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笔│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

│编者按│

前段时间,应同窗邀请,为即将毕业即将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一群大学生做了一个讲座,特别提到语文学科的常规作业——读书笔记,如果认真对待,每个学生最终都能收获到读书笔记带来的益处。定期写读书笔记,收获的不仅仅是积累的知识,更是思维的历练,习惯的培养。

疫情时期,学生依然要写读书笔记,遴选了四篇。遴选的标准很简单,其一是真实表达,其二是独立思考,其三是应景应情。

感谢他们传递的冷峻与温情。

当然,好文章不少,限于篇幅,只能割爱。

01

吴景行│冰冷的荒谬,滚烫的人心——读《鼠疫》有感

简评:读书笔记,贵在记下自己的独有心得。“不论是像里厄一样,无言却务实,尽职尽责的人,还是像塔鲁一样,激情且热心,挺身而出的人,都对这场冰冷的荒谬做了最缄默的发声——荒谬听不见我们的反抗,但是我们张开嘴呼喊了。”这样的感受,给人启迪。

史铁生曾云:“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那么面对不公的命运,我们究竟要何言以双何为以对?而当下,全世界是否又像《鼠疫》中奥兰城的放大版,面临着一场荒谬且不公的命运呢?拜读了加缪的《鼠疫》,再结合时局现状,我终于能对这本著作有更深的理解。

有一天,在奥兰城中,一只死老鼠突然出现,不久之后就是第二只,第三只,第一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死去的老鼠越来越多,病倒的人数也在增加。直到疫情的全面爆发,政府终于决定封城并承认“我们正面对的是鼠疫”。

小说的主角里厄是城中的一名医生,送妻子去养病后,鼠疫便爆发了。而在这之后,他没有放弃对任何一位病人的救治,坚实履行了医生的职责。同时他也遇到了一个年轻人塔鲁,一个主动投身于疫情中的人。疫情盛行时期,城中的一些志愿者组成了救援队伍,而城中的百姓更加自私,死亡的人数依旧攀升,这座城市的鼠疫似乎没有尽头。但是最后,鼠疫却又悄悄消失了,人们开始欢呼,塔鲁在鼠疫中献出了生命,里厄则在封城解除后得知了自己妻子去世的消息。

小说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有三,分别是:鼠疫的来去、城中民众的百态、医生里厄。

首先,这场鼠疫最有趣的是,作者将其来去都安排得毫无缘由,就这么突然发生了。初读时我曾对此不以为然,查阅资料后不难理解,这即是加缪所认为的“命运与人生的荒谬”。那么这篇小说想探讨的主题自然不言而喻:将人物放置在不可避免的荒谬之下,观察人物的反应。由此也可以发现,城中民众的百态和医生里厄的举止显然是两种不同的面对方式。前者是典型的麻木颓废,“享受”荒谬;后者则是反抗到底,但在荒谬面前却颇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味道。显然,作者所倡导的是后者,直面惨淡的人生,坚持心中的正义。值得一提的是,里厄和塔鲁是“反抗派”中的两类:里厄更加冰冷,更加务实;而塔鲁则更富激情,想成为是所谓的“英雄”。

作者在鼠疫爆发后曾说:“本来,天灾人祸是人间常事,然而一旦落到头上,人们就难以相信是真的。”但作者通过里厄和塔鲁这样的人告诉我们,在荒谬面前,不论结局如何,我们仍有选择坚守内心的权力、践行正义的权力。

同样的,这个冬天因为疫情,似乎更加寒冷,一开始时很多人也很难相信,以至于真相被埋没和哨声被掩压。但同时我们也见证了一点又一点微光的闪烁,一束又一束火炬的发热,一个又一个逆行者的奋不顾身。不论是像里厄一样,无言却务实,尽职尽责的人,还是像塔鲁一样,激情且热心,挺身而出的人,都对这场冰冷的荒谬做了最缄默的发声——荒谬听不见我们的反抗,但是我们张开嘴呼喊了。

其实《鼠疫》一书中存在许多值得挖掘与玩味的剧情,比如作者描绘人们在初面对鼠疫时的状态、行为,这些与不久前的现实可谓惊人的相似。希望作者只是在创作时做出预言,而非刻画客观真理。

最后,面对这冰冷的疫情,愿我们都能怀揣着一颗滚烫的心,面对生活中的荒谬做出我们自己的选择与反抗。

02

许佳│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

简评:每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心绪大概也是杂乱的,但这样琐碎的记忆,并不影响其真实性。这样的五味杂陈,不正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个普通人内心真实的感受吗?

