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枫桥夜泊》,写尽一个落寞之人的无限愁思

公元753年,正是大唐中叶,28岁的张继进京赶考荣登进士。按照现在我们的理解,能考中进士就算人中翘楚了,出仕做官肯定没有问题。可偏偏在唐中期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就有官做。
由于当时官场腐败不堪,高中进士也要结交权贵才能授予官职,可张继却是“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最终在铨选考核时落第,只好归乡隐居。
两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对于张继来说,可谓祸不单行。为了躲避战乱,他也只好举家搬迁前往当时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避乱。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诗人张继也一直过着漂泊流离的生活。
其中,有一年,他来到苏州城游玩,在一个悲凉的秋夜,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
忽然,从不远处的寒山寺传来了一阵钟声,孤寂而辽远,顿时让张继想起了自己失意的青春,以及国家凋敝的景象,随后愁绪郁结的他吟出了那首闻名千古的佳作《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太有名了,以至于我们都忘了这首诗到底有多好。月落、乌啼、霜、江枫都是写景,一片寂寥景象,随后,诗人伴着渔火,想睡未睡。
落第之后,心中块垒,想必不是一个愁字了得吧。短短28个字,有动有静,有明有暗,有景有情,落笔不凡。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张继旅泊枫桥,在秋霜满天的夜半时分,月寂长夜中看到的是客船渔火,听到的是佛寺钟声和乌鸦啼鸣,感受的是无限愁思,表达的是孤苦寂寥。
这首诗,仿佛句句笼罩着一层愁绪。这愁绪之中,有国家的变故,有诗人自己的流离漂泊,也有诗人青春不再、壮志难酬的无奈,这些愁绪,就像那满天的寒霜,挥之不去。
以致于,时至今日,不管是谁读到这首诗,依然会平添一股哀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