大之整体即最上层,地气居中,万物为最下层之各局部。风为最大整体之变,统辖各相对局部之变,即风为厥阴之变为地面万物之变的起因,万物之变是厥阴之变风之变的结果,从万物之变可知厥阴之变和风之变引发的具体情况。进而把万物变化之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动物苏醒……等抽象为由曲到直,用其中一个具体的事物名称“木”来命名,故而厥阴风木便是此时万物变化之始因,此时具体的万物为变化后的结果,两者为一整体存在。一年之中(二十四节气)天气六气循环,地气六经循环,万物千变万化循环共抽象归纳为五类,所谓五行:木、火、土、金、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即一年之中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循环为万物循环往复变化之根源,具体之万物为变化后的结果。
人为万物之一,万物受六经、六气变化而五行变化,即人之五脏六腑受六气、六经变化而五行变化。具体之脏腑功能与具体之五行对应起来,五脏六腑之整体即人体内环境(中医或称之为本气,西医或称之为免疫系统或生理系统)与六经对应起来、人体之外环境(中医或称之为客气)与六气对应起来,从而可知人体各脏腑的具体生理功能、人体内环境以及外环境的开放关系,中医学由此而来,乃一宇宙之学。
由上可知,五行变化均非具体的物理行为运动,而是对万物循环变化的抽象命名,而这种变化又非单独存在,故而总是需要把六气、六经、五行与变化之结果对应起来,因果同出,这是整体论的应用。阴阳之变统辖万物之变,即阴阳为五行的抽象比类,阳为升,阴为降。这是阴阳之由来及具体所指。而比类又是援物比类,故阴阳之本义当指具体某一物,阳为山地受光的南坡,阴为山地背光的北坡。
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医和疾病的构成。某一时间某刺激作用于某一生理环节引发五脏六腑变化进而形成某些症状(把体征也归属于症状)即症群,从而形成疾病。疾病构成包括刺激、生理环节及脏腑变化、症群几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由于治疗对象刺激为环境属性,与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下治疗对象的生物属性相对,故而其疾病构成可称之为“环境医学模式”,体现了疾病的开放性。天气之“六气”为人体外环境之刺激,引发疾病时称之为六邪。刺激作用于某一生理环节为病因,中医称之为“证”或“证候”。生理反应而形成的症群为结果,中医称之为“症”或“症候”。“侯”表明的是时效性和动态性,如同气候一样,随着时间的不同会发生变化。“证”和“症”同时存在,即病因和结果同时存在。
中医“证”的名称并不规范,多种多样,如寒邪束肺证、阴虚燥热证、某某汤证等,这是后人对“证”的认知不统一造成的。但不论怎样命名,都能追索到“证”的内核,即病因。
“证”和“症”是中医意义上的疾病构成,整体存在,是整体论指导下的理论值。这就如同在整体论的指导下解读《道德经》之后,由于什么原因对《道德经》的哪一处理解错误而可能引发对其他哪些地方的理解发生哪些错误一样,这部分工作可以整理出来。
治疗针对的是具体某一生理环节的某刺激,而非刺激作用于生理环节扩散后的症状,即针对疾病整体之起源,这就是“无为”。刺激作用于某生理环节,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发散多元的,故而形成一个症群。这个症群包括若干症状,其中主要症状与具体某一“证”相对应,因为某些症状在其他的“证”下也可能表现出来而主症则不会。某一“证”又与某一参考治疗方案即经方相对应。
当具体疾病在个体发生,诊断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可收集和挖掘产生的所有症状。倘若理论上的某主要症状显现(理论上的症状也不一定全部都表现出来),则可判断病因为与之对应的某一理论之“证”,进而参考经方实施治疗,这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实为通过症状辨别病因进而治疗。
