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五台峰顶称作大朝台:为何拜黛螺顶誉为小朝台?看3幅楹联咋写
拜五台五方文殊是大朝台!为何登黛螺顶称小朝台,也算功德圆满?
山西忻州市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弘扬佛法的道场,被誉为佛教的“四大圣地”之首。也是著名的旅游圣地。
每年,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都会慕名前来。尤其是一年四季中的夏季暑伏天气。
由于,五台山终年积坚冰,暑时仍有飞雪,即使在炎热夏季,也是清爽怡人,是有名的避暑圣地,因此五台山又被称作“清凉山”。
五台山的得名,源于在太行山崇山峻岭中,有5座形似台状的主峰。
五台顶以东、西、南、北、中方位,分布在五台山的峰顶,均建有寺庙,敬奉文殊菩萨。
分别是:东台顶望海峰,建有望海寺。位于台怀镇以东10公里处,台顶海拔2795米,正殿供奉着“聪明文殊菩萨”圣像。此处是观云海赏日出的最佳之地。
西台顶挂月峰,建有法雷寺。位于五台山正西方,距离菩萨顶20余里,海拔2773米。正殿供奉着“狮子文殊菩萨”圣像。
南台顶锦绣峰,建有普济寺。位于台怀镇南12.5公里,台顶海拔2485米。正殿供奉有“智慧文殊菩萨”圣像。
北台顶叶斗峰,建有灵应寺。北台顶位于台怀镇北5公里处,台顶3058米,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素有“华北屋脊”美称。正殿供奉有“无垢文殊菩萨”圣像。
中台顶翠岩峰,建有演教寺。中台居于四台之中,位于台怀镇10公里处,海拔2894米。正殿供奉有“孺童文殊菩萨”圣像。
根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因此,在五台山留有这样的一幅楹联:此我清凉道场,一万菩萨常围绕;愿尔有缘来哲,五台圣境秉志诚。
相传,文殊菩萨当年曾发下弘愿:只要你来五台山,我一定会见你,任何形式!
古往今来,前往五台山络绎不绝朝圣的人群,特别是信徒到此拜佛求道,不惧艰难险阻,尤以登临五台峰顶,朝拜五方文殊为志愿。
也只有真正的登临五台山5个峰顶礼拜者,一览众山小,俯瞰苍穹,才算真正的游览了“五台山”,古人称之为:“大朝台”!
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登临五台峰顶,他们或受时间、精力、设施条件等影响,无法登临五台峰顶。
于是古人便在五台山台怀镇的东侧,专门修建有一处“黛螺顶”,供人们在此朝奉文殊菩萨。
在五台山,留有“不登黛螺顶,就不算到五台山”的说法!而没有登五台峰顶,而有幸登黛螺顶礼拜的人,被称作“小朝台”!
因此,五台山黛螺顶,成为每一个礼拜者几科都会必去“打卡”的地方。
五台山的寺庙,在南北朝时期多达200余所,唐代更是达到了360余所;清末,五台同仍保留寺庙122所,其中青庙97所,黄庙15所;至今,五台山现存寺庙50余庙,不乏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为何黛螺顶在众多寺庙中享有“小朝台”的说法呢?
汉字中的“黛”,指的是青黑色。黛螺顶曾叫做“青峰”、“大螺顶”,位于台怀镇东侧的一座小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
黛螺顶的一幅楹联,就描述了该寺2大特点。上联:祥云凝翠黛,下联:佛日煦青螺。这幅楹联中,描写了黛螺顶松柏满山的色彩呈翠黛色。同时呈现出了山的形状似海螺。
黛螺顶能够闻名遐迩的第二个原因,与乾隆皇帝有关。黛螺顶原名大螺顶,乾隆15年改名为黛螺顶后,一直沿续至今。
史料记载:乾隆间辊六次来到五台山,每次都想去朝拜五台顶,因山高路险,天气阻隔,几次不能成行。因此,他下令修建了黛螺顶。
“仙露明珠方朗润,松风水月比清华”。黛螺顶的第二幅楹联,出自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原文为: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兹朗润。
据《清凉山志》记载,黛螺顶的历史从唐代就开始了。黛螺顶山门背后现存明万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记载:“……乳峰状若旋螺,圆净可爱,俗呼为大螺顶,志曰青峰是也,……传载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栖托于此。”
黛螺顶坐东向西,坐落于山腰平坦处,西与菩萨顶相望,文殊殿内供有五座台顶不同形象的文殊圣像。
这里的一幅楹联,更是有特色,楹联中就体现出了“小朝台”3字。上联:信徒朝山,登黛螺顶,是小朝台拜佛;下联:贫僧迎临,念弥陀佛,乃大礼节送宾。
“九品莲花狮吼象鸣登螺顶,五尊金像龙吟虎啸坐青峰”。也就是说,黛螺顶内分别供奉有东台“聪明文殊”、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圣像。
于是,民间就有了:“走进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遍了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一样”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