据说这是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灾难,甚至非典、埃博拉时期都无法与之相比。街道上没了人影,城市陷入一片死寂。

电影中灾难来临时,天空灰暗,人群散乱,四处被嘶吼声、求救声所充斥。真正处在这样的时期,却全然没有灾难电影镜头中的惊慌,除了武汉之外,世界似乎只是静止了。城市看起来是平静的,远没有电影画面中的惊心动魄,对未处在病毒肆虐的地方的普通人来说,感觉只是多了一个月休假,每天在家看着屏幕里的数字增加或减少,微博的热搜一条条得更换。

电影《流感》触目惊心的画面并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对普通个人来说,这或许算不上灾难。可真正的灾难就是这样,未曾真正身处其中的人无法完全感受,大概只有武汉这个城市能够述说,只有一个个失去了亲人的家庭可以哭诉······

正如北野武所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或八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或八万次。

世界75亿人,中国14亿人,一个人的离去,多数人是感知不到的,但他或她的家庭却感知深刻,对一个家庭来说,一个人的离开,足以称之为灾难。

我仍记得姑姑说到,她去武汉办公的同事患上肺炎离去时的神情和口吻——其中满是感慨与惋惜。他的家庭此刻又是何种感受?可想而知。

医生们呢?他们见过太多生命消逝,见过太多生离死别。死亡没有多么轰轰烈烈,上一秒还在和医生说着话的人,下一秒闭上了眼,再也说不出话来。死亡来临得太过迅速,没有给任何一个人准备的时间。

目睹了的全过程的医生哽咽着继续手中的工作。

再次紧闭的大门外,抽泣声飘进医生心里,心中一阵无力。

拯救过无数人的白衣身影,此刻却显得有些单薄。

经历了一次生离死别就太过深刻,前线的那些白衣身影们,又经历了几次?每经历一次,黑色的数字便增加一,红色数字的其中一个,便再也无法转为绿色。更不用说,一些医生们自己也献身成为黑色数字的其中之一……

有人说医生也是个需要心理疏导的职业,的确如此。

明知前方道路凶险,明知前方困难重重,奔赴前线的人却仍旧毅然决然按下手印,走向通往未知结局的道路。一张普通的纸上印满手印,只一瞬,便有了分量——那是生命的分量。

从不同城市来的人殊途同归,来到武汉,如同星光点点,将这原本“乌云笼罩”之地一点点照亮。虽然家乡不同,但同时身在武汉,身着白衣,怀揣着一颗坚定的心在武汉发光发亮,散发热量,安抚了浮躁不安的人们,温暖着这个城市。

修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工人,也马不停蹄地工作,在上亿网民的“监工”、鼓励下,不到半个月便将医院修建完毕,体现了“中国速度”。

武汉小餐馆的经营者,不为利益为前线忙碌的医疗人员提供餐饮……

就连看似无所事事的人,也在背后默默努力。十几亿普通人虽只能在家或在世界的某个小角落守望,却都在为武汉的普通人民、工人、医生、患者加油,没有医疗知识,不能加入救治,不能研发新药,却尽己所能用手中的钱购买物资捐赠给武汉。

甚至是仅有微薄存款的老人,都想要默默将积蓄捐出去支援。

一座座城市寂静无声,平日里一声不吭的人们却都发了声。

这样看来,这场灾难在普通人眼里不像电影中那般恐怖的原因,找到了。

十几亿人的努力凝聚的温情,足以点燃这个寒冬,迎接春季到来。

“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

03

郑与重│风不可能吹倒一棵有根的树

简评:面对疫情,作者思考的是“万物之根”,“那是一种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信念,一种必胜的决心,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担当,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劲。这,就是我们的根,华夏子孙的根。”大概,每一个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就是这共同的民族之“根”吧!