诊断时倘若被症状所惑,主症的挖掘和判断错误,即以偏概全,辨证就会错误,这是中医的范畴。倘若把单个症状当成疾病整体,即判断为不同疾病,进而实施各种治疗。或者,把不同人身上的某一相同症状判断为同一疾病,治疗千篇一律,这是西医的范畴,即所谓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根源就在于缺乏整体论而割裂了疾病的整体构成,把病因和结果割裂,进而把结果即症群割裂,最终把局部症状当成了病因,也即把生理反应自身当成了病因,生理的开放关系被割裂而成为莫须有的闭环(见如下两图,省略号表示无穷)。治疗与生理即与阴阳五行相抗,结果不但无效而且有害。这就是“争”。
中医被西医及科学贬低为经验医学,也曾被划分为替代医学,从专业来说只因还原论作祟,看不透中医的实质,也看不透西医及科学的实质。百年来的中西医之争(实为中医和科学之争),也从未把握整体而涉及根本。至于利益因素作祟的,就毋庸多言。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在《未来简史》中如是说:“虚构的比真实的重要很多。真正有权势的人类组织根本不在乎真相如何,他们在乎的是把虚构出来的信仰强加给每个人,并且利用这个信仰去改变真实的世界。”
人们对《道德经》的误解,各种玄化,犯的错误也一样,如对本章的“冲”、“盈”、“渊”、“象”、“帝”这些关键字的理解。通常都把“盈”理解为盈满,怎么在此章又成了显露的意思呢?殊不知正因为满则溢,溢则露,这些释义内在是统一的。反过来可知“盈”的各种意义是发散的,即一词多义。“盈”之一字,也就说明了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也即阴阳变化的规律。虽然一词多义,但其整体是统一的,即各局部看似不同但最根本的意思也即最根本的内核是相同的。具体发散到各处是何义则需要思辨,需要整体把握各处,做到整体统一。如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有这种道行的人不显山、不露水,“盈”亦指显露。而到了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审视各句可知“盈”与“冲”为一对反义词,而且是形容词,则需要再行变通去理解。其中“盈”指盈满,“冲”指虚空。盈”与“冲”作动词时也是一对反义词,“盈”指溢出,“冲”指涌入。
关于“冲”,正因为虚空则有可能涌入,如同虚心才能接受,“冲”之空和涌的意义也是统一的。但在本章中如果把“冲”只做涌理解也不行,与随后的“渊”统一不起来。“渊”为回水也,回旋之水。所以再结合《说文》对“冲”的释义也就明白了,《说文》把“冲”释义为涌摇也,即旋涌,螺旋着涌出(即涌入)。一旦把“冲”解读为“空”,把“渊”解读为“深”,就完全丢失了老子所表达的形象而丰富的实质内涵,整章就被架空,道便被玄化。玄化的释义再动听,也只是自欺欺人。
如此这般,才是实践,才是文字考据,才是整体统一,才真正明白了同与不同、变与不变的对立和统一。解《道德经》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论的体悟和应用的过程,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经·系辞下传》)。而这一切,皆从对“玄”的理解开始。并非说一开始就把“玄”字给解对了,并非说对各局部的理解不会犯错,而是说从整体观开始,要有整体统一的意识,进而才会有反思,才会有要实现整体统一的方法和行动。即便有错,也能发现和纠正。一旦把“玄”给架空虚化了,也即缺乏整体观,后边一切皆空,一切枉然,不论思想还是行动。这也并非说局部全都错误,还原论指导下的一切学科皆如此,但大方向、主体和大部分细节一定错,即既不懂整体,也不懂局部,这是宇宙观的决定性作用使然。一个小小的个体,乃是一个大大的宇宙。
不懂宇宙,便不懂万物之个体,不懂道,不懂中医,不懂《道德经》,故而也看不透西医、科学等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学科的本质。中医之主体是遵循宇宙运行的规律,在整体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说,为循道之学。人们想要悟道、想要探究整体论之方法,了解、研习中医将大有助益。反之,对道的了解,自然能帮助人们认知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