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看三方:从“记者”暗访被打说起

熊文今享 |做自己的事,写自己的字

舆情发生及发酵情况

12月16日下午,中国教育报两“记者”在黑龙江甘南县某中学就营养餐问题进行暗访时,被学校工作人员阻拦。随后,两名“记者”被警察带到判处所审讯,但在审讯过程中“记者”仍然拒绝表露身份。“记者”刘博智遭遇警方搜身时提出异议并发生拉扯,右手肘受伤;“记者”刘盾被打。(据中国教育报)

12月17日凌晨,凤凰新闻转发新京报《两记者黑龙江暗访营养午餐被打,当地称正在调查》一文。此后,网易、腾讯、中国之声、澎湃、中青在线、财经网、人民网等一百余家媒体先后发布新闻,均称系暗访记者被当地警察打伤,舆情大规模爆发。

17日当天,事发所在地政府官方网站就“‘记者’暗访被打”一事发出通告:

给予甘南县兴十四镇派出所副所长李英东党内严重警告、行政撤职处分;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兴十四镇派出所所长于秋宝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县公安局主管副局长候本河进行诫勉谈话。

18日,中国教育报动用头版四条新闻稿对此事进行炒作式报道,其中一篇《舆论监督权不容侵犯》引发网民极大关注。

同日,甘南县委书记王书伟就此事向社会及被打记者致歉,称将进一步调查营养餐问题。

12月19日至今,网络上对此事件中记者身份、警察有无打人、视频为何不公布、对民警处分是否合适和县委书记道歉原因何在等焦点问题进行评论,舆情再次发酵。

(舆情梳理部分引用自公众号警事V言,作者猫眼看天下,在此致谢)

本文主要针对其中几个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各位可自行评判。

1 “记者”是否真的是记者?

不少网友对事件中“记者”身份很感兴趣,笔者对此也很好奇。@打奥特曼的小怪兽 经过简单搜索后发现,在中国记者网网站上并未发现刘博智和刘盾的名字。

2 记者暗访是否得当?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进行暗访的两名“记者”,在没有经过学校允许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大门敞开”就进入学校暗访,并且“期间也无人阻拦”。

这也就是说,如果别人家凑巧出门时忘记锁门,你俩也可以随意进入调查取证咯?

《中国教育报》在文中还称,“只要记者的采访活动合法合规,任何人无权阻扰”。

瞧瞧,多么义正言辞,可是,采访的两位大记者,你们的记者证呢?没有记者证的采访何谈合法合规?再说了,放学之后在校门外进行采访岂不更得当?

3 派出所里为何不亮明身份?

笔者注意到,两名被打记者一直在强调,“为了暗访而暂时隐瞒了自己的身份。”

那么问题就来了:两个穿着便服、操着广州口音的记者,突然出现在黑龙江的学校里,还和学生搭话、发放糖果,难道这种情况不可疑吗?学校工作人员询问身份,你拒绝回答,我可以认为你是怕采访功亏一篑。可警察都把你带到警局了,你们俩还支支吾吾不肯亮明身份,当惯了无冕之王,连警察不放在眼里了是吧?

说句不好听的,校园里突然出现了两个操着奇怪口音的怪蜀黍,向学生发放不明糖果,问他是谁还不回答,谁能保证他不是在传教或是发放毒品?谁又能证明他是记者?

报道中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当时,我们注意到这两名警察均未佩戴工作证,也未给我们出示有效证件,其中一名警号为036845的警察连执法仪都没佩戴。但为了避免刺激警察,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就上车了。”

读者可细细揣摩其中意味,在此笔者就不多做分析。

4 教育部门的问题的责任呢?

追究整个事件的源头,我们会发现,这件事起因其实是教育部门的问题。只不过是因为警察参与了此次事件,才使得枪头再次对准了警察,才引发了此次的次生舆情。

有关教育部门成功被警察“解救”,但其实,教育部门的问题最为严重,也是媒体最应该聚焦的、最应该花精力挖掘的。

△公众号水煮语微信片段

“记者”被打一事背后,除了警察处理稍有不当之外,更多原因应该从“记者”自身寻找。只有板子打在身上,才可能长点记性。恶意炒作“警察打人”,无冕之王的手法老练,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对焦错误”,“记者”失职,就算翻来覆去哭闹,那也是无理。

文章的最后,笔者想对事件发生地政府说一句:对舆情的处置,不是越早“认错”越好,给公众以客观真实才最重要;同时,笔者还想涉事的教育部门说一句:你可省点心吧,这次有警察替你挡枪子,下次呢?

|号外|

熊儿子开通了百家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