世间万物,皆有根。

青青小草,看似柔弱,随时都会栽倒在狂风暴雨之中。但有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总是给人以惊喜,静静蛰伏,破土重生。

苍天大树,看似坚实,可也常常葬身无情刀斧之下。但就算是只剩下树桩,也终有“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那一天。

而这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根。只要还有根,生命就不会终结。

中国,就是一颗苍天大树。我们大家,也许只是这棵树上一片毫不起眼的树叶,或是一根纤细的枝条。但正是千千万万的叶片与枝干,构成了这棵大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叶片枯黄,枝条折断。但正可谓“零落成泥辗作尘”,这些枯枝败叶,都将成为她庞大根系的一部分,融入血液之中,源远流长。这棵大树的根,是她的魂,是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充满生机的源头。也正因为有了共同的根,13亿同胞们才能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都深深扎根在这片神州大地上,逆风飞行,勇往直前。

回想当初,新冠病毒刚刚在武汉爆发的时候,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上下立马行动起来。疫情扩散,武汉封城,紧接着湖北多地封城,全国各地禁止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暂停各种文化类活动;疫情进一步升级,武汉紧急搭盖医院,仅用时十余天,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让世界见识了中国速度;医疗物资严重不足,中央便调遣各地最先进的医疗团队支援武汉,人民群众也为武汉众筹捐款,资源短缺得到缓解……疫情爆发两个月后,一切仿佛又回归了正轨,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堵车终于不再是一种奢求……但在这场防疫战争中逝去的那些生命,却再也回不来了……

然而,我们从未失去希望。当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正值春节期间,多少医疗人员投入一线战斗,甚至“抛弃”自己最爱的家人。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仅仅是一名医生的职责吗?我想远远不限于此。那是一种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信念,一种必胜的决心,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担当,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劲。这,就是我们的根,华夏子孙的根。

在抗疫的漫漫长路上,仍不乏温情的画面。一对夫妇在医院工作,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偶然在过道上相遇也只能含泪示意过后就回到岗位上继续工作;一退休老人走到警察局,递上一个厚厚的信封,便扭头就走。信封里是厚厚的一沓钱……

每一个人,都在尽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什么。而这些小小的温暖,汇成了一条大大的暖流,传递温情,带来希望。

放眼世界,疫情的蔓延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但在冰冷的数字背后,更令人感到心寒的,是那些民众对待疫情的轻蔑、不重视。大刘在《三体》中写道:“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不错,依我看,这场席卷全球的风暴,最大的敌人不是病毒本身,而是人心的成见——傲慢。唯有放下偏见,平等看待一切,联合全人类的力量,才能打赢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植基立本,成德达材。植根坚实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正所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无论一个人的外表多么光鲜亮丽,若他的“根基”是腐烂的,那也只能是虚有其表,败絮其中。一个国家、民族也是如此,若是没有坚定的信仰,那当国家危难之时,自然沦为一盘散沙。因为它的根是腐烂的。

根,是万物之源,万源之本。

只有扎好了根,社会才能发展,文明方可延续。

04

蒋灵慧│蒸腾的温情

简评:“前几天下过雨后,天空终于放晴。三月过去半旬,我又回头盯着那止不住的热气,想着,漫长的冬终于过去,春要来了。”这篇疫期日记,充满了生活的温情,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有多少家庭,在寒冷的冬天,用温情驱散内心的恐惧。

2020年伊始时的肺炎疫情,给我和我的家人创造出了不少的假期:不用走亲戚串门,不用置办年货,年夜饭一切从简。这些都给我们空出了不少时间。但被困在自家“一亩三分地”里的爸妈和我,除了关注疫情动向以外,就只能三个人一起看看电视剧,看看有趣的自媒体,或者各干个的。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二十代的第一个冬天在悄然延长,也在世间悄无声息地栖息。

(一)

每到周末,家中的厨房里总是飘出肉的香味。

父亲这阵子不知道跟谁约定好了一样,周末的每一餐都会做红烧肉。我和母亲本是不经常吃红烧肉的,做起来麻烦,吃多了也觉得太过油腻。但父亲的手艺实在是太好了,每当那一盘拉着糖丝,裹着酱汁,就着香料的红烧肉被端出,我和母亲的眼神就直勾勾地被锁住了,手上的筷子也不听使唤般拼命凑近。吃几口还不够,一个人一餐能解决掉小几两肉。我们吃的尽兴,父亲看着,也总是笑的很欢。

疫情后的复工日无疑有比往日更加繁忙的工作,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更是。他比正常复工日还早上三天就去了单位,要预备新一年的公司运转。疫情期间买不到火车票,每次驱车需要花费四小时的时间。父亲去上班前就嫌行程麻烦,提前告知了我和母亲周末不回家,我们一家八年来也习惯了这样远距离的相处模式,在心里也没有更多的波澜起伏。

周五晚上去应门铃,我本以为是外出的母亲回到家,打开门后却很诧异的发现站在面前的竟然是父亲。他揣着公文包,领着车钥匙,手上还提着一袋五花肉。衣服裤子都有点皱,应该是开车坐久了以后留下的痕迹,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

“爸?你怎么回来了,不是说路太远不回来了吗?”

“爸来给你做红烧肉。”他自豪的提起那满满的一袋肉说道,“专门挑的,肥瘦都恰到好处,吃了也不怕腻。”

我没有多回答,摆好拖鞋,等父亲安顿好,就回自己的房间了。但实际上我是在暗暗自喜的,为第二天的佳肴垂涎三尺;同时也纳闷,平常有动车的话也不经常回来的他,现在又为什么回家了?

第二天吃完饭,我摆出手机又想和家人一起分享有趣的视频,父亲突然插了一嘴:“你把李子柒视频再找出来一下,我想看。”

“哪个?”

“诶诶,就那个做五花肉的,我想看看我会不会做的更好些。”

我调出了那个视频,脑子里突然闪过了一些记忆。在这延长得而变得有点闲散的假期里,我才想到用一起看短视频的方式消磨时间。有天我和母亲在看李子柒的视频,父亲站在一旁。

“这五花肉也太香了,看着就香,可惜我们家没什么机会吃。”我馋得厉害。

“你想吃吗,我会做啊,以后周末在家都做给你吃哈。”

可能是看视频看的太专注了,我没有太注意父亲的话,但是条件反射听到有红烧肉就一连串的点头答应。想来,父亲是一直记着这件事,才回来做红烧肉吧。不仅这一次,之后的他坐不上动车,仍然每周末回家,餐桌上仍然都有一盘红烧肉,总是在热气腾腾的时候被摆上桌,放在离我最近的位置。

(二)

我建了一个微信群,用爱心的表情符号命名。

疫情期间,小区被下了限行令,我们一家三口几乎足不出户,交流的时间也多了很多。八年以来我们都接受了远距离的生活,甚至是从我上高中开始一家三点的生活方式,这都导致了我们三个人对彼此生活内容的了解少之又少。盼来一个不是那么想盼来的假期,我们一家子,不受外人打扰,可以安安心心的聊天,分享趣事。幸好这是一个不被距离隔离爱的家庭,我们仍然很有话题,聊天内容大到国家社会发展,小到生活趣事。可惜父亲要去上班了,这样聊天的机会似乎所剩无几。我想着,觉得遗憾,同时也在想着解决办法。爸妈不太会使用社交软件,但我还是建了个微信群,暂无大名,以此试图架起一座新的沟通桥梁。

令我想不到的是不善于适应社交软件的父母都积极响应小群的号召,父亲每天定时发在单位的午饭晚饭,还有戴着口罩在公司里顶着寒风也要坚持养生散步的小视频。点开视频一听到的永远是充斥着浓重福州腔,热情又熟悉的一句“老婆,女儿……”。我会跑到母亲身边,跟她一起笑呵呵的看完这个视频,然后再看母亲慢慢用手写输入法作出简短的评价。严谨到每个标点符号的一段话,被冰冷的字符输出,一字一句,却都充斥着爱意。

我最喜欢的,是亲眼目睹父亲端出那一盘盘热腾腾的红烧肉,还有看着他在微信群里晒的一道道菜肴冒着蒸汽模糊了镜头的样子。悠长的假期留给了我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观察这些人间的烟火热气。水汽中混杂着的饭菜香,都是平常就存在的,只不过往日生活匆忙,没留给我时间去关心它们罢了。以前的我认为,蒸汽的温度,容易被忽视,到最后冷却,消失。但我在这一个冬天里仔细观察一番,察觉出了一些差异。蒸汽的温度是不会退散的,因为在你尽兴享受的时候,下一道美味的菜肴又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盛出,划破被冷却形成的夜滴,放到离我们碗筷最近的位置。

亲情也是如此,过去的它可能被忽略,随着蒸汽一起液化成小水滴,但它依旧会流往我们心里最火热的那一块地方,积蓄着。它在等待你留出时间去观察它留下的任何细微线索,在你发现领悟的过程中自我升温,再次散发出能量。

父亲又端出一盘红烧肉来了,我吹了吹蒸汽,它热的有些烫嘴。午后的阳光照进餐厅,我不由地看向窗外。前几天下过雨后,天空终于放晴。三月过去半旬,我又回头盯着那止不住的热气,想着,漫长的冬终于过去,春要来了。

(0)

相关推荐

  • 《鼠疫》:至今已危害人类,长达数千年的鼠疫,为何难以被消灭?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这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今,国内情况虽然已经稳定,但全球疫情却依旧频频被爆.余险未了, 对于此,也许我们能够从前人的文学作品中,找到一些可行的应对之策, 大家好,今天给 ...

  • 雨夜随笔‖文/颜鸿飞

    雨夜随笔 即使是白天,这里的天还是灰蒙蒙的,天空中弥漫着的不知是尘埃还是水雾.到了晚上,当城市的霓虹灯亮起之时,四处散射的光却令原本灰暗的天空,明亮了许多.不远处的光源,状若夜空中的炭火,缓解了空气中 ...

  • 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

    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

  • 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宁中学子回王师的信(2)

    编者按   宁中1999届毕业生,现任职于鄞州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王师,响应国家号召,千里驰援武汉抗疫,于工作之余写了10多篇"待到疫情散去我们再相聚"系列抗疫日记,这 ...

  • “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

    期待和你的下次相遇 上个星期跟妈妈去别家吃订婚宴,去时候的路上看到了几枝桃花,在这光秃秃的冬天里,总算是添了第一抹粉色. 一. 连续几天阴雨连绵,弄的满屋子的空气都是凉凉的. 尤其是狂风大作的深夜,总 ...

  • 烟语|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

    * [人间烟语](167) * 宏伟的蓝图和完美的规划都只能让我激动一阵子,因为面对眼前的焦虑,它们不能缓解丝毫,反而映衬出阵阵凄凉与忐忑.它们就像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美则美矣,毫无吸引力. 到了一定 ...

  • 这3个汉字是生僻字,只有一笔,但大部分人都读不出来

    汉字就像中国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从没有断层.如今发现的汉字大概有近十万个,而常用的有三.四千字.人们惊叹于汉字的博大精深,毕竟很多汉字,有些中国人也念不出来,因为汉字的数量实在太多了,对于那些 ...

  • “5分钟读10万字”天价培训班曝光:每一笔智商税背后,都有一位焦虑的家长

    前两天,一群孩子蒙眼哗啦啦翻书的壮观视频,被刷上热搜. ▲机构称量子波动速读法5分钟读10万字 建议WiFi条件下观看 据说那是量子波动速读大赛. 举办机构解释,他们的课程能开发人体潜能,让孩子大脑与 ...

  • 不要等到70岁才明白!此文读后耳目一新 茅塞顿开!建议都看看~

    公众号 -- 以下是正文 --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据说是一位穿行在中美两国对老年人生活研究后的感言,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转载如下: 1 老年人有病是常态,无病是例外.时下,有许多老年人 ...

  • 早读 | 关于血脂异常,重点都在这了!

    血脂异常,怎么破? 血脂异常 是指血浆中脂质的异常,通常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TG)升高,也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防治血脂异 ...

  • 赏读 | 只要想开始,永远都不晚

    百草园书店 阅读是最美的姿态,每天清晨百草园用美文.声音.故事和你说早安.一家人文书店,相伴读者二十年. 209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文 | 恩弥 ·  主播 | 星韵 ·  摄影 | 蓝猫 · 编辑 ...